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我愛這片藍色的國土」打造多彩美麗灣區 廣州海洋經濟建設開啟新征程

發佈時間: 2019-07-17 | 來源: 中國青年網 | 作者: 方瑞 | 責任編輯: 胡俊

中國青年網廣州7月16日電 (記者 方瑞) 夏日的廣州港碧波盪漾,在蔚藍的天空下,各色集裝箱與吊臂交相輝映,往來的船舶呼嘯而過……這是廣州港南沙港區最常見的景象。

廣州港南沙港區一側。中國青年網記者 方瑞 攝

廣州市海域自北起黃埔老港西港界,向南至進口淺灘,形狀狹長,海域面積460平方公里,約佔全省海域面積的0.7%,大陸海岸線157.1千米,約佔全省3.8%。長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講話中談及海洋強國建設,重視海洋事業發展。

多年來,廣州市凝聚開放崛起合力,堅持陸海統籌、創新驅動、生態優先、提質增效,高水準“引進來”,大踏步“走出去”,在“四個走在全國前列”中鏗鏘前行。

金色港灣:智慧碼頭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聚焦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功能,深化與港澳産業合作,高水準建設南沙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廣州港南沙港區發揮南沙新區和自貿試驗區“雙區”政策疊加優勢,讓高品質發展有跡可循。

“廣州港南沙港區是世界十大港口之一,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多年穩居世界前列。”廣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莫之平向中國青年網記者介紹,“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自動化碼頭計劃于2021年建成投産,屆時南沙港區集裝箱吞吐能力將超過2000萬標箱。”

連接中外,溝通世界。截至目前,廣州港集團共有集裝箱班輪航線153條,開通穿梭巴士航線65條,先後在廣東、廣西、湖南等10省30市成立了內陸港或辦事處,開通10條海鐵班列,暢通內陸地區連接廣州港區和南沙自貿區的通道,並與45個國際港建立友好合作關係,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港口有海運貿易往來,攜手港澳共建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

2018年9月30日,南沙四期開工,計劃2021年投産。這個項目將成為全球第一個水準運輸無人駕駛集卡自動化碼頭,屆時南沙四期的集裝箱碼頭現場將實現集卡無人駕駛和集裝箱裝卸遠端操控,並將實現“零排放”,做到綠色港口。2019年5月8日,大灣區5G港口創新中心戰略合作協議落地廣州港,讓老城迸發新活力。未來,智慧碼頭將給世界一份“廣州方案”。

藍色海洋:造船工業推動優化海洋産業結構

“經略海洋,艦船報國”的標語高高挂在廣船國際有限公司最矚目的位置,莊嚴大氣。這裡,是“中國製造業500強”之一,是華南地區最大最強的軍輔船生産和保障基地,年造船能力達到350萬載重噸,成為新興海洋産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廣船國際有限公司正在製造的豪華客滾船。中國青年網記者 方瑞 攝

2004年,龍穴造船基地曾是一片海灣,十年間滄海變桑田,如今廣州正在形成以龍穴造船基地為核心,集造船、修船、海洋工程、郵輪及船舶相關産業于一體的海洋工程裝備産業集群。

精益生産,綠色製造。廣船國際有限公司堅持創新引領,以現代化的造船模式、先進的造船技術與管理,為建造優質産品不斷探索新路徑。現在,液貨船、半潛船、客滾船等大批高技術船舶達到國際一流水準,眾多技術成果獲得國家專利和國家級科技進步獎。

集聚發展,浚源流長,廣船人“艦船報國”為廣州提升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貢獻了力量。當下,廣州正以無人船、潛水器和水下機器人為突破口,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海洋的應用和發展,在鑽井平臺、可燃冰開採設備等領域形成一批龍頭企業和集聚基地。大力發展深海資源、新能源勘探開發設備,加快核心關鍵技術領域、融資租賃等高附加值領域發展,讓産業鏈高端環節不斷拓展,舞活經濟龍頭,築夢深藍海洋。

綠色生態:百鳥歸巢促進加強海陸統籌規劃

在廣州的最南端,珠江入海口西岸,是“廣東最美濕地”之一的南沙濕地,也可以稱它“廣州之腎”。在這裡,覽紅樹成林,觀荷香萬畝,賞萬鳥齊飛。

南沙濕地公園。中國青年網記者 方瑞 攝

“南沙濕地建設分為兩期,合稱為‘萬畝濕地’。”廣州南沙濕地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行銷部經理萬珺向中國青年網記者介紹,“濕地一期為生態保護核心區,是候鳥的生活棲息區域,以保護候鳥、開展生態系統科研和科普教育為主,讓遊客‘零距離’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的意境;二期為綜合開發生態旅遊區,是集生態觀光、科普教育、文化影視、休閒度假等配套為一體的濱海濕地特色生態旅遊休閒區。”

百草豐茂,百鳥爭鳴。南沙濕地內擁有豐富的植物群落、紅樹林島嶼等,為鳥類生活和覓食提供環境,區內高等植物約有300多種,喬灌木主要有小葉欖仁、桃花心木、串錢柳等,放眼望去,猶如大大小小的森林小島漂浮在海上。二期濕地佈局上採用“外環內島”“大水面結合林島”等方式,構築豐富的濕地空間,為不同的物種提供多樣性的生態環境,數以十萬計的候鳥來濕地棲息過冬。到目前為止,監測發現的鳥類多達180種,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14種,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候鳥天堂”。

“生態好不好,鳥兒説了算。”回望南沙濕地的發展,正是廣州生態、經濟一起抓,統籌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和治理的有力體現。如今,廣州著力強化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體”意識,以珠江水系為脈絡,以流域空間為載體,統籌森林、河涌、湖庫、濕地、農田、海洋等自然資源系統保護,實現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持續利用。

2018年,廣東海洋生産總值1.93萬億元,佔全國海洋生産總值的23.2%。廣州,正以其獨特優勢主動作為,不斷探索,助力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不斷邁向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