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我愛這片藍色的國土」“船説”,它曾在古代海上絲路上搏擊風浪、揚帆遠航

發佈時間: 2019-07-19 | 來源: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 作者: 馬常艷 | 責任編輯: 胡俊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陽江7月19日訊(記者 馬常艷)7月18日,“我愛這片藍色的國土”網路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位於廣東海陵島十里銀灘西側的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博物館向公眾開放 “南海I號”挖掘現場,觀眾可近距離地觀看考古學家發掘“南海Ⅰ號”的過程,還可以通過展廳內聲光電多媒體場景,了解“南海Ⅰ號”揚帆遠航、搏擊風浪的浪漫故事,以及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恢宏燦爛的歷史。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南海I號”挖掘現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艷攝

廣東陽江,古稱高涼,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主航線上重要的轉机港和補給港。

1987年,英國海洋探測公司與廣州救撈局合作,在陽江海域搜尋一艘18世紀東印度公司沉船“萊茵堡號”時,意外發現了一艘南宋木質沉船,並打撈出一批精美文物。國家文物局將它命名為“南海I號”。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南海I號”挖掘現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艷攝

從1989年至2004年,國家文物局先後8次組織水下考古隊對“南海I號”進行考古調查、勘探,確認船沉沒于海面以下24米,殘存長度約22.15米,寬約9.9米,船身被1-1.5米的淤泥覆蓋,船體保存較好,上甲板以下部分結構基本完整,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年代較早、船體較大、保存較為完好的中國古代遠洋商船。

2007年12月,“南海Ⅰ號”成功實現了世界首創的整體打撈,移放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水晶宮”,現已發掘各類文物7萬多件。

觀眾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內參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艷攝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館內陳列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主要展出“南海I號”數十種珍貴文物,包括充滿異域風情的黃金飾品,樸素典雅的中國陶瓷,極其罕見的宋代漆器等。

廣東考古所副所長、 “南海I號”項目負責人崔勇介紹 “南海I號”發掘情況。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艷攝

“南海I號”以其承載的豐富歷史文化資訊,成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標誌性發現。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南海I號”考古負責人崔勇告訴記者:“‘南海I號’的挖掘,最大限度地提取資訊,這些資訊成為反應宋代貿易情況的重要資料。”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