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賦能文化|科技助力煥新

數字賦能文化|科技助力煥新

 

(尋味中華 | 戲曲)秦腔:“中國最古老搖滾樂”“吼”出新聲

藝趣>

時間:  2023-09-18 15:09:11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西安8月24日電題:秦腔:“中國最古老搖滾樂”“吼”出新聲

作者楊英琦張一辰

“中國最古老的搖滾樂”“陜西人的live house”……一段超八百萬瀏覽量的秦腔視頻裏,幾近“溢出”螢幕的評論彈幕證明了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戲曲有多“上頭”。

秦腔,又稱亂彈,被譽為中國梆子聲腔的鼻祖。寬音大嗓,唱腔兼備慷慨激越與細膩柔和。2006年,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在陜西作家賈平凹耳中,秦腔承載著秦人的喜怒哀樂。高興時的唱腔像“被烈性炸藥爆炸了一樣”,痛苦時的唱腔“揪心裂腸”,“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皺紋”。一曲唱罷,“似乎這個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臺”。


2022年2月,秦腔《金沙灘》在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區上演,台下人頭攢動。 趙迪攝

對於老一輩陜西鄉黨來説,能隨口哼幾句秦腔是社交的“最低門檻”。每逢廟會、集市,必有搭臺唱戲的“場子”。從《鍘美案》到《周仁回府》,從正午到黃昏,臺上一聲秦腔開嗓,台下人潮久久不散,可謂“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

今年5月份中國—中亞峰會期間,自西安易俗社傳出的悠悠秦韻再次“刷新”了人們對秦腔的認知。描繪唐代中原與西域樂師合奏場景的壁畫《樂舞圖》,見證絲綢之路開通以來,中國戲曲在關中地區與絲路文化的碰撞交融。

“作為中國第一個集戲曲教育和演出為一體的新型藝術團體,1912年易俗社創立之初便以‘移風易俗’為宗旨,為中國傳統戲曲開闢了一條新路。”談起這個百年劇社,易俗社原社長冀福記感慨萬千。

懷著普及教育的初心,“聲滿天下,遍達于婦孺之耳鼓、眼簾”的秦腔成了易俗社創始人的最優解。50余名編劇創作、改編秦腔劇目數百本,從露天舞臺到都市劇場,從生旦凈醜平分秋色到生旦為主、凈醜為輔,秦風秦韻煥發出新的生機。


2022年8月,青春版《三滴血》在易俗社成立110週年紀念演出期間上演。 趙迪攝

“繁音激楚,熱耳酸心。”秦腔之於秦人,不僅是一種藝術表達,更是一種精神流露。魯迅曾受邀前往易俗社賞戲,灑脫激越的“吼”聲、“假移風以易俗”的立意使他為其題下“古調獨彈”,寫有這四字的匾額至今仍懸挂在易俗社劇場前廳。

如今在西安市地標建築鐘樓東側,易俗社喧鬧依舊。曾令前人心血激蕩的聲韻如何做到“歷久彌新”?

“我們既要傳承秦腔‘原汁’的本體藝術,也要創作出這個時代人們愛看的‘新味’。”冀福記表示,要對經典劇目挖掘、改編,保留秦腔“唱念做打”獨特風格。“年輕人最喜歡新鮮事物,只要沒見過就算一種‘新’。因此我們更要極力展現秦腔在藝術上‘文武兼備’的特色,用它獨樹一幟的魅力打動年輕一代。”

26歲的秦腔演員張倩發現,借助現代技術,秦腔舞臺從兒時記憶的“一桌二椅”演變得更寫實、立體,服飾也不僅限于傳統戲服,表演方式還融入了許多話劇、歌劇的特點。


2023年6月,張倩在西安舉行的青年演員技能大賽上展示秦腔水袖技巧。(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不同於以往口口相傳,秦腔積極嘗試與數字科技、流行音樂、動漫等“混搭”。經典劇目《三滴血》“變身”3D電影;涉足二次元,打造虛擬數字人“秦筱雅”;推出“動漫+搖滾+秦腔”的傳播新視聽;中國首個以秦腔藝術為核心的文化街區——易俗社文化街區上榜網紅打卡地……另據抖音《陜西非遺數據報告》顯示,2022年,秦腔位列陜西特色戲曲劇種獲“打賞”金額的首位。

“如今我感到,這舞臺上已後繼有人了。”冀福記説。

“秦人創造了自己的腔兒。這腔兒無疑最適合秦人的襟懷展示。”陜西作家陳忠實曾寫道,“黃土在,秦人在,這腔兒便不會息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