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本站專題 > 藍豐香榧 > 藍豐資訊 新聞詳情
傳統的香榧採制技藝
發佈時間 | 2023-08-01 09:11:04    

   香榧採摘的時間通常在9月上旬至中旬。這時,香榧的假種皮會從青綠色變成黃綠色,並且一部分假種皮會開裂,有個別種子脫落,這就表示果實已經成熟了。

  《國朝三修諸暨縣誌》記載:香榧“每生果,疊三節,每年採一節”。為了保護榧樹,榧農在採摘的時候不能用擊落的方式,而是要上樹後用繩子將要採摘的枝條與上部的主干系在一起,榧農稱“做單線”加固,這樣就能確保安全。採摘時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果實,然後輕輕旋轉,使其脫落,然後裝入隨身攜帶的帶鉤子的摘籃中。裝滿一籃後,用繩子垂放至地面,輕輕倒入蔑蘿中。

  採摘回來的新鮮果實會被擺放在通風的泥地上。堆高至一尺不到,經過5至7天,假種皮會由黃色轉變為微紫褐色,這時堅果很容易和假種皮分離,榧農稱為“脫核”。這個過程就是假種皮後熟的過程,也意味著可以剝取香榧子了。

圖片1.jpg

  剛剝離出來的堅果稱為“毛榧子”,需要再次堆放到一尺左右的高度,裏面的種皮會由紅色轉為黑色,澀味會慢慢消失。堅果經過第二次堆漚處理後,需要進行清洗,然後立即晾幹。晾幹的時候,必須等到果殼發白,這樣的榧子被稱為“白殼榧”。然後,將它們儲存在通風涼爽的地方。

  傳統的加工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雙炒”工藝,先將洗凈晾幹的香榧按大小分類,然後分別進行焙炒。炒制時需要用猛火,古時炒制用的是石沙,後來改用粗鹽。在炒制進行到七八成熟時,將香榧與食鹽分離,然後放入特製的鹽水中浸泡一段時間,之後撈出瀝幹,再與食鹽一起翻炒。當出現固有的香味時,立即起鍋,將香榧攤在匾上冷卻,這樣就製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雙炒椒鹽香榧。

圖片2.jpg

  另一種是“雙熄”工藝,將香榧放在一個帶有火盤的熄頭上進行處理,火盤中一般選擇青炭放置。這種工藝對火侯與時間的把握要求比較高。如果火候過小或時間太短,香榧會有一種生澀的味道。反之,如果火候過大或時間太長,就會産生焦苦味。待固有的香氣散發出來後,還需要浸泡在特製的鹽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後,再進行瀝幹、重新烘制和冷卻。

  傳統特色工藝生産加工的香榧,外殼潔凈完整,呈流線形,很容易破殼、去衣。色澤金黃,吃起來香酥松脆。不僅營養價值高,而且在藥用上也有重要的作用。《本草綱目》、《名醫別錄》等古代的藥材書籍中都有關於香榧的記載。

     (供圖單位:浙江有禮-我的匠人朋友)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辛文    | 責編:韓辰霄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