沈舒文臨床之克羅恩病:標本兼治 消痰散結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5-04-01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克羅恩病于1932年由Crohn等人最早描述,因此被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克羅恩(以前叫克隆氏病),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的胃腸道炎性肉芽性疾病,原因至今不明。病變可發生於消化道(自口腔至肛門)的任何部位,呈節段性或跳躍式分佈,但以末段回腸和右半結腸最多見。臨床以腹痛、腹瀉、腹塊、瘺管形成和腸梗阻為特點,可伴有發熱、貧血、營養障礙及關節、皮膚、眼、口腔黏膜、肝臟等腸外損害。本病有終生復發傾向,重症患者遷延不愈,預後不良。目前西醫對本病尚缺乏有效治療方法。

沈舒文根據本病腹痛、腹瀉、便血、消瘦乏力、發熱、貧血等主要臨床特徵,從宏觀辨證層面採用分病期、辨虛實、標本兼治,在胃腸道肉芽腫的微觀病理層面兼用消痰散結。他認為在疾病的活動期腹痛、腹瀉、結腸潰瘍、血便、發熱突出,為氣滯、痰結、毒蘊、腸絡受傷,病以標實為主,治標實根據上述症狀以行氣、散結、解毒、涼血為主。病情遷延日久,因實致虛,標實緩解,貧血、潰瘍、消瘦乏力本虛顯露,病呈虛實兼夾之變,在祛邪治標的同時兼補其虛,以治其本。尤其堅持一個補虛治本的較長療程,防止病情復發。現舉3例。

脾不統血,痰結腸絡案

司某,男,52歲。2013年3月27日初診。

主訴:右下腹疼痛,間斷便血1月余。現病史:患者1月前因勞累後出現右下腹疼痛,便血,在西安某醫院住院治療,行結腸鏡檢查報告示小腸多發潰瘍及黏膜缺損樣改變;取活檢病理報告示(回盲部位)黏膜組織慢性炎症伴炎性滲出及肉芽組織增生。診斷為克羅恩病,用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靜脈點滴,繼後口服強的松、美沙拉嗪腸溶片等治療,腹痛減輕而出院。出院1周後出現大便帶血,腹痛,排便時痛甚,大便隱血(+++)。血常規報告:血紅蛋白76g/L,血沉23mm/h,超敏C反應蛋白3.24mg/L。患者面色晄白,睏倦乏力,食欲不振。舌紅,苔白膩,脈沉細。

責任編輯: 劉璟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