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A_meida
官方微信公眾號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中國政務 > 政務資訊 > 政務紅黑榜

鄂爾多斯遺鷗保護區濕地萎縮 政府官員稱係天災

發佈時間: 2016-12-09 | 來源: 新京報 | 作者: 劉子珩 | 責任編輯: 孟超

  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界碑,大部分濕地已經消失。

西風凜冽。地上白茫茫的鹽鹼,厚如積雪。任永奇緊握越野車的方向盤,神情嚴肅,隨車顛簸。

十年前,車子行駛過的地方,是鄂爾多斯的驕傲。在這塊乾旱少雨的沙地上,一個10余平方公里的駝形鹽鹼湖泊,吸引數以萬計的鳥類棲息繁衍。其中一種名為遺鷗的候鳥,是世界級瀕危物種,最為珍貴。

2001年,主要以桃力廟-阿拉善灣海子(下稱桃-阿海子)為核心區域,面積為15770公頃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此設立。第二年,它被收錄在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作為保護區東勝管理站站長,任永奇曾為鳥兒們巡查守護。

但如今,湖水萎縮,鳥類驟減,遺鷗不再。

11月12日,中央第一環境保護督察組向內蒙古自治區反饋督察情況,其中措辭嚴厲地提到,“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已基本喪失。”

其興也勃,其亡也忽。遺鷗保護區從默默無聞到成為國家級保護區,再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時間是15年。此後不過6年,便出現嚴重生態問題。任永奇介紹,保護區濕地萎縮已經多年,早在2008年湖水就徹底乾涸過。

新京報記者在鄂爾多斯當地採訪時,接觸的多位政府官員將濕地萎縮的主因歸為天災,認為常年降水量少是沒有辦法的事。

但據新京報記者和多位實地研究者調查,人為因素對環境的破壞才是濕地萎縮的最大原因,包括上游十余個淤地壩的建設,徹底截斷了保護區的水源。

沒有遺鷗的遺鷗保護區

任永奇還會回想起當年濕地繁盛的景象。那時他在泊爾江海子鎮治沙站,主要的工作是為這裡的茫茫沙地覆蓋植被。但即便環境惡劣,桃-阿海子卻水量充沛,草長鶯飛。

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保護區在2001年成立,位於東勝區以西約50公里,在東勝區和伊金霍洛旗兩地交界處。保護區內有4個自然村,2000多居民,不過現在留在村裏的多是老人小孩。

進入12月,鄂爾多斯即將迎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保護區內樹木蕭瑟,植被枯幹。幾群山羊懶散地吃著草,寒鴉偶爾飛過,卻並不聒噪。目測面積約2平方公里的桃-阿海子已結冰,岸邊的浪花被凍住,像是在膠片上被定格。

地形上看,保護區是個盆地,四週高中間低,有著666平方公里的匯水區域,因此形成了湖泊。

任永奇回憶,整個2016年,因為濕地面積太小,駐足的候鳥數量有限,並且這個以遺鷗命名的自然保護區,湖心島由於缺水而消失,已沒有遺鷗前來繁殖。

遺鷗是一種身長40釐米左右的鳥類,羽毛潔白,腦袋是黑色的,眼圈卻又是白的,嘴和腳小巧玲瓏,色體暗紅。它們對居住條件要求苛刻,只挑沙漠中的鹹水湖和鹽鹼湖中的湖心島。

1929年,它們在內蒙古西部首次被人類發現,直到1971年才被確定為一個獨立的物種,是人類發現最晚的鷗類。動物學家感覺相識恨晚,為它們取名“遺鷗”,意為被遺忘的鷗鳥。

相關資料顯示,遺鷗存世不過萬餘只,是世界公認的瀕危鳥類,在我國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作為一種遷徙性的候鳥,遺鷗每年春夏季主要在中國、蒙古國、哈薩克和俄羅斯境內棲息和繁殖,秋天啟程,飛往中國天津和南韓濱海區域越冬。

1987年,中國鳥類考察隊在泊爾江海子鎮發現了一隻死去的鳥類,體內有幾枚沒有産出的卵。後經研究,確認這就是遺鷗,桃-阿海子是遺鷗的棲息地。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何芬奇是這批遺鷗最早的發現者之一,據他研究,整個上世紀90年代遺鷗在鄂爾多斯高原發展迅速,有效種群的數量由不足2000隻,一路攀升到7000余只,成為遺鷗全球種群的中流砥柱。而這一發展,基本上是在桃-阿海子實現的。

“不僅僅是遺鷗的繁殖地,它是非常多水鳥秋天的經停地,是非常不簡單的一個湖。”鐘嘉是桃-阿海子最早的一批觀鳥愛好者,她依然記得濕地鼎盛時期給她帶來的驚訝,“這個湖到秋天的時候,大天鵝和其他的水鳥多得鋪天蓋地,你都不能想像,它的生態承載量就是一個奇跡。”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塊濕地與遺鷗,1998年內蒙古自治區批准在此建立了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001年,又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也是我國唯一一個專門以遺鷗為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它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編號1148。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