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如何管理,如何改出成效,如何讓群眾滿意?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必答題。
當前,宅基地供需矛盾突出與大量農房閒置問題並存,農村宅基地和農房是相當大一部分農民最大的資産,但是卻較難轉化成財産性收入。一方面,“七山一水二分地”的地形決定了紹興山多地少;另一方面,宅基地和農房大量閒置,間接影響了村鎮的産業發展。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事關農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農村社會穩定和發展大局。
5月11日,全國農村宅基地改革與管理專題培訓會暨經驗交流會將在紹興召開,全國的目光也將再次聚焦於此。作為全國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3個地級市試點之一,紹興市對標基礎工作和制度探索“兩手發力、同出成果”的目標,堅持統分結合、穩慎推進、大膽實踐,以宅改推動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迭代升級,努力繪就農民安居、鄉村宜居、共富優居“新圖景”,用宅改“金鑰匙”打開共富“幸福門”。
如今,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已深植紹興城鄉融合發展的方方面面。從直接效果看,它增加了農民的財産性收益、促進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但更具改革深意的是,它把土地的受益權給了農民,把選擇權給了農民。當個體被充分激活的時候,鄉村振興的活力和內生動力得以不斷産生。
“憂居”如何變“安居”?
讓百姓“戶有所居”,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點。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工作啟動以來,紹興堅持把保障戶有所居作為宅改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破解經濟發達地區人地緊張矛盾。
去年,農村宅基地資格權跨縣有償選位活動在柯橋區福全街道峽山村舉行。這次競拍屬全國首例,經過587輪舉牌,總起拍價1220萬元的36宗宅基地全部成交,總成交價達1358萬元。
“宅基地”、“跨村”、“競拍”,當這些字眼的一齊出現,讓人格外關注。此前,農村宅基地的轉讓範圍被嚴格限定在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內部,剩餘的宅基地不能轉讓給其他村的村民。
而這場競拍,意味著農民手中重要的“不動産”成了更靈活和多元化的“動産”。
根據柯橋區相關政策,宅基地資格權尚未實現的資格權人可直接申請;已經在本村無償取得宅基地的資格權人,可以先申請,待跨村取得宅基地使用權資格後,再無償退出已取得的宅基地。
“圓了我們一家人的安家夢!我戶口所在村的宅基地早已停止批建,父母的老宅面積小,一家人住著很不方便。聽説這裡有宅基地可以競拍,第一時間就來諮詢了。”經過多輪激烈競價,外村村民陳順忠以35.2萬元拍得80平方米宅基地使用權權益。在他看來,這塊宅基地離市區近,且由峽山村幫忙代建,房屋建好後使用面積能達230平方米。
峽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丁興妙算了一筆賬:拿出來拍賣的宅基地,改造前都是村裏的破舊廠房和廢棄民宅,村裏進行了低效物業土地的拆遷和凈地工作後拿出來拍賣,拍賣後由村裏統一建設,競得者再支付建造費就可以‘拎包入住’。對村裏來説,建成後不僅能大幅改善村容村貌,還能增加村集體收益。
“在現實操作中,有的村莊用地緊張,農戶享有宅基地資格權但難以實現‘戶有所居’。另一些村土地資源豐富,卻沒有得到有效利用。”柯橋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農村宅基地資格權跨集體的實現,將有效解決規劃控制區範圍內,無房戶、住房困難戶的出路問題,推進解決空心村整治中的堵點、難點問題。
在傳統“一戶一宅”基礎上,紹興不斷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探索跨村建房、農民公寓、保障權票等方式,允許土地有富餘的村以拍賣等方式將宅基地調劑給其他村農戶或進行有償選位,允許無宅基地或有改善意願的農戶參與調劑和選位,允許將品質較好的退出農房調劑給困難農戶,構建“基本權益有保障、困難群眾有兜底、改善農戶有選擇”的農民住房保障體系。
在新昌,自然村搬遷讓農民們得以走出大山、住進集鎮,享受更便捷的工作和生活。
“自然村搬遷,我選擇了以宅換房。”去年,新昌縣儒岙鎮石磁村路基坑自然村村民楊益軍在搬遷協議上簽了字。根據協議,他的住宅能換儒岙鎮上兩套新房子,楊益軍喜上眉梢,自己馬上就要過上全新的生活。
路基坑自然村是個蝸居在大山深處的小山村,僅10多戶人家,出行不便,距離最近的公交站也有3公里。作為山區縣,新昌有不少像路基坑自然村一樣的偏遠小山村。這些自然村基礎設施落後、交通不便,也缺少致富渠道。如何破題?新昌縣結合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積極開展縮小收入差距領域共同富裕示範縣域創建,將宅基地有償退出、自然村搬遷、集聚安置作為實現偏遠山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進行落實。
對基礎條件差、地處地質災害區、不宜居住的偏遠自然村進行整村搬遷,不僅能改善農民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還為鄉村産業發展拓展了用地空間。通過搬遷項目,新昌縣儒岙鎮石磁村復墾耕地面積12.25畝,整合農田、園地、林地等生産資料進行統一打包流轉,不僅為鄉村産業發展拓展了用地空間,也為村民和村集體帶來了持續收入。目前紹興已編制全市77個較大偏遠自然村的留遷規劃。此外,全市土地流轉率已達70.9%,比改革前提升了6.6個百分點。
圍繞農村宅基地管理,紹興也不乏創新做法。全市統建“越宅通”農村宅基地數字化管理服務系統,構建“一件事辦理”“一本帳管理”“一體化決策”“一條鏈流轉”等應用場景,形成宅基地申請、審批、建設、頒證、流轉、退出的全生命週期管理閉環。目前系統平臺已上線運作,有力推動宅基地管理工作從“幕後”走向“臺前”,從“單一管理”轉向“多跨協同”,真正實現政府有為、百姓有感。
“荒地”如何變“寶地”?
