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政務 > 地方政務 > 上海市 > 

傳統製造業向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上海經濟“兩個60%”帶來的改變

發佈時間: 2019-06-10 | 來源: 解放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胡俊

上海生産性服務業促進會發佈的《2018年上海生産性服務業發展報告》顯示,上海生産性服務業增加值已從2008年的4188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3707億元,佔全市GDP比重也由29.8%躍升至2018年的41.9%,其中服務業佔GDP比重達到69.9%,生産性服務業佔服務業比重達到60%。與發達國家“兩個70%”指標相比(即服務業佔GDP70%、生産性服務業佔服務業70%),上海已雙雙超過60%,逐步接近發達國家水準。

從單純生産裝備,到探索自動化碼頭創新服務,振華重工構建起全球領先的自動化碼頭智慧生産控制系統,“ZPMC”品牌岸橋佔據世界市場份額的七成;把服務創新作為提升製造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上海三菱電梯去年安裝、維保等服務收入超過60億元,佔營收的30%……

國際經驗表明,如果沒有研發等生産性服務業的大發展,工業製造就很難從産業鏈的低端邁向中高端。如今,上海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企業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不斷延伸産業鏈,實現傳統製造業向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轉型。

拎起“微笑曲線”兩端

今年一季度,全市生産性服務業重點領域企業實現營收7723.8億元,同比增長7.9%,在GDP和服務業中的比重持續提升。生産性服務業,正擔當起上海經濟穩增長的重任。

作為行業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上海生産性服務業促進會秘書長王惠珍見證這十年的快速崛起。她説,作為“面向生産的服務業”,生産性服務業是伴隨産業分工細化和新技術加速應用,從製造業內部分離出來和獨立發展起來的新興領域,也是工業化後期階段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競爭力和現代化水準的重要標誌。具體而言,包含總整合總承包、供應鏈管理、研發設計、電子商務、檢驗檢測、專業金融服務、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

靚麗的數據直觀,卻也抽象。但上海的生産性服務業特色十分鮮明。有別於傳統模式下的“賣産品”,上海的特點在於打造新業態和新模式:即企業從提供單一産品向提供“製造+服務”、“産品+服務”轉變,依託網際網路、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在製造過程中加大互動式服務投入,促進製造過程更為整合化,並向服務型製造轉型。用王惠珍的話説,就是拎起“微笑曲線”兩端,從而也把底部托起來。“微笑曲線中間是製造,兩端是服務業承擔的研發設計和品牌行銷,兩頭一抓,底部也隨之上升。”

振華重工、上海電氣、寶鋼工程等正崛起為服務型製造供應商領域的新勢力。比如,振華重工通過探索自動化碼頭的創新服務模式,為全世界碼頭用戶提供量身定制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帶動行業轉型升級。目前,振華重工已向“一帶一路”沿線52個國家交付設備3512台。

總整合總承包優勢凸顯

“十二五”和“十三五”前期,上海著重打造生産性服務業中的總整合總承包、供應鏈管理、研發設計、電子商務、檢驗檢測、專業金融服務等領域,尤以總整合總承包為重點。王惠珍説,上海的總整合總承包服務以延伸服務、提升價值,大力發展成套設備等領域的“交鑰匙”工程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為主,鼓勵企業向工程設計、方案諮詢、技術服務和設備維護、運營一體化服務等産業鏈各環節擴展和延伸,並涌現出一批典型“雙總”企業。

正泰電氣提出從“賣單一産品”轉向“賣全生命週期服務”的目標,通過“EPC+能效管理、電力運維及金融”的新商業模式,推出電力運維“泰無憂”産品,即通過自主研發的“N@VIcloud”能效管理平臺,以及加裝了智慧化組件的變壓器、開關櫃等電氣産品,為用戶提供從融資租賃、安裝調試、運作檢修、節能增效到升級迭代的全生命週期服務。正泰電氣總裁陳成劍説,這一新模式與國家電網最近提出的泛在電力物聯網戰略不謀而合。“正泰將搶抓能源網際網路發展先機,在向解決方案、系統總包和電能服務轉型的征程進一步提速,加快全球市場佈局。”

“雙總”業態也為傳統國企帶來新機遇。主營化工産業的上海華誼集團將原來的服務性業務分離重組,組建華誼工程公司,通過項目管理和工程總承包業務的發展,逐步和國際工程項目管理模式接軌,先後在越南、剛果、沙特和俄羅斯等承建項目,通過不斷整合內外資源,努力使服務業向兩端延伸,逐漸把項目規劃、諮詢、自主智慧財産權轉讓許可、設計、採購、裝備製造、建安施工、開車培訓、運保檢維修、生産及安全運作體系建設等服務納入“雙總”服務,使其價值鏈進一步延伸和增值,目前已累計完成國內外工程1300多項,成為集團新的利潤增長點。

如今,上海“雙總”企業已實現五大“轉向”:産品和服務從國內轉向國外市場,工程總承包形式從單一轉向多元化承包,承擔項目角色已從配角逐漸轉向主角,企業主業拓展從原産業逐漸轉向新型多元産業。

功能區實現高強度産出

從煙囪林立的傳統工業園,到如今上海唯一的大數據産業基地,上海市北高新園區歷經26年發展,在體量僅3.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造出全市開發區排名第二位的單位土地産出強度。而這背後的秘訣就是大力發展生産性服務業。因而,這塊園區還有一個名字“上海市北生産性服務業功能區”。

近年來,功能區以全球視野、國際標準,融入上海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頂尖智庫、高端人才、龍頭企業紛至遝來,園區內集聚了近200家大數據企業,涉及政務、醫療、汽車、教育、旅遊、金融等多個行業應用領域,成為上海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和支撐力量。目前,功能區擁有年均上繳稅收100萬元以上企業122家,上繳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達51家,上繳億元以上的企業13家,另有上海數據港、格爾軟體、天誠通信、風語築等4家企業成功在主機板上市。

這只是上海推進生産性服務業功能區建設的一個縮影。

作為生産性服務業的産業載體,一批産業集聚度高、特色鮮明的生産性服務業功能區正在上海不斷壯大。目前,全市已形成40家生産性服務業功能區,總規劃面積超過5000公頃,集聚了2萬多家企業,單位土地面積營收超過350億元/平方公里,漕河涇松江、漕河涇浦江、張江集電港、東方美谷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按照規劃,到“十三五”末,上海將建設近百家、佔地超萬公頃的佈局合理、特色鮮明的生産性服務業功能區,形成“一體二帶三區”功能區集群。“一體”即新城産城綜合體;“二帶”是指外環金腰帶、長三角産業結合帶;三區為老工業基地調整區、中心調整區和製造基地配套區。

除了載體建設,上海獨創的“雙推”(推動電子商務企業創新發展、推動中小企業應用電子商務)工程,也成為上海生産性服務業領先全國的助推器。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傅新華表示,“雙推”工程採用“政府貼一點,平臺讓一點,中小企業自己出一點”方式,鼓勵中小企業採購專業化生産性服務“上平臺、用平臺”,同時激勵各類創新型企業服務平臺加快市場拓展,立足上海服務全國。9年來,上海共遴選培育“雙推”服務平臺近80家,支援上海中小企業依託“雙推”平臺“觸網”達2萬家。在大宗交易、五金機電、供應鏈管理、檢驗檢測等領域涌現出了一大批典型服務平臺,如歐冶採購、海智線上、物流匯、牽翼網、震坤行工業品超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