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台州 新聞詳情 A- A+
走南闖北的仙居人闖出了小吃一片天
發佈時間:2023-04-28 15:21:07    

   地瓜經濟,毫無疑問是今年的熱詞。

  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汲取更多陽光、雨露和養分,支撐根基部的塊莖長得更加粗壯碩大……這種跳出一地一時、開放式發展形態,被稱作“地瓜經濟”。

  在開年的浙江省委“新春第一會”上,浙江部署實施創新、改革、開放三大領域三個“一號工程”。其中,在開放領域,實施“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打造更具韌性、活力、競爭力的“地瓜經濟”。

  地瓜經濟,許多仙居人在未曾知曉這一名詞的時候,早已走在踐行的路上——

  仙鄉小吃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並且在長三角地區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市場份額。據初步估計,僅長三角地區仙居小吃店就超過1萬家,從業人員3萬多人。

  起步于阡陌鄉村的他們,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仙居,走南闖北,從田野走向世界,市場在哪,藤蔓就延伸到哪,就在哪開枝散葉,但是不管怎麼發展,他們的根始終在仙居。

  一張燒餅,做出上億市值

  朱壽根,朱阿根燒餅創始人,他從一張燒餅起家,做到如今500余家分店,公司市場價值過億。談起過往經歷,他説,燒餅這根地瓜藤,抽得也不簡單。

  朱壽根的老家在仙居縣淡竹鄉下葉村。高中畢業後,朱壽根憑著從父輩那兒學到的手藝,像許多仙居人一樣,開起了早餐店。

  “那時候都是做兩年早餐,賺了點錢,就轉去做別的,虧本了,又回來做早餐。”既然早餐能賺錢,為什麼不一直做早餐呢?朱壽根説,做早餐實在是太辛苦了,有時候一天只能睡兩三個小時。

  2013年,經歷了服裝與漢堡店的創業失敗,朱壽根認識到,自己還是得回歸到做小吃,才能賺錢。但是不想做早餐,能做什麼呢?他想到了燒餅。

  一間小店,一個爐子,兩個操作臺,一個冰櫃。在杭州下沙大學城,他開起了第一家燒餅店——“阿根燒餅”。

  包上滿滿的餡料,壓扁、撒上芝麻,放進爐中烤制,靜候一會,一個香噴噴的小燒餅就出爐了。

  口感好,用料紮實,木質的精裝修刷新了人們對傳統燒餅攤的印象。主打的小燒餅,精準貼合了城市年輕人的需求。

  剛開張,朱壽根就迎來了火爆的生意,日均五千多的銷售額,也引來了想要加盟的人。

  “2014年,我和合夥人柯老偉決定對外開放合作,第一批加盟的大多是親戚朋友,一下子開了20多家店,生意都很好,有些日均銷售額能做到七八千。”一下子,“跟著朱壽根做燒餅能賺錢”的消息不脛而走。

  2016年的時候,朱壽根的品牌店已經有100多家。伴隨著俞偉軍的加入,朱壽根及其合夥人開起了公司,對“朱阿根燒餅”進行體系化、規範化的品牌管理與運營。

  2017年,朱壽根對品牌進行再定位,將目光投向夫妻店。“因為做燒餅過程簡單,但是又需要一定的吃苦耐勞精神,夫妻店是最合適的。”朱壽根決定要扶持一萬對目標夫妻創富,讓更多的人通過朱阿根燒餅走上創富的道路。

  這個想法一直延續至今,朱壽根已經成功幫助150多對仙居夫妻創業,讓他們的年收入達到30—100萬不等。

  2021年,“朱阿根”攜手有創,成立“杭州朱阿根品牌運營有限公司”,共同推進朱阿根“萬店計劃”。

  如今,朱阿根燒餅的品牌店已經達到了500多家,其旗下的公司也達到了四家。他經營的品類,也從“餅”出發,拓展出了餅小六、新疆烤包子、燒餅夾肉串等商品。

  “萬變不離其宗,都是靠餅。”朱壽根説,三個品牌肉餡跟朱阿根的原材料都是一樣的,餅皮跟餡料微創新,吃起來就完全不一樣了。

  如今這三個品牌都發展得不錯,其中,餅小六已經開出了兩三百家門店。

  生意蒸蒸日上,公司市值過億。藤蔓愈發強壯的朱阿根燒餅,有了個新的計劃——回到仙居。

  “我們正計劃在仙居開餡料加工廠,第一期預計投資一千萬,把公司的供應鏈板塊回歸仙居,落戶家鄉。”朱壽根説。

  一屜小籠包,征服溫州味蕾

  2020年,當從杭州發家的朱阿根燒餅已經火遍全國的時候,在300公里外的溫州,在創業路上經歷無數挫折的仙居人蔣培鑫做了個大膽的決定——在無數品牌夾擊下開仙居人的品牌早餐店。

