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賦能文化|科技助力煥新

數字賦能文化|科技助力煥新

 

第六屆山西文博會——文化三晉 魅力無限

展訊>

時間:  2023-11-08 14:59:25  |  來源:  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文物魔墻”、虛擬星推官“青鳥”、木雕、陶瓷等各種非遺産品……在第六屆山西文博會上,歷史與科技完美融合,貫通古今的各種展品讓人目不暇接。

5天時間,27.3萬名觀眾,現場交易和線上銷售總額突破2億元,92個項目集中簽約,達成合作意向30多億元,簽約總額232.93億元。以文博會為契機,山西正昂首闊步,展現“文化三晉、魅力山西”。

鳥尊講故事

“媽媽,博物館的鳥尊活了,它在講歷史故事。”自詡山西博物院“小迷弟”的李宗景,頭戴AR眼鏡,指著虛擬影像,滿臉新奇。

不光鳥尊會説話,在第六屆山西文博會現場,各種數智化展示各有各的優勢,主打一個“搶眼”——晉侯鳥尊、獸形觥、龍形觥等山西博物院鎮館之寶就在眼前,戴上AR眼鏡便能來一場沉浸式交互;利用數字化採集手段重塑的“文物魔墻”,用指尖輕觸螢幕就能將文物放大、旋轉,近距離查看細節;手機掃碼即可進入元宇宙空間,在虛擬展區內“自由”奔走參觀……“點擊漢代雁魚銅燈,不僅能欣賞文物身上的彩繪,還能線上拆解、合成銅燈了解它的構造,並通過透視圖搞清它可吸納煙塵、保持室內清潔的環保原理,妥妥的古代科學解惑實錄。”遊客高輝説。

在網際網路技術加持下,文物“哪需要哪搬”成為現實。“第20窟佛首”“西立佛”“七立佛”等雲岡石窟重量級藝術品被“搬”到文博會現場。“這些都是運用3D列印技術等比例複製的。”雲岡研究院文化遺産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晨説。

無獨有偶,在文博會太原展廳,人們通過VR眼鏡,同樣可以體驗天龍山石窟數字復原後的魅力。“該技術可以提供一種身臨其境的交互體驗,以石窟現狀、專業復原模式和藝術復原模式,通過3種呈現形式虛擬漫遊石窟。”天龍山石窟博物館工作人員王瑞説,無論是元宇宙還是3D列印,都是為了更好地貼近群眾,讓群眾了解文物、了解山西歷史。

在展區內,還有兩處特別的打卡集章點。一處的印章圖案是山西博物院館藏的中國古代錢幣,包括圓錢類、金餅類、尖足布、貝類等各種錢幣;另一處則是日升昌記票號紙幣、西周晉侯鳥尊、北齊釋迦頭像、元代顧安風竹圖等12個山西博物院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之前只在遊樂場、風情街等地方打過卡,通過這麼多歷史元素的打卡,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進一步了解。”來自上海的遊客郭霄燕説,更讓她歡喜的是山西文物數字博物館。“進入微信小程式後,可以開啟山西文博導覽解説、文物鑒賞、雲上觀展等功能,隨時隨地欣賞瀏覽山西文物。”

有了科技助力,文物承載的文化力量將得到更好的釋放。山西省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處長張曉強告訴記者:“通過網際網路技術,我們將有限的實體陳展空間拓展成了無限、立體、生動的文化空間,這些‘活’過來的文物,將成為以文化人的豐厚資源。”

非遺年輕態

聽一曲原汁原味的上黨梆子,觀一場精彩絕倫的舞獅鑼鼓,看一段民風淳樸的太原蓮花落,品一碗帶著煙火味的小店犧湯,再試著自己動手做一個寓意美好的花饃……這些難忘的非遺體驗,都是遊客對文博會的美好回憶。

作為歷史文化大省,山西是名副其實的非遺寶庫,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82個、國家級傳承人149人,他們活躍在民間,為文化傳播增光添彩。

在文博會臨汾市翼城非遺展區,不少遊客正圍著一塊木板拉伸比劃。他們跳的木板健身操也叫“翼城渾身板”,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據介紹,該操起源於500多年前,是當地群眾在勞動過程中創造的民間舞蹈,表演時用木板擊打身體的各個部位,有助於通經活絡、強身健體。展區負責人鄧楊説:“我們對傳統的渾身板進行改良,結合中醫人體脈絡圖,創作了‘渾身板康養健身操’。”如今,“翼城渾身板”作為一項健身産品不僅走入當地老百姓的生活,還在短視頻平臺走紅。

山西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特色鮮明,眾多的非遺項目被完整地保留、傳承下來,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正在發現非遺之美,併為其注入青春活力。

在運城市絳州澄泥硯展區,既有雕刻繁複的傳統硯臺,也有不少造型簡約的當代風格硯臺,這些大多是絳州澄泥硯第三代傳承人藺霄麟的作品。“澄泥硯的特質就是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甚速、不損筆毫。”作為一名“90後”非遺傳承人,他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創新出多款“時尚硯臺”,這些形色各異的澄泥硯通過網店、直播等形式進入更多年輕人的視野。

近年來,為了讓非遺得以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山西省發佈《山西非遺藍皮書: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髮展報告(2022—2023)》,為非遺發展指明方向。同時,積極挖掘非遺項目內涵、講好非遺背後故事、傳承非遺項目基因,形成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去年起,山西還推出以“‘非’學不可、你來守‘藝’”為主題的“感受非遺魅力、學習傳統絕活”等系列直播活動。鏡頭直接對準晉劇、太原蓮花落、太原秧歌等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邀請非遺傳承人現場講解、互動體驗。

第七屆山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李榮鋼説:“我們已經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和宣傳推廣並重的新時代,到了非遺傳統工藝的文化價值和科技經濟價值互促共興的新時代。如何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最大限度地體現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責任。”

銅人闖世界

“看著就感覺很疼!”在運城展區,有一件身高1米、全身佈滿密密麻麻穴位的針灸銅人,被譽為本屆文博會上最“疼”的展品。

“北宋時期,民間就開始利用針灸銅人進行中醫考試,把銅人用布蒙起來,學員用手觸摸找穴位,進行扎針,銅人體內注有水,扎對穴位,水會滲出來。我們根據國家博物館裏收藏的古代針灸銅人,製作出不同尺寸的等比例針灸銅人,供醫療行業選用。此外,作為關公故里,我們還有關公等銅質文創産品,希望通過這些文創IP,將我國的中醫文化、關公文化更好地傳播出去。”山西宇達青銅文化藝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忠貴説。

本屆文博會上,在各種科技手段加持下,一個個文化IP活靈活現,文創越來越“潮”。以晉城市玉皇廟的二十八星宿為創意來源的手包、絲巾、泡茶杯,山西博物院的“‘卣’趣”“‘銅’趣”等文創産品……一個個“國寶”成為創意IP,延伸出無限價值。“我們做文創的宗旨是通過文創産品搭建起一座人與文化的橋梁。”山西博物院文創發展部解説員呂婧説。

山西古建築數量多、品質高、類型全。在文博會晟龍古建模型展廳,佛光寺、應縣木塔、晉祠等山西省代表性建築通過微縮模型被一一呈現。“我們通過對實物進行數字採樣,等比例微縮,製作模型過程中保留了中華傳統木構建築工藝的精髓——榫卯結構。”山西晟龍木雕模型藝術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徐昊説。

參展企業山西灌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造的IP服務於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企業;山西巴克創奇文化有限公司先後與蒙牛乳業、青島啤酒達成合作意向……越來越多的本土文創品牌正走出山西,融入世界。

(記者梁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