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賦能文化|科技助力煥新

數字賦能文化|科技助力煥新

 

百餘件中國傳統銀飾收藏精品上海集中展出 精湛工藝承載雋永情感

展訊>

時間:  2023-10-13 12:24:55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10月10日電 (記者陳靜)銀簪、銀項圈、銀壓襟……百餘件難得一見的中國傳統銀飾正在上海市松江區科德高級中學集中展出,這些琳瑯滿目的銀飾或精巧雅致、獨具匠心,或精雕細刻、工藝複雜而精湛……

記者10日走進“落日熔金秋月灑銀”中國傳統銀飾收藏展,展廳內,簪、釵、步搖、扁方、項圈、項鍊、長命鎖、手鐲、戒指、壓襟、胭脂盒……琳瑯滿目的展品包羅了中國傳統銀飾的眾多門類,展現了鎏金、錘鍱、掐絲、炸珠、鏨刻、燒藍、點翠等諸多工藝之美。

清代吉語雙獅繡球多寶鎏金銀項圈鎖引人注目,該項圈鎖為女子新婚典禮時佩戴。中新網記者陳靜攝

據介紹,在本次收藏展上亮相的銀飾品中年代最古老的可以追溯至元代。在展品中,清代吉語雙獅繡球多寶鎏金銀項圈鎖引人注目,該項圈鎖為女子新婚典禮時佩戴。主鎖是為圓形方孔古錢樣式,錢孔內“盤長”紋左右相連。據悉,“盤長”為佛教“八寶”之一,寓意綿延不斷、家族興旺。鎖的正反面分別有“長命富貴”“連生貴子”字樣;頂部蝙蝠倒挂,寓意“福到”。

另一個清代麒麟送子百家姓銀鎖以細緻而複雜的工藝引來圍觀。這套銀鎖的主鎖為麒麟送子立體形象,鉤挂50個銀片的正反面鐫刻當時廣西地區軍政要人名字及多個機構名稱。據悉,這些資訊對於研究清末廣西社會政治、經濟狀況頗具價值。

這些傳統銀飾經歷數十年的收藏而匯聚,主人是上海市松江區科德高級中學賈茗萱和她的爸爸。賈茗萱説,看著這些銀飾,可以想像,在遠去的時光裏,女子們佩戴著心愛的首飾,經歷了兒時的歡樂、婚禮的喜慶、生活的清歡。一枚戒指、一對圓鐲、一支頭簪……或是禮物、或是信物,給人生添加了美麗,更承載了情意。

在中國,自古以來,黃金、白銀是富貴的象徵,不但作為貨幣流通,而且廣泛用於高端物品的製作。相比于黃金,白銀質感潤澤且不顯張揚;同時,白銀來源較廣且易於鍛造,因此更多成為製作首飾的材料。這使得銀飾在中國有了數千年的文化傳承。

除了古代的銀飾,本次展覽中有一組抗戰題材銀飾別具一格。該組銀飾包括:一枚“抗戰勝利”銀戒、一塊“永久抗日”銀鎖片、一把桃心蝙蝠花草紋銀鎖。據介紹,銀鎖來自四川,鎖的原主人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者。其父曾是一名川軍軍官。據老人説,在出征的前夜,父親拿起鏨刀,在其所佩銀鎖上,一筆一劃刻下八個字:“抗戰必勝,建國必成”。賈茗萱認為,這把銀鎖不僅表達了國難當頭時父親對兒子舐犢情深,更寄託了軍人抗擊外敵的堅定信念和對後世的深切希望。

賈茗萱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就喜歡聽爸爸講家族中老人們留下的銀飾的故事,為鐫刻的圖案內涵深深吸引。長大一些,她喜歡和父母一起逛古玩市場,尤其喜歡銀飾品。“漸漸地,我對銀飾品傳統工藝及傳承産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位文靜而清秀的姑娘指著展出的清代花卉頭剃地銀簪告訴記者,這個長15釐米、最寬處達3釐米的銀簪,採用剃地工藝,即:在銀質底面上用鏨刀直接雕刻,切口深峻,呈現高浮雕的效果。該工藝費時費料,是傳統銀飾製作的高級技法,需要長期訓練才能掌握,目前幾近失傳。“我曾和爸爸一起到如今的金店,希望能夠復刻一些傳統的銀器,可是,大多失望而歸。”賈茗萱十分遺憾地説,“原因是很多做傳統銀器的老師傅都已退休。”

據悉,銀飾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多處戰國墓葬中曾出土多種銀飾品。唐代是銀器製作的繁榮時期,銀飾紋飾精細,做工精湛。宋、元時期,銀飾在民間流行,不僅品類多,且分佈廣,其風格比前代更趨活潑而富有生活氣息。明、清時代,金銀飾物的種類更趨豐富,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至民國時期,銀飾的製作呈現多樣化、規模化的特點。賈茗萱認為,優秀的傳統文化和中國匠人對工藝精益求精的追求是“大國工匠精神”的重要根源。

賈茗萱的父親是一位收藏愛好者。他告訴記者,小時候他的奶奶佩戴著銀飾,老人會給他講圖案中的故事,不知不覺中點燃了心中對中華傳統文化探究的火種。如今,他和女兒收藏的銀飾中就有奶奶留下的首飾。賈先生説,此次呈現的展品是父女倆從所有藏品中精心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銀飾品,希望能從一個側面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從經濟價值來説,銀飾本身可能並沒有那麼貴重,現在雖然已經很少有人會佩戴傳統銀飾,但是,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卻仍然生機勃勃,無論是精美的工藝,還是多彩的故事,都值得後人去傳承。”他説,此次在學校開設展覽正是希望讓青少年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守正,才能創新。”賈先生坦言,“希望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能夠激發學生們的創作靈感,為中西文化的交融作出貢獻。”

據了解,以中國傳統銀飾為主題的專項展在上海並不多見。此次展覽也是上海市松江區科德高級中學的一次探索。校長張朝霞告訴記者,“傳承”是該校培養目標的首要內容,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她希望通過此次收藏展弘揚文化精髓,讓更多的老師、家長走近歷史。未來,學校會鼓勵學生們舉辦主題展覽,提升創造力,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多種學習場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