  蔣培鑫一直是個有膽量、敢打拼的人。

  在去部隊當兵前,他便有兩年幫人打工做早餐的經歷,部隊生涯教會了他吃苦耐勞,退伍後,面臨要結婚,家裏條件差,沒錢的現實問題,他走上了創業道路。

  東拼西湊借了點錢,蔣培鑫開起了早餐店,那時候他還在舟山。因為環境乾淨衛生,做的早餐味道很不錯,頗受當地人的青睞,很快他就開了兩家分店。

  蔣培鑫不是個安分的人。“賺到錢了,我就想做點新的東西。”於是他盯上了機器人餐廳,一百多萬投下去,虧得血本無歸。

  轉而去杭州做生意,早餐店抗風險能力很低,一次市場波動,讓蔣培鑫又虧了本。

  幸虧手藝還在。他帶著一百多萬的債務輾轉金華與江西,“人在低谷的時候不要談夢想,一年能掙十五萬就好了。”他總是這麼説。

  不安分的心在義烏生意紅火時又跳動了起來。蔣培鑫放棄了義烏市場,轉而奔向江西市場,做起了市場配送。

  時運不濟。2019年肉價上漲,沒過多久又遇上了疫情。高昂的成本,難以維繫的運營,蔣培鑫即便是自己剁肉、配送,也終是堅持不下去,這次創業又一次以失敗告終。

  做什麼都虧,不如安心做早餐。蔣培鑫的心定了下來。

  可是,這家早餐店開在哪?

  村裏的老鄉在椒江開了三十多家店,開在椒江等於搶地盤,這事做不得,調查了一番後,蔣培鑫發現,除了溫州,到處都有仙居人的早餐店。

  為什麼仙居人無法打入溫州市場?

  他去溫州街頭轉了又轉,發現了問題所在——品牌。

  溫州的民營經濟發展早,大街小巷遍地是餐飲品牌,認準牌子吃東西也成了溫州人的習慣。

  一個沒有名堂的仙居早餐店,怎麼可能在“一鳴”“三姐妹”等夾擊下生存下來?質疑聲不絕於耳,蔣培鑫毅然決然,“溫州能孵化出這麼多品牌,得益於當地強大的資源為品牌賦能,能在溫州活下來,就能在溫州做大做強!”

  “溫州遍地都是品牌,我要做成下一個品牌。”

  主打的産品,肯定得有新意,不然會淹沒在市場中,做什麼?牛骨湯小籠包的想法在他的腦海涌現了出來。

  9月20日,溫州的早餐江湖中,來了一個“新人”,那就是蔣培鑫開的舌尖安。

  在溫州市甌海區婁橋街道的一個小區前,客人們涌入門店,品嘗著各式美味的早餐,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牛骨湯小籠包。在同樣的配料下,它對比傳統小籠包味道更加鮮美。

  “那家新開的早餐店,小籠包味道很不錯。”口口相傳下,舌尖安的每日銷售額從開始的四五千做到了八九千。看到第一家店的火紅生意,蔣培鑫當即借了二十五萬,開了第二家店。

  好在這個選擇做對了,第一家店一年做了240多萬的營業額,第二家店做了180多萬的營業額,就這樣,蔣培鑫一步步開分店,做品牌。

  一百八十萬的債務慢慢還清了。舌尖安也開到80多家,幫助300多名低收入鄉親和戰友創業,帶動他們共同創富。

  如今,蔣培鑫還在溫州開了三千平方的工廠,在武漢設有分公司,在他的規劃裏,還要在仙居落地一個純手工包包子的工廠,帶動當地就業。

  “我們要做高大上的早餐,讓年輕人覺得這是一個體面的生意,這樣他們才願意進來,未來五年到十年,是品牌的天下。”蔣培鑫説。

  如同地瓜藤蔓,蔣培鑫一路創業一路坎坷,即便生長艱難,憑藉一身韌勁,他在溫州實現了發芽,將藤蔓向全國延展,同時將各類資源不斷輸往根部,反哺家鄉。

  “包籠記”如何走出仙居?

