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風十禮 > 樂有禮 新聞詳情
匠人志:三分字畫七分裱,一雙素手墨香幽幽
發佈時間 | 2023-10-16 08:53:53    

   粉墻嵯峨,畫梁雕棟,長河老街的一磚一瓦似乎都在吟唱,低低訴説著千年曆史。歷史的斑駁刻上墻樓,歲月的痕跡流逝在青磚黛瓦上,而我們的一位匠人朋友正與這文化老街慢慢沉澱著。

  城市的喧嘩、世俗的浮躁,似乎都與他無關。一人,一狗,一畫臺,這便是匠人張心志的日常。

  三分字畫七分裱,收錦上添花之效

  古人云:三分字畫,七分裱。裝裱工藝歷來被視為一幅書畫作品不可或缺的一環,能夠使書畫達到更高的藝術美感。經過裝裱的書畫,牢固、美觀,便於收藏和佈置觀賞。

  張師傅告訴我們,不同的作品得搭配不同的框或者軸,若搭配不當反而會讓作品減分。裝裱之前還要揣摩原作的氣度,以利於更好地烘托原作立意與氣質。

匠人1.png

  裝裱是一門十分耗費精力和時間的工作,每一刷、一壓、一起無不彰顯功力。多一分力,可能就會造成無法彌補的破壞;少一分力,可能會造成起皮、開裂等。但經他裝裱的書畫無論新舊總能“容光煥發”,有些甚至“重獲新生”。

  在機器裝裱出現之前,只能靠手工裱。光是開始前的準備工作——打漿糊,就十分考研裱畫師傅的水準。打得稠了,鋪不開;打得稀了,又不夠粘。將漿糊用棕刷在覆背紙上刷平後,最少要等2——3天才能自然風乾,天冷或潮濕的季節則需更久。而機器裝裱剛好能彌補這些不便。但若像方裁畫心、下料鑲活、揭畫裝框這些精細的操作,又恰恰是機器無法取代的。

  張師傅認為,一幅作品只有在經過裝裱後,才算完成。書畫經過裝裱,神采煥發,躍然生動,收錦上添花之效,懸挂于精居雅室、水閣迥廊,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匠人2.png

  始於熱愛,忠於熱愛,歸於熱愛

  張師傅出生在河南的一個小村莊裏,上小學時,別的孩子都愛玩泥巴、捉迷藏,他卻獨獨喜歡寫字。他對書法的渴望,是癡迷的,就像即將乾枯的枝條,迫切需要汲取大量水分。顯然,學習一週一次的書法課對他來説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一旦有鄰居要去鎮上,他便也會跟著去,帶上平時攢著的錢,去各個文具店裏淘沒見過的字帖,這是他平淡日子裏最奢侈也是最快樂的消遣。

  隨著累積的作品越來越多,張師傅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從中挑選出幾幅自己滿意的,打算拿到鎮上去裱。但由於腿腳不方便加上費用昂貴,他便産生了自己裱畫的想法。張師傅的學習能力很強,看裱畫師傅操作幾遍,心裏就大概有了譜。不到三天,他就能完整地復刻整個裱畫流程。

匠人3.png

  張師傅就這樣一邊寫著喜歡的書法,一邊做裱畫的生意,從不覺得歲月漫長。直到有一天,他的侄女對他説:“你每天在家裏寫,寫再多也是給自己看,寫得好還是不好,也不知道。”這番話點醒了他。於是他隻身前往洛陽市裏,逛了一個又一個書法展;去北京參加書法比賽、拜師學藝。

  過去的種種艱苦和磨難,他的內心對書法的堅持都從未有過動搖。但在拜師的過程中,他卻迷茫了。跟隨老師的腳步進行系統化的訓練,意味著他會漸漸失去一些自己的風格和想法,而身邊的朋友甚至路過的陌生人都極力勸阻他堅持自己的寫法,認為他原來的風格更有精氣神、更有韻味。這下讓他陷入了兩難。

匠人4.png

  朋友和陌生人的欣賞給了他莫大的鼓舞。在離開村子之前,他只是一個熱愛書法的無名少年;走南闖北、領略了廣闊的書法天地後,他愈發覺得自己的書法風格難能可貴,於是,便頭也不回地踏上了屬於自己的那條路。雖走得緩慢,但也留下了一個個閃閃發光的足跡。

匠人5.png

  他書寫的“東方紅”蒼勁有力,在2011年榮獲《紀念毛澤東逝世35週年書畫大賽》金獎;他書寫的“天道勤酬”深厚內涵,在2014年榮獲“《中國龍·中國夢·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週年全球華人書法大展》金獎;電視臺也曾對他進行報道,稱他“身殘志堅仍能用雙手書寫輝煌”......

  “固執”、“高效”、“愛琢磨”,構成了他人生的關鍵詞

  張師傅是一個“固執”的人。

  他曾在當地的學校用手語給有聽力障礙的學生上課,語文、數學、書法、畫畫......都是他教。為了讓孩子們更容易理解和學會漢字,他想了一個其他老師都覺得費力不討好的辦法——在漢字底下畫上具象的畫。每堂語文課都要提前花費時間給每個漢字作畫,但他覺得這樣能夠加深孩子們對漢字的印象,幫助孩子們更好地識字,就是值得的。

  隨著教授的課程越來越多,張師傅練習書法和研究字帖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於是,他毅然決然地辭去了工作,開始專心鑽研書法。他每天窩在家裏臨摹不同的字帖,只要有一筆不滿意,就會一直重復寫到滿意為止。

  張師傅是一個追求效率的人。

  在裱畫的過程中,他甚至不需要將字畫轉向,用右手操作右邊部分,用左手操作左邊部分,左右手兼用,能夠省去不少時間。他喜歡在不斷地操作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套流程。

匠人6.png

  但他也不是一味地追求效率。就拿卷軸中裝天地桿來説,一些裝裱師為了圖方便,可能不會選擇將畫反置,他卻認為,這些傳統的工序,還是得遵守。儘管最終呈現的效果可能差異不大,但這一步步磨人的瑣碎工序恰恰是書畫裝裱傳承千餘年的精魄所在。

  張師傅還是一個愛琢磨的人。

  許多裱畫師傅認為機器裱畫遠比不上手工裱畫,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機器裱畫一旦出錯便極難恢復。但張師傅通過不斷嘗試,終於研究出了能夠撕下機器裱畫的膠膜且不破壞作品的方法。於是他便在裱畫群中廣而告知,但群裏大多數人都表示不相信,因為這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裱畫師傅,也不一定能做到。

匠人7.png

  不過在他發佈消息後沒多久,有個人將機器裱錯的畫送到府,稱想看看是如何修復的,張師傅雖一眼看出此人是同行,但還是一步步仔細講解,他説,多一個人知道,也是好事。

  張師傅很久前就想在門頭挂上招牌,但每日不是忙著裱畫就是忙著寫字,直到最近快要搬走了還是沒有挂上。不過每天還是有很多人找到他,大多都是老客戶,也有一些沒見過的新面孔。他戲稱道:“沒挂招牌都有這麼多人找,挂了招牌怎麼得了!”

  張師傅與書畫裝裱打了幾十年的“交道”,用一雙素手編織了無數個孤獨但又璀璨的日夜。春去秋來,年年如此,雖早已不記得裱了多少幅字畫,但他的雙手始終墨香如故。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辛文    | 責編:張曉欣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