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中鐵南方:有技術、有實力“建橋國家隊”憑什麼征服國際

發佈時間: 2019-07-17 | 來源: 央廣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胡俊

原標題:【我愛這片藍色的國土】中鐵南方:有技術、有實力“建橋國家隊”憑什麼征服國際

央廣網中山7月17日消息(記者劉一荻 石昊鑫)走進中鐵南方工程裝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鐵南方”)這間超過 300米長的廠房,飛舞的焊接火花和一組組已經拼接完成的大橋零部件令在場的記者們目不暇接、大呼過癮。由中央網信辦網路傳播局主辦的“我愛這片藍色的國土”網路媒體主題活動來到廣東省中山市,一探中國“基建狂魔”的實力和底氣。

“我愛這片藍色的海洋”網路媒體主題活動一行來到中鐵南方進行採訪。(央廣網記者 石昊鑫攝)

“工廠化,裝配化,大型化,我們的車間是為港珠澳大橋進行專門設計的,”中鐵南方工程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作臣向記者介紹。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開始動工建設;2012年3月,中鐵南方的母公司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中標港珠澳大橋最大標段CB01合同段,總重約18萬噸。然而,港、珠、澳地區易遭受颱風“襲擊”、空氣濕度較大,天氣炎熱。此外,港珠澳大橋工程噸位大、構件種類多、品質要求高,承擔這樣的大型工程,除了合理的工藝設計和技術方案以外,合適的車間廠房和場地同樣必不可少。王作臣向記者介紹稱,基於此,很多現場施工的工序均轉移到了中鐵南方位於中山市火炬開發區臨海工業園工廠內進行,“這樣在建設的時候,工序就會減少很多,風險性和産品品質都會提升,保證了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品質和使用壽命。”從2012年開始,港珠澳大橋小節段拼裝779個,大節段72個。這間長378米、寬42米的廠房為港珠澳大橋的建設立下了巨大功勞。

中鐵南方工程裝備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工人正在緊張忙碌。(央廣網記者石昊鑫攝)

除此之外,記者獲悉,中鐵南方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中還在焊接機器人的使用、涂裝材料、鋼材厚度等方面都採用了全新的技術手段,全方位保證這一國之重器的建造品質。

“當時CB01標段最重的一個節段將近3600噸,長度153米,全部都是在這裡製作、起運的,”王作臣回憶。如何將重達千噸的龐然大物安全運送到安裝場地?王作臣告訴記者,這就要歸功於廠區內的兩台2000噸龍門吊。兩架橘黃色的龍門吊矗立在伶仃洋邊,格外顯眼。王作臣驕傲地告訴記者,這樣的龍門吊並不常見,也為港珠澳大橋的建設立下“赫赫戰功”。

中鐵南方廠區內的2000噸龍門吊。(央廣網記者石昊鑫攝)

記者在車間內觀察到,多個橋梁的板單元還在抓緊生産中。王作臣向記者解釋,這些板單元是為德國勒沃庫森萊茵河大橋準備的。自2012年投産以來,除港珠澳大橋外,中鐵南方先後完成了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虎門二橋等國內重要橋梁的建造,還完成了與極光相伴的挪威Halogaland懸索橋等國外項目的建設,獲得了諸多國際讚譽。目前,中鐵南方還承建了通明海特大橋、貴州平塘橋、龍穴南大橋、瑞典橋等國內外重點項目。隨著“一帶一路”步伐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國家看到了中國“基建狂魔”的實力。“位於孟加拉國的帕德瑪大橋也是由我們公司進行製造的,這是中國企業在海外承建的最大規模的橋梁工程。橋梁重量達到14萬噸,現在工程已接近尾聲。”中鐵南方工程裝備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洋表示。

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佈。而連接廣東省深圳市和中山市的深中通道,將成為溝通珠江東西岸的要道,通勤時間由以往2小時縮減為30分鐘。記者了解到,這一大橋將成為繼港珠澳大橋之後又一世界級超大“隧、島、橋”集群工程。王作臣告訴記者,為了支援深中通道的建設和運作,中鐵南方車間內還增加了多名帶“芯”上崗的“機器人同事”,“人工的焊接有時會出現接頭品質不穩定的情況,而它們的焊縫品質非常穩定,也非常漂亮,不需要再經過打磨等工序。機器人的應用提高了工作品質和效率。”

“眼前這一台是焊接機器人,它有機械手臂、編程和鐳射跟蹤。”王作臣向記者介紹,將需要焊接的單元放好後,機器人會自動跟蹤感應,將所有的焊縫進行焊接。“現在園區內還加入了阻焊一體機,比港珠澳大橋建設時還要更加先進。”

中鐵南方廠房內的機器人。(央廣網記者石昊鑫攝)

目前,中鐵南方正在按照粵港澳大灣區整體規劃和翠亨新區規劃方案的要求,積極謀求向高新技術和智慧化産業發展,完善配套産業的規劃和佈局,實現企業轉型升級,繼續推動企業高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