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共同富裕 新聞詳情 A- A+
從畬鄉景寧巨變 看山區縣如何蹚出共富新路
發佈時間:2023-05-08 08:52:21    

   5月5日晚7時,畬鄉景寧黨群服務中心涌進一批前來學習參觀的黨員。幾個展廳中,“習近平同志與景寧”部分最受關注。這裡展示著習近平同志在2002年11月25日、2005年8月10日兩次到景寧調研的相關情況。兩次調研主題都聚焦推動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

  在第二次調研中,習近平同志指出,努力使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成為我省經濟新的增長點。這,給了地處大山深處的景寧以巨大鼓舞。

  近20年來,景寧通過大搬快聚等重大工程,已累計完成搬遷418個自然村3.65萬人,有力推動縣域人口、産業等要素向縣城集中,為發展騰了空間、聚了人氣,讓群眾鼓了荷包、美了生活。2022年,景寧全縣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36877元,比上年增長6.9%,增速居全省山區26縣第二。

  “大搬快聚”,如何“聚”出山區縣的共富新路?近日,記者隨省農業農村廳幹部與當地黨員群眾一道,重走習近平同志的調研路線,感受山鄉奔向共富路的蓬勃活力。

  移,優化縣域人口佈局

  一陣細雨過後,陡峭的山路十分泥濘。一路上,我們艱難攀爬,終於爬上習近平同志當年到過的一處調研點——東坑鎮新和村平橋自然村田源崗。

  “這個山坡四週原來住有16戶人家,山裏發展不好,還有地質災害隱患。那天,習書記冒著高溫酷暑來到這裡,詳細詢問了解,指導解決相關問題。百姓一直都在感念他。”在現場給我們講解的村裏“老支書”洪克貴72歲了,往事仍歷歷在目。他説,此後當地搬遷工作一直遵循習近平同志的要求,讓百姓移得出、住得進、富得起。

  如今,16戶人家早已下山,還帶動了新和村13個自然村300多戶村民共同搬遷。行走在東坑鎮白鶴、洋橋頭等搬遷安置小區,只見一幢幢富有畬鄉風情的樓房、公寓,取代了原先山上低矮的木屋,道路寬敞,一輛輛小汽車停在房前屋後。

  “變化真大!”同行的省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協調處三級調研員宋珍去年5月曾來過景寧調研,短短一年,鄉村的改變讓她感嘆。

  下山進城,不僅改變了山上群眾的命運,更拓寬了景寧這類山區縣的發展路徑。習近平同志到景寧調研以來,這個山區縣打開振興思路,一路奔跑。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景寧,縣內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就有779座。大山深處小而散的居住方式,不僅群眾面臨掙錢無路、就學不便、病急無醫的困窘,缺地少人更成為全縣發展的掣肘。

  “習近平同志當年強調,進一步推進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要從優化全省生産力和人口佈局出發。這也是景寧一直在不斷堅持的路徑。”景寧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柳衛香告訴調研組,當地的目標是將縣域80%的人口、産業、公共服務向縣城集聚,打造可集聚10萬人口的“最濃民族風情城”。

  景寧城南,澄照鄉,青山掩映中矗立著一幢幢新建廠房和小區,這裡是景寧縣城“一老一新一環一副”發展格局中的“副城”。

  澄照鄉黨委書記吳光亮介紹,副城以建設人口集聚和産業集聚的産城融合發展新平臺為定位,其中一期用地2942畝,已有全縣12個鄉鎮的5200名居民搬入;吸引企業50家,有28家已投産,去年年産值達3億元。

  習近平同志在調研時強調,加大欠發達地區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力度,諄諄囑咐“景寧一定要走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景寧縣經濟開發區承擔著相關功能,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葉妙青告訴記者,園區入駐企業以竹木加工、精密製造為主,前者吸引就業能力強,後者是縣裏生態工業發展的新方向。

  “在家門口上班,每月工資有四五千元,比在山上好太多了。”圍過來的居民説。目前,園區已吸收勞動力1500人,其中七成是“大搬快聚”來的。對此,省農業農村廳幹部建議,當地可用好數字化場景應用,讓企業發佈招聘資訊,村民發佈應聘需求,從而提高崗位供需匹配度。圍繞這個新鮮話題,鄉鎮幹部紛紛討論起來。