宅基地不僅承載著農民改善居住條件的希望,也承載著提升財産性收入的冀望。而紹興宅基地改革,正成為鄉村振興和農村富裕的催化劑。
深入王化村長塘頭自然村,一片欣欣向榮:村裏老人多,除了本村的,更有來自上海、廣東、杭州來避暑的;老房子修葺一新,豬圈改咖啡館,破屋改食堂,老房成了搶手的民宿。
長塘頭曾是有名的“老齡村”“空心村”。 改變源自柯橋幾年前開始的“閒置農房激活”計劃。結合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當地將閒置農房流轉租賃交易等納入農村産權交易範圍,設立線上推介平臺,以數字化手段,將閒置農房從資訊採集到交易等全流程“一網打盡”。
長塘頭由此被鄉賢宋如華看中,投資2000萬元,流轉閒置農房320間,租用閒置土地243畝,招聘賦閒老人50余名,建設農旅養老養生綜合體。
村民宋興濤算了一筆“增收賬”:10間房子出租,每間每年房租500元;1.65畝田,每年每畝租金600元;應聘上水塘看管工作,每月工資1600元……每年收入也不少。
改革,讓村集體和村民以“宅”創富。近年來,紹興迭代深化“閒置農房激活”改革,積極探索村集體、農戶、承租方三者利益接連線制,鼓勵農戶以自營、入股、合作等方式,支援農戶通過就業、勞務、訂單等多種方式共用激活收益。目前,累計通過“閒置農房激活”項目引入社會資本119.72億元,每年分別為村集體、農戶增收4.01億元、7.72億元。
隨著“閒置農房激活”的深入推進,紹興各地立足資源稟賦,紛紛發展多種業態。在上虞區豐惠鎮漁門村和崧廈鎮雀嘴村、諸暨市馬劍鎮相公殿村、嵊州崇仁鎮范村和黃澤鎮恒路村等,在家老人、婦女利用自家閒置農房,分別從事燈珠、雨傘、襪子、領帶等來料加工業,每戶每年僅這一項就可獲得2萬—3萬元的收入;上虞區嶺南鄉東澄村、諸暨市趙家鎮東溪村、嵊州市通源鄉白雁坑村、新昌縣東茗鄉下岩貝村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鄉村休閒旅遊,先後被評為省級農家樂集聚村。
像這樣的創新,在紹興已“一發而不可收”。
在諸暨,宅基地的總量足夠,但存量多、分佈不平衡,挖掘潛力很困難。尤其是很多空心村,老房子退不出來,新的審批又沒有空間。盤活存量,關鍵是完善閒置宅基地退出機制,然而退出成本一直是個難題。價格定低了,農民不願意退;價格定高了,村裏拆不動。
為此,在原有“地票”的基礎上,諸暨擴展出了“權票”的概念——設計了保障權票、保留權票、集體權票三種權利憑證,分別對應宅基地的資格權、使用權和所有權,不同的權票有不同的功能,權票可以流轉和交易。
權票”機制靈活又人性化,村民可以“以宅換錢”,也可“以宅換地”“以宅換房”。比如,有些農民家裏比較困難,此前沒有取得宅基地建房子。現在,他可以通過保障權票來獲得120平方米的宅基地資格權認證,還可以住進政府配套建造的農村共建房。這樣一來,這些農民不但住進了新房子,還能取得額外的收益。
“整日裏讓我擔心的破房子終於拆了,這樣不但省了上萬塊的維修費用,拆除之後,我還能拿到權票,可以選擇現金補貼、權票保留。”陳宅鎮石壁湖村村民駱偉雲家共有三處宅基地參與改革,退出宅基地面積共約165平方米,是宅改單戶面積最大的一戶。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諸暨市已成功競拍71張“集體權票”,為村集體、農民增收720萬元、300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紹興還靈活運用市場化手段,加快組建強村公司,搭建宅改市場運營平臺,積極探索國有資本、社會資本參與宅改的共贏模式,打破依靠財政投入的傳統路徑信賴,著力破解宅改“錢從哪來”的問題,為改革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在縣級層面,各地因地制宜、各有側重地開展創新探索:
嵊州市石璜鎮白雁坑村油羅山自然村通過統一有償回收,引進浙江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億多元,開發“一庭園三基地”項目,農戶原有農房整體出租給投資主體開發農文旅項目,發展“地瓜經濟”,實現“空心村”整治與強村富民雙贏。
上虞區嶺南鄉東澄村引入專業團隊,依託宅基地制度改革實行整村激活,打造鄉村振興先行村,2021年吸引遊客70萬人次,經營性收入125.96萬元,同比增長118.3%。
諸暨市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注資2億元成立未來鄉村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為宅基地制度改革項目等提供資金支援,已累計獲金融機構授信15.78億元,實際放貸8799萬元。
再如新昌縣澄潭街道梅渚村,以歷史文化底蘊為依託,積極盤活閒置農房150余間,採取分業態、分片區、拎包式等多元化招商新增業態12個,建立“國有企業+鄉村”運營模式,著力推動鄉村産業發展、鄉賢回歸創業,村集體增收120萬元以上。
“冷資産”如何變“熱財富”?
