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賦能文化|科技助力煥新

數字賦能文化|科技助力煥新

 

“數字人”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數字空間>

時間:  2023-09-18 15:09:01  |  來源:  光明網

作者: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鮑遠福

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下,數據介面、媒介融合、數字影像和人工智慧技術通過全方位的電子化、數字化和圖像化手段,不僅讓現實世界的人有機會通過晶片介面、意識上傳的方式進入到網路世界産生人機交互,而且能夠讓數字世界裏的“人類分身”或“電子化人格”真正地“活起來”,成為獲取知識、寄託情感、承載使命、製造娛樂乃至傳播民族文化的“新使者”。

所謂“數字人”,實際上是現實生活中人類身份在數字世界(元宇宙)中的“分身”。它們是現實人類在賽博空間的“真身代理人”或“數位代具”。現實人的精神、思維、意識、心理、信仰、道德和記憶等“類本質”要素整體地遷移到這種“數字替身”之上,使其在網路空間的“倣真環境”中獲得再現與重塑,但在功能方面並不能完全取代現實世界的真正“主體”,因此也被稱為“虛擬人”或“數字孿生人”。

“數字人”原本大量出現在數字時代的文藝創作中,如網路科幻小説、網路遊戲、數字電影、動漫等。但是,如今它們也開始在數字文博、網路綜藝以及AI新聞等應用場景中登臺亮相。最近出現于數字平臺並産生廣泛傳播效應的“數字梅蘭芳”“AI孫燕姿”“蘇東坡數字人”等,便是這項技術應用最具有文創氣息和時代精神的典型案例。

“蘇東坡數字人”亮相“中國詩詞大會”

“數字人”的應用前景猜想

現實真身與數字替身的強互動、真融合,將是高科技引領的現代社會的一種典型生存方式。一是情感分身,即通過數字技術將因故去世的親人人格特徵數據化,在數字空間中生成一個類似的“代替人格”載體,用以寄託親人的思念與情感訴求。比如上海大學生利用數字人技術生成已去世的奶奶,並與之進行微信聊天;一外國女子通過VR沉浸設備與因病去世的女兒的“數字替身”虛擬互動等。情感分身為那些遭遇某種不幸的現代人提供了一種可以以假亂真的精神慰藉。

二是藝術場景的再現與應用。即通過“數字人”技術修復或重現一些經典的藝術情境或藝術角色,如清華大學的虛擬學生華智冰開啟學習生涯、“AI孫燕姿”演唱會的火爆、故宮博物院通過3D沉浸技術打造“數字清明上河圖”讓古畫上的人物“動起來”,這些都是這種應用的典型案例。隨著這項技術的成熟,它可能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名畫、電影膠片數字拷貝修復以及對知名藝術人物互動場景的應用之中。通過數字人技術復現古典藝術的“名場面”,既增加了藝術欣賞的趣味性,也能夠讓觀眾身臨其境地介入藝術創作的第一現場。

三是數字文旅/文博産品的打造以及城市虛擬場景導航技術的應用。通過數字技術構建虛擬場景,讓現實遊客進入到虛擬現實的文旅場景中並與之互動。新世紀初澳大利亞藝術家傑弗裏·肖曾創作互動藝術《可讀的城市》,便是這種數字文旅的思路,將虛擬交互設備與城市數字導航地圖結合,讓體驗者在類似“元宇宙”的數字交互空間中體驗某個城市的(虛實結合的)景觀。當代虛擬現實交互與沉浸技術更強,“具身體驗”已經初步在數字平臺實現數字人及其所處數字環境與現實之間的互動。在我國,數字文博、數字文旅以及城市實景導航也已將其運用到實處,增強遊客對文創、旅遊和陌生環境的數字體驗感受。

四是數字藝術場景或角色創作。通過數字技術呈現現實中不存在的想像性的藝術場景,與演員的表演結合,創作出數字化虛擬與現實結合的電影藝術場景,如好萊塢電影《阿凡達》系列以及數字遊戲中的虛擬角色。又或者通過數字技術複製已故演員的表演,以此來製作電影,例如《流浪地球2》中數字演員“吳孟達”的演出,以及《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中已故“萊婭公主”的數字人等。數字人的藝術角色塑造,彌補了因製作週期漫長,給電影創作帶來的某些遺憾,如今年上映的《奪寶奇兵5》就讓81歲的主演哈裏森·福特整整年輕了40歲。

五是提供醫療、航太、通信、探海等高精尖技術探索的虛擬倣真或危險操作。數字人可以在軟體程式的精準控制下,實施微觀層面的手術,幫助患者康復提供支撐數據,或遠地軌道外的一些連線技術操作,以及在軍事領域從事拆彈、偵查等高風險的作業等,幫助人類在“分身乏術”的情況下承擔一些精密的實操工作。

六是數字人也許能夠幫助真實的主體人承擔一些輔助性活動,如線上學術交流、遊戲娛樂活動等。數字分身可以同步參加多場重要學術活動,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科幻電影《錯位》中便呈現了類似的想像場景,主人公趙書信製造了一台和他一模一樣的機器人,幫助分身乏術的他破解生活和工作中的難題。除此之外,“微軟小冰”“華智冰”“索菲亞”等“數字人”,已在現實生活中的很多應用場景裏掌握了一些社會功能,如“小冰”“創作”了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索菲亞”獲得沙特機器人公民資格,“華智冰”成為清華大學的虛擬研究生等。因此,當“數字替身/分身”分享了現實主體人的部分人格時,人類群體在未來世界的生活、工作、學習是不是會有新的可能性呢?這一點顯然值得期待,不過也存在一些潛在的倫理風險。

如何運用數字人技術講好中國故事

新技術的運用,將會在功效層面推動社會的進步,這是人類研發新技術的內在動力之一。從數字人的應用前景來看,“數字人”講好中國故事的優勢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數字人”的出現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了新的舞臺,尤其是為更多年輕人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提供了新的打開方式。“數字人”説到底代表的是一種身份認同的技術化,因此受到了年輕人群體的歡迎。數字人技術通過復活和再現了古代文化名人,在數字平台中實現與年輕受眾交流互動,潛移默化地將中國文化傳播到海外。

二是通過數字人擴大對外文化交流,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例如在2023年“中國詩詞大會”上,由中華書局推出的“蘇東坡數字人”帶來了一場跨越古今的對話。此外,還有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的“文夭夭”、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艾雯雯”、數字敦煌文化大使“伽瑤”、國家博物館的“仝古今”博士等數字人,它們都在相應的領域中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數字大使。

三是充分開發數字人的語言表達、動作捕捉和情感表達等方面的技能,幫助全世界範圍內的普通人實現正常的跨文化交流。例如模倣美國亞裔脫口秀演員歐陽萬成(吉米)的形象,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且能融入世界文化圈的數字人“交際助手”,介紹中國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現代化進程中的美好生活等,實現跨文化交流。

四是創造更多樣的中國式“數字人”藝術角色,讓它們通過電影電視、文學藝術、遊戲動漫等形式,提升中國文化品牌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流浪地球》《三體》等科幻影視藝術,《第一序列》《地球紀元》等網路文學作品,《仙劍奇俠傳》《三國志》《靈籠》《黑門》等遊戲動漫産品,在利用開發“數字人”角色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層面,做出了較為成功的嘗試。(鮑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