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江禮記 > 春節 新聞詳情
台州人過端午,是怎樣的“和而不同”?
發佈時間 | 2023-06-20 16:55:36    

  五月五,過端午。這個傳統節日是帶有香味的,來自於粽子、艾草、菖蒲、雄黃等物品,只要聞到氣味,就知道端午節來了。

  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中的一個重要節日,端午節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經過歲月的積澱,這個傳統節日濃縮了許多文化養分,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滿滿的儀式感。

  台州人是怎麼過端午的?有哪些節日傳統習俗,又承載著怎樣的文化內涵呢?來看市民和專家聊一聊端午文化,了解熱鬧又豐富的地方民俗活動,感受“和而不同”的傳統文化內涵。

  台州人過端午不只吃粽子

  “端午”又稱“端陽”,寓意隨著仲夏而來,陽氣旺盛。台州有句老話這麼形容端午節:“吃過端午粽,棉襖遠遠送。”這句話反映了從端午時節開始,台州的天氣就要真的熱起來了,這時穿不著的厚衣服可以收起來了。

  説起端午,就要先談談深入人心的飲食文化。在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其實流傳已久。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晉名臣周處所編的《風土記》中:“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其中,“角黍”指的就是粽子。原來,早在17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人在端午節吃粽子了。

  台州人是怎麼過端午節的?今年端午節未至,家住臨海的楊阿婆就已經開始準備起包粽子的各種食材,糯米、粽葉、豬肉、蛋黃、蜜棗、豆沙等可以包三四種不同口味的粽子,甜的鹹的都有。

  “家裏有人愛吃甜粽,有人愛吃肉粽,索性每種口味都包一點,還能送一些給親戚朋友,這樣更有過節的氣氛。”楊阿婆説,往年端午節她也與親友分享自己包的粽子,收穫了不少好評,也因為這一傳統美食,更增添了他們對過端午節的期待。

  跟楊阿婆他們不一樣的是,黃岩的小培每年家裏過端午吃的都是食餅筒。“我們這邊端午節粽子吃不吃都行,但食餅筒一定要吃。”小培説,她記憶中的端午節就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食餅筒的畫面。

  “台州各地端午節的飲食習俗有明顯差異,有的地方吃粽子,有的地方則吃食餅筒或麥餅,這是台州人獨特的端午味道。”台州地方文史研究者何薇薇説,台州“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地域特色非常鮮明,從吃食上就能看出,有一種“和而不同”的文化內涵。

  端午習俗融入台州人的生活

  到了端午,艾蒲和雄黃就一躍成為人們仲夏生活的“頂流”,在台州也不例外。

  據康熙《台州府志》記載:“端午,門懸蒲艾,飲雄黃酒,制辟兵符、繭虎、角黍以相饋。”《臨海縣誌稿》則記載得更加詳細:“端午,懸蒲艾,裹角黍,酌菖蒲雄黃酒,制辟兵符、繭虎,家家貼紙雲‘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以除蛇蟲之毒,用雄黃酒瀉地並涂小兒耳鼻。”

  “台州人過端午,除了挂菖蒲和艾草、包粽子、飲雄黃酒之外,還有一些比較古老的,蘊含祈福寄望的習俗。”何薇薇説,辟兵符原是指避免兵器傷害的符籙,但在端午,它演變成一種保安康的形式,樣式上也不一定是符籙,可以是一枚吉利銅錢,或者纏繞在手臂上的五色絲線等。繭虎也是傳統端午常見的配飾,一般取新蠶繭色黃者,用彩筆描畫或用彩紙、艾葉剪貼成虎形,頭有鬚眉,尾有花紋,佩戴在身上,古人認為它可除毒驅邪。這與用雄黃在小孩額頭上寫“王”字或點在耳鼻上,或是將雄黃酒灑在房前屋後有異曲同工之處。

  每年端午節,市民小邱家都有買雄黃粉的習慣。雄黃是一種傳統的中藥,主要用於解毒和殺蟲。小邱説,他們家也會把雄黃粉兌水或兌酒,在房屋裏裏外外灑一灑,可以防蟲驅蛇。

  “台州人過端午節,既有傳統節日的共通性,也有地方民俗的獨特性。”何薇薇説,在台州有一個端午節風俗比較統一,極具地方特色,就是“送端午”。端午節當天,女兒要回娘家,女婿要準備好禮品,送給老丈人和丈母娘,以前會送本地土特産,現在禮物類型更為多樣。在台州,一年裏除了除夕、春節,送端午和送八月十六都是女婿孝敬岳家的重頭戲。

  端午民俗活動的文化內涵

  作為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節日,端午節的民俗文化集祭拜、祈福、歡慶和飲食為一體。這個中國傳統民俗大節,過節儀式感很強,民俗活動形式也多樣。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一個民俗活動,也是我國影響面較廣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這一習俗。

  在台州,賽龍舟活動也受到市民的歡迎,去年端午節前後,台州就有多地開展了賽龍舟活動。一艘艘龍舟在黃岩官河古道、路橋山水涇和臨海靈湖景區競渡,場面十分熱鬧,不僅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氛圍,也讓市民感受到民俗體育文化的魅力。

  “根據地方史料記載,台州的賽龍舟活動‘間有舉之’,也就是有時會舉辦的意思。賽龍舟這項活動在古代台州似乎並不像現代這麼盛行,或許與台州地區多山嶺少川流的地理環境有關。”何薇薇説。

  賽龍舟,從來不只是一項“運動”,它的背後流淌著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僅是關於賽龍舟的起源就有多種説法,除了大家最熟悉的紀念屈原的傳説,還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人物,以及祭水神、龍神等圖騰祭祀。

  “古老的傳統節日起源常常與上古時期的祭祀或天象等有關,蘊含著敬畏、感恩等情感表達。”何薇薇説,聞一多先生等學者認為,端午節最早起源於江浙地區吳越先民的龍圖騰祭祀,後來才糅合了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的內容。

  何薇薇認為,南北方關於端午節的習俗差異源於文化差異。最初,在南方的文化體系中,端午被認為是“飛龍在天”的吉日,所以“龍”的元素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習俗裏。而北方則視端午為“惡月惡日”,認為陽氣最盛時,蟄伏了冬、春兩季的害蟲毒物都出來活動了,需要驅邪、祛病、防疫,所以形成了懸挂“天中五瑞”、喝雄黃酒等風俗。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南北方文化經歷了數次大融合,端午節的習俗也相互交融,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且豐富的文化體系。

  品味這些習俗,能夠感受到端午文化的古今傳承、地域融合,也能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受到中國的影響,端午文化也漂洋過海傳播到海外,尤其是日韓等東亞國家也有過端午節的習俗。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徐穎驊    | 責編:韓辰霄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