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聞詳情 A- A+
打底美好鄉村生活 看“千萬工程”重塑浙江農村人居環境
發佈時間:2023-06-19 08:39:24    

   出神仙居高速口,車行20分鐘,仙居橫溪鎮垟莊村躍入視野,山腰是楊梅大棚,山下是錯落的農房,非遺工坊、鄉村美術館等分佈其間。

  村黨支部書記婁建軍喜歡講一隻拖鞋的故事。“以前小孩玩鬧,拖鞋掉路上,就像進了垃圾堆,找半天找不到,找回來不想要。”他感嘆,全靠人居環境整治,遍佈露天糞坑、垃圾雜物的山村,變成美麗家園。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浙江20年深入實施“千萬工程”,從提升“物”的現代化,到推動“人”的現代化,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展。

  從一村,觀全域。20年來,以“千萬工程”為總牽引,浙江以整治環境“臟亂差”為先手棋,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三大革命”,繪就天藍、地凈、水清的鄉村底色。目前,全省規劃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蓋率100%,農村生活垃圾基本實現“零增長”“零填埋”,農村衛生廁所全面覆蓋,農村人居環境品質居全國前列。

  “千萬工程”為何能深刻重塑農村人居環境,又如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鄉村樣本?連日來,記者蹲點仙居眺望全省,捕捉變遷路徑。

  不搞一刀切

  蹲點仙居,我們感受到,從垟莊村到聲名在外的淡竹鄉下葉村,論環境整治投入力度,論農房、景觀精緻程度,確實不如浙北名村,但好在山清水秀、乾淨整潔,農村有農村的味道。

  “山區縣底子薄,農村基礎差,從治污、改廁到垃圾分類,我們鼓勵有多少錢辦多少事,不搞整齊劃一的規劃,不搞‘一陣風’的整治。”仙居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應衛忠坦言。

  位於橫溪鎮與埠頭鎮交界處的垟莊村,原屬“兩不管”地帶,是出了名的臟亂差。前些年,仙居開展垃圾分類試點,新村兩委班子主動請纓,爭取到50萬元經費,清理陳年垃圾和雜物,填平旱廁和死水潭,發動村民將空地改成“共用菜園”。婁建軍笑著説:“現在村裏地面乾淨得能打滾。”

  不僅花小錢辦大事,當地還充分尊重農村發展規律。治理畜禽面源污染,感德村沒有“一刀切”禁養,而是讓生豬集中圈養、雞鴨限時放養,既保護了環境,又開拓了增收渠道。

  整個浙江農村區域差異大,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結合地方發展水準、財政承受能力、農民接受程度等,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施策,一直是推進“千萬工程”的原則。

  當前,浙江正構建“千村引領、萬村振興、全域共富、城鄉和美”的“千萬工程”新畫卷。人居環境整治是給農村“打底”的基礎工程,也是伴隨城鄉空間佈局優化、人口集聚等不斷演進的過程。

  當下,仙居正推進“微改造、精提升”,為環繞神仙居景區的21個重點村定制方案,提升村莊顏值。

  美麗鄉村起源地安吉,對標未來鄉村建設目標,以村落組團、片區聯營等形式,消除村與村之間的盲點,構建自然人文特色彰顯的鄉村新格局……

  農村人居環境有機更新沒有標準答案。如何以縣域為單元進行統籌,從鄉村發展的階段性和鄉村區域的差異性出發,把握方向、找準著力點,這是“千萬工程”帶來的啟示,也是留給當下的課題。

  激活人的能量

  “千萬工程”源於惠民情懷,20年來每個階段工作各有側重,但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不變。

  事實證明,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解決好“三農”發展最迫切的問題,就能不斷夯實鄉村建設的群眾基礎。

  垟莊村就是一例。目睹環境整治成效,這兩年建“美麗庭院”、改房屋外立面,村幹部還未動員,村民就踴躍報名、投工投勞……大家齊心協力,村子順利晉陞3A級景區村。今年3月,村裏辦杜鵑花節,吸引了近萬名遊客。而這反過來又激發了村民改善環境的內生動力。

  這也啟示我們,新時代新征程上,既要切中老百姓最關心的“關鍵小事”,擦亮鄉村底色,也要千方百計變“美麗成果”為“美麗經濟”,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才能推動農業農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浙江鄉村,還有一點不同其他地方。由於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業態起步早,農村已成為遊客、鄉賢、青年等生活的新場域。這些群體,既有新需求,也帶著城鄉發展的新視野,如何激活他們的能量?

