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重要濕地到湖水乾涸
令人意外的是,成為國際重要濕地後,保護區卻陷入了湖水面積逐年減少的尷尬局面。
遺鷗自然保護區管理局2007年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桃-阿海子水域面積在1998年時達到最大,為10平方公里。此後逐年下降,尤其是2003年以後,平均每年減少1.6平方公里。而在報告發佈的當年,“濕地水域面積僅剩1.3平方公里,即將乾涸。”
任永奇回憶,近十年時間,保護區湖水時有時無,2008年時桃-阿海子完全乾涸,此後幾年雖然恢復一點,但也面積有限。今年因為降水豐富,湖面蓄積了約2平方公里的水。
身為保護區東勝管理站站長的他,在2012年1月對上一年度的報告中寫到,“只是到了夏季後期,才出現約1.5平方公里的水面,但整個秋季幾乎不見任何水鳥停歇,可以説是基本不具備任何生態功能。”
此時距離上一次湖水完全乾涸,已經過去了很多年。當地68歲的村民馬雙回憶,自己2008年之前從未見過乾涸的湖面,只是聽父輩説起,解放前有過一次。
湖水乾涸凸顯了管理部門的尷尬,在2000年保護區管理局與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勘察設計院聯合署名的考察報告中,曾認為“桃-阿海子是一個不乾涸的內陸湖”。
對於湖水乾涸的原因,多家政府機構及多位政府官員均將其歸為天災。
“那個是靠雨水,降水量少的話湖水就少。”東勝區區委宣傳部郭曉軍説。
持這一觀點的還包括東勝區林業局副局長苗荔,她表示“東勝是乾旱地區,降水少海子就乾旱了,治理主要還是靠降水,沒有其他辦法。”
在2016年東勝區政府的一份整改方案中,濕地萎縮也被認為是“由於流域內連年乾旱,連續幾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沒有形成有效供水補給,造成濕地面積逐年縮小。”
人為減少150萬立方米河水
“這個肯定是不對的,不能什麼都怪天災。”身為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主任,陳克林對於天災一説並不認可。
他曾多次來到遺鷗保護區調研,在他看來,濕地萎縮的人為因素不可忽視,“這麼大的湖泊現在沒有了,主要的原因就是上游的河流被阻斷了,建了十幾個壩哪還有水?”
遺鷗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邢小軍介紹,注入桃-阿海子的徑流共有五條,均為季節性河流,是除降水外的重要補水渠道,而這些徑流上存在著大小淤地壩,它們有的在保護區內,有的在保護區外。
多份研究結果顯示,以桃-阿海子的主要徑流雞溝河為例,這條東勝區境內的內流河自2006年開始實施淤地壩工程,在全長18.5公里的河道上,修建了不低於16座淤地壩。
據了解,淤地壩是黃土高原地區一種水利工程,主要目的是滯洪、攔泥,淤地、蓄水、發展農業生産。
東勝區淤地壩的大規模修建始於2004年,新華網當時曾報道,“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黃土高原淤地壩工程目前全面啟動,首期爭取國家投資2068萬元。”
內蒙古水土保持局網站上2005年的一篇文章介紹,國家發改委和水利部兩年內先後發文要求內蒙古國債投資1.3億元,計劃建設淤地壩592座。在建設過程中,東勝區摸索出“一壩一塘,引水上樑”的發展模式,壩係建設初見成效,得到表揚。
不過,《內蒙古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第十四條規定,“除搶險、救災外,在濕地取水或者攔截濕地水源,不得影響濕地合理水位或者截斷濕地水系與週邊水系的聯繫。”
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上游的一個淤地壩,可以看見上游蓄積了一片水域,下游則幾乎乾涸,專家認為這是濕地消失的一大原因。A14-A15版攝影/新京報記者劉子珩
一個事實是,這些淤地壩的修建晚于保護區成立時間。
2007年9月,保護區管理局曾組織研討會,由中國社科院地理所、植物所、動物所等十家單位的人員組成專家組,研究濕地萎縮原因與恢復對策。最後專家組評審意見認為,這些淤地壩減少了地表徑流約150萬立方米。
專家組組長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婁華君告訴新京報記者,“我們也作了總結,降雨變化倒不是太大,淤地壩肯定是有關係。”
專家組建議,“保護區所在流域內淤地壩等工程,嚴重影響濕地水量補給,對該濕地的維持與保護産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建議各級政府儘快採取措施,禁止並取消保護區所在流域內任何形式的截流。”
2008年1月,鄂爾多斯市政府開會討論保護區濕地恢復,會議紀要顯示,會上決定“市水土保持局要針對保護區流域內已建淤地壩給予保護區核心水域補水造成的影響,提出具體整改措施,儘快予以落實,確保保護區核心水域補水通道暢通。”
但水利部門對這些建議並不認可,東勝區水務局副局長康小平説:“從我們水利方面看,淤地壩對海子影響非常小。”
在雞溝河的一段河道上,記者見到了一座淤地壩。這座大壩長約200米,將平直的河道攔腰阻截。因為季處寒冬,河水已經上凍,可以明顯看到,淤地壩上游蓄積了一片水域,下游則幾乎乾涸。
康小平解釋,雖然淤地壩攔泥沙的時候確有部分水會攔住,但是因為大壩沒做防水層,河水會通過地下滲透過去,“地下水是通暢的,還是可以流到海子裏的,這個沒問題。”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的王芳教授則持相反觀點。她表示,水滲到地下後並不會流入湖中,因為兩岸的植被會把地下水吸走。
王芳也是2007年研討會的專家組成員之一,她認為,水利工程的修建一定要有流域的概念,保護區流域內建水利工程,上游就會影響下游。
“部門之間不協調,大家各自為政,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使淤地壩問題始終無法解決。”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邢小軍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