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浙江有禮 > 浙風十禮 > 敬有禮 新聞詳情
浙江文物修復師張孝宅從事書畫修復60餘年 妙手再現文物風華
發佈時間 | 2024-05-21 10:03:02    

 1792699997511368704_720px.jpg

張孝宅在演示古書畫修復的裝裱手法。寧勤波 攝

  人物小傳

  張孝宅,中國美術學院特聘教授、浙江美術館高級文物修復師。60餘年的書畫修復生涯中,張孝宅心無旁騖,靜心鑽研,總結出一套修復及裝裱各種紙本、絹本以及破損、霉變、蟲蛀的出土和傳世文物書畫的技術。他完成修復的書畫包括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作品,如五代黃筌《花鳥圖》、宋馬公顯《竹陰閒坐圖》、元趙孟頫《牽馬圖》、明藍瑛《雪山行旅圖》、明唐伯虎《仕女圖》、明董其昌《山水圖》、清黃慎《老翁圖》等瀕臨毀壞的珍稀古字畫,讓一件件珍寶的原始風貌重新展現於世人面前。

  一幅幅發黴破損的書畫,外行人看後一聲嘆息,但在文物修復師張孝宅眼中,仍有被“搶救”的可能。當作品原貌重新展現在觀眾面前時,很少有人了解修復過程中的“妙手回春”。張孝宅就是這樣一位“古書畫背後的人”。

  從“明四家”之一唐伯虎《仕女圖》,到清光緒皇帝御書《波靖南溟》……由張孝宅完成修復的書畫來自歷朝各代,更有許多國內外博物館館長、畫家和收藏家慕名而來,請他修復藏品。與張孝宅的交流,讓我們看到了書畫修復工作中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文脈傳承。

  “書畫修復急不來,慢工才能出細活”

  1961年,18歲的張孝宅從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杭州書畫社工作,師從著名書畫修復專家陳雁賓先生。3年學徒苦練,又到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參加學習培訓,張孝宅裱畫修復的技藝不斷提升。

  如今,81歲的張孝宅已是浙江省第二代文物古書畫修復師的傑出代表,這份堅守走過六十三載歲月。“回想最初,只是聽師傅吩咐,為了修復而修復,現在與古書畫相處久了,好像能感受到它們的生命力。”張孝宅説。

  張孝宅告訴記者,書畫修復工序繁多,最重要的是“洗、揭、補、全”四道工序,細分的話還有二十幾道小工序,“每道工序環環相扣,書畫修復急不來,慢工才能出細活。”

  拿到書畫,張孝宅一般要先了解作品基本情況和損傷狀況,第一步先“洗畫”,去除書畫表面的各種雜質,然後將畫心從裝裱紙中分離出來,這便是“揭”的步驟,也是整個修復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如若操作不當,就會對書畫造成巨大損壞。”

  “揭”好後,就要“補”“全”。“‘補’是最費功夫的一環,要選擇合適的補料進行補綴,必須與畫心用料在質、紋、光、色四方面保持一致,堅持‘修舊如舊’。”張孝宅説。

  張孝宅在修補明代吳偉絹本《三星圖》時,發現前裱者圖快圖省事,將作品“修復”得面目全非,竟然用顏色紙代替補絹,如膏藥般密密麻麻貼在畫心背面破洞上,令他氣憤不已,他在自己的修復日記上寫下“可恨!”二字。

  為搶救這幅畫作,張孝宅前後花費兩年時間,僅為尋找合適的補絹就四處奔波一年多,此後又對每處大小不一的破洞嚴格按照流程依次修補,最終修復效果令人讚嘆。“雖然繁瑣的步驟費時費力,但可以延續畫作‘壽命’,使其真正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張孝宅感慨。

  “每搶救一件文物,都是在復活一段歷史”

  修復了許許多多的書畫,提到其中最難忘的經歷,張孝宅説,當數協助師傅陳雁賓修復出土文物北宋紙質經卷《妙法蓮華經》。

  1963年,浙江省博物館將7卷北宋紙質經卷《妙法蓮華經》送到杭州書畫社修復裝裱。拿到經卷時,損壞程度令師徒二人大為震驚:紙上滿是泥土,由於長期深藏塔內,受潮發黴嚴重,同泥土粘結在一起,成了一卷捲筒狀硬塊。“這批經卷紙質酥朽,稍加觸動就會呈片狀剝落,既不能幹揭又不能水泡。”張孝宅回憶,就連當時已有40多年修復經驗的師傅也從未遇到過這種情況。

  經過反覆研究,張孝宅和師傅決定採用一種由外向內軟化的方法。“師傅找到一條線索,據説舊時裱畫中有一種用蒸汽蒸畫的方法,但因年代久遠已經失傳。具體如何蒸,蒸多久,濕度、溫度如何掌控等,早已沒有細節留存。”張孝宅説。