  “我也想走出仙居,把包籠記做成全國知名的品牌。可是現在腳步有點邁不出去。”創始人吳金海面臨著如何走出去的問題,陷入沉思。

  在仙居,説起早餐,包籠記不可不提。二十多年前,吳金海租下了穿城北路的一家小店面,幾個蒸籠,幾個大鍋,幾個煤餅爐,仙居的知名早餐品牌就這樣萌芽了。

  還在仙居中學上學的時候,每天早上路過包籠記,都要給其他同學捎帶幾屜小籠包,去晚了,人多了,要排隊的話,更是焦急,又怕遲到,又怕買不到小籠包。

  一口咬下去,小籠包的汁水在口中爆開,吸完湯汁,再蘸點醋,嚼上幾口,細細品味。包籠記的名聲在仙居越來越響。

  轉捩點出現在2017年,那年吳金海發展出了加盟連鎖店。第二家店就開在仙居縣第七小學旁邊,大家看他開了分店,紛紛前來諮詢,也想開上一家包籠記。

  於是,數年間,三十多家包籠記分店如雨後春筍般在仙居各大鄉鎮(街道)冒了出來。

  2019年,有位天臺商人來仙居尋找商機,他看到包籠記的紅火生意,決意加盟。同年,天臺的第一家包籠記開張了。

  令吳金海沒有想到的是,包籠記憑著出眾的味道,紮實的用料,迅速征服了天臺人的味蕾。如今,包籠記在天臺已經開出17家分店,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牌”。

  “溫州、椒江、路橋也有分店,但是比較散。”吳金海説,要走出台州,走向全國,就必須解決配送的問題,還要建成中央廚房。“前期資金投入巨大,但是前期未知,對我們來説都是風險,步子難邁。”

  産業鏈開闢小吃升級之路

  吳金海考慮的風險項,正是仙鄉小吃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子永抓住的小吃升級之路——做預製菜,成為門店的供貨端,做地方特色小吃的工業化。

  “我是地地道道的仙居人,在工作中發現很多仙居小吃這樣能夠富民的産業,可持續性還存在問題,所以我就想回到家鄉,在這方面做一些努力。”

  2023年,徐子永投資兩百餘萬,開起了仙居首家小吃工廠。

  和面、包餡、成型、速凍等工藝全在一條流水線上完成。一個個大小相等,模樣端正的速凍生胚小籠包,在傳送帶上整齊排列,而後裝盤。

  這樣一條流水線,一天能生産兩萬五千多只小籠包。機器一分鐘最低能生産60隻小籠包,手工一分鐘只能包2到4隻小籠包,效率差顯而易見。

  “更加衛生安全,面皮厚薄均勻,16克餡9克皮的黃金比例是手工做不到的。”在徐子永看來,比起無數的優點,更為重要的是只有工廠建起來,城市冷鏈物流搭建起來,仙居小吃才能走得更遠。

  小籠包是徐子永的第一個品種,在他的規劃裏,未來還要做食餅筒、麥餅等品類。

  除了建設工廠,徐子永還打造了推進仙居小吃全生命週期的成長服務平臺——仙鄉小吃雲臺。

  9000多人的用戶群,6000多的日均活躍人數,這個平臺究竟是做什麼的?

  從培訓到加盟、選址、供應鏈配套、招工、資金週轉、門店轉讓等,在仙鄉小吃雲臺,仙居的小吃手藝人們可以實現行業內資訊的共用,享受到全週期的服務。

  “全週期體現在哪?打個比方,如果一家小吃店最後無法繼續經營,我們還可以幫助他把店舖轉讓出去,還有二手設備的處置,實現師傅的二次就業。”徐子永介紹。

  仙鄉小吃雲臺打造了“小吃大腦”,破題低小散餐飲業提檔升級,助力農村富餘勞動力成功實現就業轉移,加速鄉村振興和擴中提低步伐。

  目前,仙鄉小吃雲臺直接供應鏈賦能仙居小吃門店160余家,近200家門店應用仙鄉小吃雲臺自助點單小程式,2022年營業收入超1億元,店均增加營收約10萬元/年、增加利潤約5.5萬元、增幅達37%,間接幫助2500余家仙居小吃店穩崗就業,受益1萬餘人,全鏈路收入預計達16.5億元。

  此外,在白塔鎮政府以及徐子永等人的推動下,近7000㎡的白塔鎮仙鄉小吃共富工坊項目已完成前期規劃許可審批、清表等工作,今年四季度有望投産。項目以仙鄉麥餅、食餅筒、小籠包為主要産品,採用自動化及半手工形式結合生産,冷鏈包裝運輸,將為在外地做小吃致富的經營戶量身定做小吃半成品,豐富品類,降低他們的勞動力成本和勞動強度。

  “仙居小吃的産業化剛剛開始,我們是追趕者的角色,我們要做品牌端的百花齊放。”朱壽根、徐子永、蔣培鑫、吳金海等人在這點上有著同樣的期盼與願景,也正為此努力著。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共用聯盟·台州 張妮婷 張光劍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