  留,縮小城鄉生活差距

  5月5日下午3時30分,澄照幼兒園門口,不少家長正在接孩子放學。

  這座鄉鎮幼兒園,跟景寧縣城的幼兒園別無二致。室外,是色彩繽紛的墻面,配有滑滑梯、鞦韆等多種遊樂設施;室內,木工館、美食館等特色教室一應俱全。

  “考慮到居民實際需求,園裏除招收全鄉年滿3周歲的孩子以外,還承擔了基層普惠性托育服務,可接收3歲以下的嬰幼兒。”園長嚴芳芳向調研組提到,這裡的師資力量依託城鄉雙向流動,教學水準跟縣城幼兒園並沒有太大差別。

  “總書記在調研時指出,要著眼于縮小區域之間城鄉居民的生活水準和品質的差別。景寧一直在努力。”柳衛香介紹,澄照鄉澄和社區是景寧最大的異地搬遷安置點,來自英川鎮等12個鎮街1438戶5261名村民在這裡安家,社區內幼兒園、衛生院、養老院、文化廣場、中小學校等公共服務資源配套齊全。

  調研組一邊在社區走訪,一邊和社區幹部交流討論平常工作碰到的問題。

  “這裡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就是有一點特別可惜,花壇裏都被住戶種上了菜。”95後社區幹部葉致遠笑著説,如何讓居民適應並融入新的生活,是社區幹部的新近課題。調研組建議,耕種已成為農民的生活習慣,要想辦法讓他們既能發揮“老手藝”,也適應城市生活。

  澄和社區的幹部和社工大都是90後。最近,他們想出了一招:開展美麗庭院評比,做得好的家庭,獎勵種植鮮花。試行一個月後,社區環境已大有改觀,亂堆亂放亂種現象不見了,八成以上的院子種上了花草綠植。

  習近平同志曾諄諄囑咐,畬族自治縣全國只有一個,是景寧最大的特色。對此,調研組幹部建議,既要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也要努力保留被搬遷村莊的歷史、習俗等文化資源,這些都是社區的凝聚力所在。同行的景寧鄉鎮和社區幹部也深有同感。他們説,澄和社區常住居民中就有不少畬族同胞,社區正在通過民族傳統節日等探索開展形式多樣的鄰里互動互助活動,今年打算把大家以前用過的農具、生活用品等徵集起來,既可以共用共用,也作為原來各村的民俗文化進行交流展示,“讓大家搬下了大山,也留住了鄉愁。”

  拓,找尋畬鄉發展支點

  雨後的景寧,處處青翠,生機盎然。

  習近平同志當年調研時肯定景寧縣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如今,這一氣象愈加勃發。去年,景寧全縣生産總值93.24億元,比上年增長4.0%,增長動力持續增強。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比達到1.83:1,優於全省平均。

  “現在最需要的支援是什麼?”調研組幹部向景寧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金鋒發問。金鋒不假思索地回答:政策。他隨後解釋道:“景寧的發展不僅要資金、要‘魚’,更要善於用好政策、掌握‘漁’。”

  宋珍告訴記者,去年省裏出臺《支援景寧縣走山區縣高品質發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實施方案》後,省農業農村廳制定了專門的工作方案,提出建設惠明茶全産業鏈、建設“景寧600”現代農業産業平臺等10項舉措,培育農業特色産業,助推畬鄉農業農村全面發展。如今,相關舉措正在一步步推進落實。

  重走習近平同志的調研路線,大家又對2005年8月13日《浙江日報》報道中習近平同志的一句話熱議起來:要重點在基礎設施、特色産業、社會事業、生態環境和扶貧開發等方面,進一步優化和創新扶持政策。當地幹部説,這對景寧培育新的增長點非常具有指導意義。

  新和村黨總支書記藍建兵告訴調研組,如今縣裏、鄉里都在重點發展竹木加工産業,村裏也在加快推進建設一個80余畝的毛竹培育基地,集中種植優質竹木,提升竹木産品附加值,“現在村民種毛竹賣毛竹賺錢,村裏也會把竹籬笆等竹製品用在村莊美化中。整個村子打出了毛竹的品牌特色。”

  “有了好政策,發展要注重好服務。”記者提出建議。金鋒接過話茬:“對,服務也是生産力。”

  在景寧經濟開發區調研採訪當天,調研組發現有很多家來自鄰縣的企業在洽談合作。“這裡稅收、土地有優惠,又推行‘一站式’辦事服務,我們很感興趣。”一名企業負責人説。

  他們更看中景寧的潛力。這個曾經的浙江“欠發達縣”,已先後引進了億凱製造、景寧滬特、藍潤新能源等億元項目,培育的亞資科技也在2022年榮獲省級科技型企業和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稱號。2022年,景寧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11.84億元,比上年增長2.8%;固定資産投資比上年增長11%,保持持續向上態勢。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金春華 范波 鄔敏 通訊員 陳伊言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