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我愛這片藍色的國土」廣州奮力實現海洋經濟走在前列

發佈時間: 2019-07-17 | 來源: 中國經濟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胡俊

海洋經濟發展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中之重。海洋城市是如何發展海洋經濟的?如何走海洋經濟的高品質發展之路?7月15日,“我愛這片藍色的國土”網路主題活動來到我國南部的海洋經濟大市——廣州。記者採訪了解到,廣州市堅持陸海統籌、創新驅動、生態優先、提質增效,促進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奮力實現海洋經濟工作在落實“四個走在全國前列”中走在前列。

廣州市海域自北起黃埔老港西港界向南至進口淺灘,形狀狹長、面積460平方公里,處於珠江水系的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等東四口門的入海口。

海洋産業集聚,基礎設施完善,對外開放水準高,科技創新實力強……這些,都使得廣州在發展海洋經濟上具有明顯的優勢。而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讓廣州的海洋經濟“鉚足勁兒”向前發展。

培育發展海洋産業

近年來,廣州市大力建設現代海洋産業體系,推進重點産業發展。以龍穴造船基地為核心,積極發揮中船集團龍頭企業作用,推動形成集造船、修船、海洋工程、郵輪及船舶相關産業于一體的海洋工程裝備産業集群。以無人船、潛水器和水下機器人為突破口,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海洋的應用和發展,在鑽井平臺、水下機器人、半潛船製造、可燃冰開採設備等領域形成一批龍頭企業和集聚基地。

《2018年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報告》顯示,廣州市積極發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高端濱海旅遊業。廣州推動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向高端化發展,中船龍穴造船基地已形成百億級海洋産業集群。

圖為廣船國際有限公司。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常艷 攝

記者來到位於廣州市南沙區的廣船國際有限公司,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廣船國際有限公司上半年完成營業收入同比增長9%;船海産業生産按計劃逐步上量,分段中合攏物量在5月份突破3萬噸,達到近兩年來最好水準。

發揮科技創新力量

科技和創新在廣州海洋經濟的高品質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廣州擁有國家和省屬涉海科研院所17所,省部級海洋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25個,國家級海洋科技創新平臺3個,海洋科技服務人員超5萬人。

圖為廣州南沙海港集裝箱碼頭。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常艷 攝

在廣州港南沙港區,廣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莫之平告訴記者,廣州港在積極佈局智慧港口建設。2018年9月,廣州港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啟動實施智慧港口頂層設計項目,該項目于2019年5月31日項目驗收,為廣州港建設成為先進的數字化港口提供了方向。

2018年9月30日,廣州港南沙四期開工。據介紹,這個項目將成為全球第一個水準運輸無人駕駛集卡自動化碼頭,計劃2021年投産,屆時南沙四期的集裝箱碼頭現場將實現集卡無人駕駛和集裝箱裝卸遠端操控,而且由於無人駕駛集卡採用了充電鋰電池能源,將可以實現零排放,做到綠色港口,成為世界領先的全自動化碼頭。

強化“生命共同體”意識

生態保護在海洋經濟發展中至關重要。廣州強化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體”意識,強調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系統性思維,以珠江水系為脈絡,以流域空間為載體,統籌森林、河涌、湖庫、濕地、農田、海洋等自然資源系統保護。

圖為南沙濕地。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常艷 攝

南沙濕地位於廣州最南端,地處珠江入海口西岸的南沙區萬頃沙鎮十八與十九涌之間,總面積約10000畝,是珠三角地區保存較為完整、保護較為有力、生態較為良好的濱海河口濕地。

廣州南沙濕地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王珺告訴記者,南沙濱海濕地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周邊地區起著防風消浪、涵養水土、調節氣候等重要作用,被譽為“廣州之腎”。

曲水蘆葦蕩,鳥棲紅樹林,在這片濕地,不僅有鳥兒的“臥室”,還有鳥兒的“自助餐廳”,甚至還有鳥兒的“娛樂廳”。據介紹,景區按照“以鳥為本”的理念規劃建設,紅樹林是鳥兒的“臥室”,淺灘是鳥兒的“自助餐廳”,蘆葦蕩和荷花池是鳥兒棲息玩耍和娛樂的地方。(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常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