鬆綁後的宅基地,價值正被充分挖潛。
在上虞區丁宅鄉上宅村芋艿灣自然村,租用村民閒置農房的退休工人任師傅把日子過成了詩:白天在幽靜的山谷裏揮毫潑墨,晚上望著滿天繁星,伴著蟲鳴蛙聲入眠。“在城市裏忙碌打拼了一輩子,我打算換一種新的活法,在農村生活。”
幾年前,任師傅從大城市來到這個靠山臨溪的秀麗山村,租下了一間30多平房米的房間,進行了改造。他説,推窗開門就是碧綠的青山、清澈的溪水,好像生活在畫中,舒適、自然,“桃花源”式的生活在這裡得到展現。
改革推進過程中,紹興市堅持“盤空間、優佈局”,把宅基地制度改革與城鄉統籌發展、和美鄉村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打造、基層治理現代化相結合;在激活閒置農房過程中,還注重打造多種藝術創作基地,或者在休閒旅遊項目中融入傳統文化。
在越城區孫端街道安橋頭村,小橋流水,河岸古道,寧靜悠遠,作為魯迅先生的外婆家,安橋頭村將宅基地改革與鄉村建設相結合,引入專業運營團隊,創新村莊運營模式,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先行路徑,解碼魯迅文化基因,圍繞“故鄉的故鄉”主題,打造“魯迅外婆家”IP,將安橋頭打造成為魯迅文學場景打卡地、藝術鄉村詩意棲居地與田園童趣體驗目的地,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帶動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同比增長超50%。
諸暨市楓橋鎮杜黃新村將宅基地制度改革與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緊密結合,摸排出十余間閒置農房,運營團隊在設計整村規劃時,深入挖掘歷史文脈,經立面整治、庭院美化、節點提升後,村莊記憶館、農夫集市、手工作坊等節點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給老街帶來巨大的人氣和商氣。
紹興各地在激活閒置農房過程中,還注重打造多種藝術創作基地,或者在休閒旅遊項目中融入傳統文化,
在越城區鬥門鎮荷湖村,村集體盤活原先廢棄的1000余平方米集體閒置農房,收集展示水車、耕犁、籮筐等各種農事用具,打造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農耕博物館,成為中小學生接受農耕教育的基地。
在諸暨市姚江鎮紫草塢村,該村集體租下村民的閒置農房,統一改造、裝修後,出租給外來務工人員,被稱為“紅心租”。
嵊州市黃澤鎮漁溪村唐溪草廬利用閒置農房資源建成馬術、游泳健身基地和鄉村客棧。
上虞區嶺南鄉依託“覆卮山”金名片,乘著“閒置農房激活”的政策東風,一間間破舊荒廢的老房,變成一家家清新雅致的民宿、風味獨特的農家樂;一個個寂寥的村莊,也隨之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此外,紹興還結合宅基地退出和整合利用,撬動環境治理、空間重構。深化推進以“五星3A”為載體的“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大大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眾多凋零、破敗的山村一躍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樂園。全市實現“五星達標村”全覆蓋,建成“3A示範村”197個,成功創建省級未來鄉村25個,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宅基地改革,大大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一座座整治散亂的空倒房,修繕年久失修的老房子,一個個“空心村”變成了“度假村”,一幢幢“破倒房”成為了精品主題民宿和鄉村“創作室”;全面實施“廁所革命”,完善道路、停車場等設施,眾多凋零、破敗的山村,一躍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樂園。據統計,紹興全市累計拆除空倒房9123幢,綜合利用5321幢,實現“五星達標村”全覆蓋,建成“3A示範村”197個,創建美麗鄉村先行村48個、省級未來鄉村25個。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金漢青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