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賦能文化|科技助力煥新

數字賦能文化|科技助力煥新

 

寧夏:多樣的長城遺址文化

藝旅>

時間:  2023-12-14 14:10:40  |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銀川12月11日電(記者許晉豫)寧夏,區域面積6.6萬多平方公里,境內分佈著自戰國至漢、宋、明等朝代的長城遺址,總長度達1500多公里。

  從“秦時明月”到“九邊重鎮”,寧夏為何有如此多的長城遺址?

  寧夏自古是我國北部邊防前線和邊塞要地,特別是明朝“九邊重鎮”,寧夏獨佔其二,並在寧夏修築了大量“邊墻”,因此,寧夏境內的長城以明長城為主。

  與包磚的八達嶺長城不同,寧夏境內的長城大多就地取材,由黃土夯築而成。然而,修築高八九米、墻頂可通車馬,長達數千里的土築長城在古代並非易事。

   位於賀蘭山腳下的明長城永寧縣三關口段。新華社記者許晉豫 攝

  “土長城不是簡單的土堆,它使用的土要經過炒土等特殊處理,還要在土裏摻入石灰等增加墻體強度,最後由人工一層層夯築而成。”長期投身長城修復工作的于俠説。

  在寧夏,賀蘭山沿線分佈有眾多長城遺址。位於銀川市的明長城永寧縣三關口段,雖經歷數百年風雨,但至今墻體高約7米,墻頂兩側的女墻清晰可辨,因保存較為完整,這段長城也是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拍照留念。

  永寧縣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張莉説,明長城永寧縣三關口段沿線多沙礫、少土壤,將士們遍剖諸崖谷,得壤土數處;因無水,他們又做水車百輛,到20多公里外取水,最後將水與壤土、礫石相拌,夯築而成的長城堅固異常。

  然而,長城不只是一道簡單的墻。在寧夏,無論是戰國秦長城還是明長城,它們與沿線的1200多個城堡(城障)、烽燧、關隘等附屬設施組成完整的防禦體系。今年5月正式向公眾開放的寧夏固原戰國秦長城博物館,裏面展出的諸多長城沿線出土文物就印證了這一點。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的戰國秦長城博物館展出的大型陶制“排水系統”。新華社記者許晉豫 攝

  博物館裏,從戰國秦長城沿線城障中出土的瓦當製作精美,瓦當上的卷雲紋、動物紋等圖案清晰可辨。特別是一套大型陶制“排水系統”讓人印象深刻,它由集水盤和排水管組成,排水管長4米、高1米左右,集水盤中刻畫的魚形圖案栩栩如生。據介紹,這套排水系統主要用於收集、排出城障中房屋的雨水。從這些建築構件可以想像2000多年前,城障中建築的高大精美。

  “長城沿線聚集的部分將士、百姓等來自五湖四海,他們盡己所能守衛家園的同時,也是交流的‘載體’。千百年來,長城兩邊的各民族交錯雜居、互市貿易,不同文化在這裡交匯,最終融為一體。”固原市原州區文物管理所辦公室主任沈軍民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