  儘管在正式修復前已經進行了反覆實驗,但在實際修復過程中,還是遇到了不少情況。邊蒸邊揭、蒸軟幾層揭幾層,揭不開便再蒸再揭……最終,師徒二人攻克了難度最大的揭展難關,揭開了7卷經卷。

  這次文物搶救與修復工作,讓學習裱畫還不到3年的張孝宅,漸漸領悟到這份工作的意義,“每搶救一件文物,都是在復活一段歷史。”

  有了這次經歷,1966年,杭州書畫社指定讓張孝宅修復北宋文物紅羅繡花經袱。首次獨當一面,張孝宅興奮之餘倍感壓力。他分析,由於這是件絲質經袱,再用“蒸汽法”處理,絲織物恐怕會受高溫收縮變形,思前想後,他找到一個折中的辦法——熱氣滲透法。

  那段時間,張孝宅沒少往圖書館跑,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將熱氣調整至恰當溫度,既能軟化絲織物,又能避免高溫對絲織物的傷害,這是在‘蒸汽法’基礎上的技術創新。”張孝宅説。

  經過數月精心修復,經袱最終還原了原本杏紅色的雙絲素羅面貌,再現了我國高超絕倫的紡織、刺繡技藝,為研究我國古代絲織、染色等工藝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1987年,“蒸汽法”與“熱氣滲透法”同時獲得原文化部全國文化科技成果三等獎及浙江省原文化廳省文化科技成果二等獎。

  在張孝宅看來,作為書畫修復師,應把握一個尺度,最大限度地保留古書畫原始面貌,不擅作改變,“書畫修復不僅要求修復師擁有高超的‘醫術’,還須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以仁心仁德守護書畫生命。”

  “古老的技藝要傳下去、活起來”

  張孝宅用大把時光挽救下一件件珍貴書畫,時間好像也更“善待”這位耄耋老人。如今的他手不抖、眼不花,依然活躍在書畫修復一線。從2012年開始,他還成為中國美術學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係的特聘教授,教學至今。

  眼下的杭州綠意蔥蘢,風景正好,張孝宅開始了在中國美術學院的課程。課堂上,他為學生演示著裝裱手法,20多名學生圍著他,或觀摩,或拍照,或記錄,格外認真。隨後,張孝宅讓大家上手體驗,耐心指導學生的手法……“修補古字畫有三個前提條件:一是正確的修補思路,二是過硬的技術,三是修補的材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臨下課前,他又囑咐説。

  上完這堂課,00後大三學生張雲清對書畫修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上學期修復字畫到這學期完成裝裱,體驗了書畫修復全流程,這种經歷彌足珍貴。”張雲清説,“張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會經常詢問我們的意見,他説要向年輕人學習,希望通過科技手段助力修復。”這讓張雲清等一眾學生頗為驚訝,作為書畫修復界的專家,張孝宅的謙虛、嚴謹與真誠令大家難忘。

  畢業學生寧勤波對此感觸更深。作為助教,寧勤波會在張孝宅在校期間做好配合工作。平時,他也會在校外的書畫修復工作室從事相關工作。“讀書時對張老師的一些囑咐感受不深,直到自己從事這行後,才發現其中的重要性。”

  寧勤波説,張孝宅有個專門的盒子,裏面收集了各種裱料。“張老師修復過的書畫,對應紙張、補絹等都會留意收集。”起初他並不以為意,2020年,張孝宅帶領學生一起修復明代六尺絹本設色《山水圖》,修復過程中所需的補絹由張孝宅事前準備,隨後大家用顯微鏡復核,發現補絹與要修復的絹本畫心材料相差無幾。這件事給了寧勤波很大的觸動:“我這才明白張老師所説的,修補材料很重要,想要修舊如舊,不能‘料到用時方恨少’。”

  張孝宅的“寶貝”不只有集滿材料的盒子,每修復一件作品,他都會拍下對比照,並認真記錄,如今已記滿了好幾本厚厚的相冊簿。每當翻閱相冊,他對這份事業的熱愛與專注溢於言表,受他影響,學生們也養成了這樣的好習慣。

  張孝宅的夫人從年輕時就是他的助手,雖然嘴上埋怨,但始終陪伴左右。“他這一輩子就做了這一件事,修復到關鍵環節就會廢寢忘食,現在一把年紀了還在帶學生,我就陪著他一起。”對此,張孝宅説,“文物修復一定要有責任心,古老的技藝要傳下去、活起來。”

  這些年來,從杭州書畫社到中國美術學院,張孝宅帶過5名徒弟、200名左右學生,其中有的選擇繼續深造,有的在博物館等文博機構從事書畫修復,也有的辦起修復工作室……“不僅是書畫修復技藝,張老師對待文物的堅守與熱愛,還有為人處世的謙卑、真誠等品質,都是我們作為學生要延續下去的。”寧勤波説。

來源:人民日報    | 撰稿: 江南 竇瀚洋    | 責編:陳曉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