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枸杞:掀起産業紅蓋頭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9-28  內容來源: 中國中醫藥報

 

哈西娃村的致富路

“哈西娃”模式在海西州都蘭縣人人皆知。5年間,貧困村搖身成為小康村,每人平均收入2.3萬元,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00余萬元,這對於高原偏遠窮困地區來説,著實是不小的成績。

都蘭縣宗加鎮哈西娃村牧民三吉卓瑪與記者分享了他們村的致富路。2009年,哈西娃村裏的19名黨員首開先河,從縣裏諾木洪農場承包了50畝土地組織枸杞試種,並以每畝4000元的價格轉租出去,當年實現收入20萬元,一下子給全村人打開了一道創收大門。

2010年,哈西娃全村集體承包了1100畝農場耕地,在養殖紅枸杞的基礎上,請來外地農業技術專家探索黑枸杞、野生白枸杞的品種培育,那一年全村每人平均收入提升至9400余元,可謂人人有田種,每人平均種植面積有13.7畝。到2012年村合作社收入達200萬元,每人平均分紅已能過1萬元。

哈西娃村的村民們並未局限于追求眼前利益,2013年,全村決定在擴大枸杞規模的同時,提高種植地周邊生態環境水準,他們復耕了3000畝荒地,在種植地旁開設2條防護綠化帶,還自籌38萬元接入生産用電。

“城裏人實行鄉下游,農家樂。我們有草原風光、千畝枸杞林,還有濃郁的民族風情,一定能吸引到很多遊客。”隨後,村裏扶持有條件的牧民,以合資入股的形式開辦農家樂,還沿河建起家鴨野養廠。三吉卓瑪家的“藏家樂”今年僅3個月旅遊純收入過萬元。

2013年,哈西娃村每人平均收入達到2.36萬元,5年前村困民窮的落後村變成了如今集體經濟收入達200余萬元的小康村。哈西娃村民們就是通過枸杞産業帶動集體增收,由單純種植到農畜結合的産業轉型發展成功之路。

産業發展帶來綜合效益

“枸杞産業發展帶來的是綜合效益。” 李建新説,整個海西州去年枸杞採摘用工達5.4萬人,收入達4億元,不僅解決了社會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增加了收入。同時帶動了加工包裝業、物流業、服務業、旅遊業發展。

李建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已實施節水灌溉的4萬畝枸杞每年可節水0.28億立方米,如果30余萬畝枸杞全部採取高效節水技術,每年可節水2.4億立方米,節水效益十分可觀。“還有生態效益”,枸杞能固定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整體折算經濟價值也很巨大。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最初的枸杞産業平臺搭建。2012年,海西州政府主導成立了海西州枸杞産業協會,由李新建任會長,組織龍頭企業、合作社、專門部門強化專業化服務,上接市場,下連農戶,搭建起生産和銷售的橋梁。對枸杞種植戶,由政府出資提供優質種苗,並給予一定生活補貼。村幹部們被動員起來,率先在耕地裏栽上枸杞苗。

同時,州政府打出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産經營模式,“發展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基地”,建立“政府+企業+仲介+農戶”的標準化生産推進模式,構建柴達木枸杞資訊網路平臺,大力宣傳推介枸杞品牌等一系列“組合拳”,提升産業發展支撐水準。

為提升枸杞産業精深加工水準,促進産業結構升級,海西州政府提出加快構建枸杞産業園區,建設以枸杞幹鮮果、枸杞濃縮汁、枸杞顆粒製劑、枸杞提取物、枸杞酵素為主要加工內容的德令哈綠色生物産業園和枸杞種植、交易、初加工、科研(檢測)四位一體的原料保障供應基地諾木洪枸杞産業園。

目前,全州已培育枸杞種植加工企業37家,已建成濃縮汁生産、保鮮、烘乾、色選等生産線30余條。在格爾木、諾木洪、德令哈建成的3個制幹基地,機械制幹能力可達3萬噸。

今年2月,柴達木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枸杞現貨挂單交易平台啟動,依託市場門戶網站,把現貨挂單交易系統、資金託管和結算銀行系統、倉儲物流系統、會員交易大廳組合在一起,在電子商務平台下,枸杞品質,品牌標準、國家地理標識和品質追溯都能實現可控,柴達木30萬畝枸杞的銷路多了一種模式。

責任編輯: 劉璟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