  下葉村創造了一枚“綠幣”——垃圾分類、不使用一次性洗漱用品等綠色行為,核算一定數值“綠幣”,可抵扣房費、兌換物品等,來往遊客參與環保行動,也緩解了旅遊發展和生態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

  杭州余杭區青山村創新了一個組織——吸納70多位設計師、建築師、手工藝人等新老村民,取名“青山同心薈”。他們為保護水庫出謀劃策,一起用毛竹、瓦石打造圍墻、座椅,小山村成了未來人居鄉村範例。

  從這一角度看,人居環境整治還帶來了鄉村治理方式變革。

  實施“千萬工程”越往後越難,人居環境改善面臨挖掘個性特色、提升文化韻味等新要求。如何發動群眾、調動群眾,激勵多元主體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構建共建共治共用的新格局,或是寫好下半篇文章的關鍵。

  畢竟,鄉村發展歸根到底要靠人。

  整治重在長效

  房子時常維護,才能住得長久,人居環境也是如此。

  蹲點期間,仙居白塔鎮上葉村黨支部書記葉芳軍有些愁,抓住神仙居旅遊度假區擴容契機,上葉村從房屋破舊的窮村,變為屋舍儼然的新村。如今45家民宿相繼開業,市集、餐廳先後投用,如何保持環境成了煩心事,“村集體經濟較薄弱,請人保潔開支不小,農村還有農村習慣,庭院雜物堆放不好管。”

  人居環境整治之時,建而難管、建而不管現象時有發生,有的農村公廁造了不用,結了蜘蛛網;有的地方垃圾分類“一年新模式、兩年舊模樣、三年不成樣”,垃圾桶積了灰。

  環境改善,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千萬工程”取得成效,一個重要原因也在20年久久為功、持續發力。

  “要把短期任務做成長效機制。”白塔鎮感德村黨委書記王明奇説,推行垃圾分類,村民很支援,但人會有惰性,時間長了也會“渾水摸魚”,為此村裏定下“規矩”——保潔員定時到府收垃圾,按標準檢查,一次不合格扣20元;村民也監督保潔員,收集清運不合規一次扣50元;扣款先記賬,年底村集體經濟分紅時統一結算。

  這一舉措,激發了村民的自覺,助力感德村先後獲評省森林村莊、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等。

  在浦江,護水、護綠等寫入村規民約,讓環境治理的每個環節有規範可依;安吉編制涵蓋農村衛生保潔、園林綠化等在內的45項長效管理標準。此外,“桶長制”“塘長制”“河長制”等基層首創,從浙江走向全國。

  這些制度創新,兼顧正面激勵和反向約束,貼合“千萬工程”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工作導向,在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中起到了管長遠、管根本的作用。

  當前,未來鄉村建設蔚然成風。利用現代化技術,完善人居環境常態化管理體系,也成為新潮流。比如金華婺城區,打造覆蓋全域的農村數字化監管平臺,打通“村—鄉(鎮)—區”三級管理部門,設施維護等問題平均整改率從41%提升到91.5%。

  更值得一提的是,衛生保潔、綠化養護等農村事務,通常認為應由政府或村集體負責,但浙江各地創新思路,引入市場機制,開創美麗鄉村長效管護新模式。比如在安吉,九成的村莊用上城市物業,費用縣財政獎一點、鄉鎮補一點、村裏籌一點、村民繳一點,減輕了財政負擔,也讓專業人做專業事,變革了鄉村經營理念。

  鄉村人居環境重塑,不僅為山更青水更秀,更是要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生産生活方式。

  重塑,為了“嚮往的生活”。加快把規則、機制、標準和新時代、新趨勢、新要求對接起來,不斷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們相信浙江能作出更多示範。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沈晶晶 徐子淵 見習記者 周林怡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