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江禮記 > 七夕節 新聞詳情
關於“七夕”,你知道哪些習俗?
發佈時間 | 2023-08-21 10:08:29    

   七夕,被稱為中國情人節。

  七夕是怎麼來的,又有哪些習俗?

  一起看看吧。

  七夕即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的歲時節日之一。七夕源於古人對於星象的觀察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星宿崇拜。織女星和牽牛星是銀河兩側的亮星,很早就受到人們關注,七月之初織女星在正東方出現,人們據此確定七月的月序。許多地方七夕有拜織女星和魁星的習俗,是遠古時代星宿崇拜的遺留。

  古人為何祭織女?

  織女星是七月紡織之月的標誌星,被視之為天上的織女之神,也是滿天繁星中唯一一顆屬於女性的亮星。古代女子祈求她能夠賜予自己靈巧的雙手、聰慧的心思,織出像雲錦天衣一樣美麗的織物,並給人間女子帶來祝福。

  七夕的習俗有哪些?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喜蛛應巧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説:“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供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穿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古時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借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願望。

  曬書曬衣

  古代,“七夕”節還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説是可以避免蟲蛀。人們選擇七夕曬書據説是因為七月七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是龍王爺“曬鱗日”,人們多在此日暴曬衣服、棉被之類,以防蟲蛀,讀書人也往往在這一天曝曬書籍。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祐自己考運亨通。

  七夕吃什麼?

  -巧果-

  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很多,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配上時令瓜果,一邊觀星,一邊品嘗做“巧果”人的手藝。

  -酥糖-

  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在七夕會製作一些代表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又稱“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七夕流傳至今,人們對這個節日的內涵和感情有什麼變化?

  民俗學博士、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蔡磊介紹,因為牛郎織女的故事流傳甚廣,七夕節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其實這是對七夕節的片面理解。七夕節有著多樣的習俗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不是只有愛情這個單一主題。銀河兩畔的星辰,被附會成現在大家熟悉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其實經歷了多個朝代的演變,最初的版本並沒有那麼浪漫喜慶,而是帶有淒苦別離的意味,甚至稱為婚姻禁忌。商家在七夕節進行促銷、民俗旅遊的發展以及非遺文化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某種意義上,促進了七夕節部分節日主題的傳承,尤其是愛情主題的傳承。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時代發展,也賦予乞巧新的時代內涵。

  節日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的活態載體,對於提升文化自覺和自信,促進文化交流,調節人際關係,傳承中華美德具有積極作用。

來源:澎湃新聞    | 撰稿:辛文    | 責編:韓辰霄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