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沛然
上海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

中國中醫zy.china.com.cn  時間: 2014-03-28  內容來源: 中國網

裘沛然,男,漢族,1916年1月出生,上海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1934年9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上海市名中醫。

 

◆ 他總結疑難病證治療八法,持論傷寒溫病學説于一體。

◆ 他以“人學”至理,倡“文化大道”,展一代鴻儒大醫風範。

5月,裘沛然在上海交通大學出席贈書儀式,將自己最新出版的文化論著《人學散墨》贈送給上海部分高校學子。

6月,上海東方衛視播出“國醫大師裘沛然”的人物訪談專題節目,裘沛然與主持人對話中醫學與傳統文化。

10月,裘沛然現身在上海舉行的“中醫藥發展與人類健康”國醫大師暨專家研討會,就振興中醫藥事業建言獻策。

11月,上海中醫藥大學成立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國醫大師裘沛然與中醫和人文社科界的一批重量級人物受聘。裘老擔任該中心名譽主任。

……

從這些不時見諸媒體的活動報道中,不難想見,已是95歲高齡的裘沛然以他的健康、智慧和赤誠,嘔心瀝血地書寫著他人生意義和社會價值的輝煌篇章。

豐厚紮實的理論學養、活人無數的方藥實踐、博學多識的儒學功底、能詩善文的藝文才情、高德大義的濟世仁心,是對一代鴻儒大醫裘沛然的真實寫照。

人生苦短 學問無窮

他酷愛讀書,醫儒並修;他涉獵廣泛,博採眾長;他勤求古訓,融會新知

裘沛然一生酷愛讀書,居所多置書櫥,藏書逾十萬卷。他讀書範圍十分廣泛,早年就學私塾和國學專修館,除傳統儒家經典,對哲學、史學、文學、化學、醫學類書籍也廣為閱讀。後來致力於醫學,但閱讀求知面遠不局限于醫籍。他的藏書中文史類及其他自然科學書籍差不多佔到一半。他常説,“讀的書越多,越覺得自己知識的貧乏。人生苦短,學問無窮”。

讀書之趣得之於少時機緣。裘沛然1916年生於浙江慈溪,7歲始入私塾,11歲就讀國學專修館,先生施叔范是當地碩儒,博學通達,仁愛好施,而督學甚嚴,要求他熟誦經史百家、唐宋詞章。午夜一燈,曉窗千字,習以為常。業師的品格風範和教育啟迪,讓年幼的裘沛然初窺國學之門徑,並虛心好學,手不釋卷,循序漸進。

13歲時,裘沛然于唸書之餘跟叔父裘汝根(廣西名醫羅哲初弟子)學習針灸。除了經常侍診左右,對針灸要籍、中醫經典,他都擇要背誦,漸次粗通醫理。

裘沛然的青年時代,正值軍閥割據,世事紛亂,復古、崇洋,各走極端。均與他經世致用之志不合,遂把人生理想寄託于醫學一途。1931年他來到上海,求學于一代名醫丁甘仁先生創辦的上海中醫學院。教師大多是滬上醫學名家,他學習更為刻苦認真,埋頭讀書,浸淫于醫學和國學典籍。

憑藉厚實的古文功底,以及博學強記的天賦,他用心鑽研,基本掌握了中醫四診八綱、臨床辨證施治的要領,尤其對中醫重要著作《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千金要方》、《溫熱經緯》中的主要內容,都能熟讀掌握。

他讀書不限于課程安排,而是雜取百家。單以傷寒一類而言,就研讀過數十家著作,如郭白雲、成無己、柯韻伯、尤在涇及日人丹波元簡父子之書,對莫枚士的《經方釋例》和陸淵雷的《傷寒論今釋》亦饒有興趣。溫病方面,則旁及葉、薛、吳、王數家,尤偏嗜葉天士與王孟英的著述。另如金元四大家和李時珍、王肯堂、張璐、喻昌、張景岳、沈金鰲、林佩琴等醫家著作亦通讀一過。但他最愛讀的還是歷代的醫案、醫話,因為這一類書多是前人的臨床記述。對於西方醫學和現代科學的有關書籍,亦曾粗加瀏覽。在國學方面,雖經、史、子、集,浩如煙海,亦擇要選讀。

無論課堂聽講還是隨師侍診,他還喜抄錄筆記,以為反覆閱讀揣摩之用。他曾用蠅頭小楷抄錄了十多种醫籍和講義。到後來由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影印出版發行了《讀醫抄本拾遺》,書中匯集的“傷寒論”、“溫病學”、“舌苔學”、“婦科學”4本抄本,均是他70多年前抄錄而僅存的筆記講義。當時他還整理了丁濟萬老師的臨證處方,編成一本《丁方整合》,同學一時傳抄。

讀書和臨證的用心,使他掌握了丁師的學術特點、遣方用藥常規,以及經驗效方,同時,他又常請益於名家謝觀、夏應堂、程門雪、秦伯未、章次公諸先生,受益匪淺,日見長進。

1934年,裘沛然畢業後自開診所,先後在慈溪、寧波、上海等地懸壺。1958年,應聘入上海中醫學院從事中醫教育和研究。數十年來,讀書仍是他最大的愛好。徜徉于醫學之林,使他辨識百家之長,探究其微言大義,每多領悟。而醫學之外的知識,則讓他有大道相通之慨,觸類旁通之能。

他在古稀之年,還對中醫歷代文獻中眾多獨具特色的治療方法,做詳盡的蒐羅、研討,並主持編寫了《中醫獨特療法大全》,書中收載了200余種治病方法。而在年過八旬之後,復閱二十四史和古今載籍,為寫作《人學散墨》多舉例證,增強説服力。

責任編輯: 劉璟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