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2023年終盤點:快餐時代,我們渴望怎樣的“情緒價值”?
發佈時間 | 2023-12-29 09:38:02    

   12月4日,《咬文嚼字》編輯部發佈“2023十大流行語”,情緒價值也被列入其中。我搜索了一下微信聊天記錄,發現自己與朋友之間有近幾十條提到情緒價值的聊天內容,其中包含“感覺每次和媽媽打電話反而被批評,無法獲得任何情緒價值”;“今天聊完感覺好開心,你給我提供了好多情緒價值”等內容。

  我們已經慣於用這個名詞形容自己的感受。有時候,我們是情緒價值的提供者,有時候,我們又成為情緒價值的獲得者,從朋友、家人、偶像、直播間或是某種具體的行動中獲得積極的能量。

  情緒價值被越來越多地提及,成為衡量友情和愛情的尺度,或是成為産品行銷以及塑造個人魅力的關鍵詞,情緒價值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都需要情緒價值?在對高品質親密關係有渴望的同時,我們似乎又難以建立起穩定的親密關係,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這也是我們想解答的問題。

  今年,關於情緒價值的話題總能在社交平臺引發熱議。

  情緒價值是什麼?

  當我們溯源情緒價值時,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經濟學和行銷學領域的名詞。美國愛達荷大學商學院的教授傑弗裏將它定義為顧客感知的情緒收益和情緒成本之間的差值。其中情緒收益是顧客的積極情緒體驗,情緒成本則是負面情緒體驗。

  在今天,情緒價值被泛化理解,成為一種能為他人帶來舒服、愉悅和穩定情緒的能力。這種能力的來源不僅是同伴,也可以是寵物、影視作品等。

  我嘗試詢問一位朋友明確感受到“情緒價值”的瞬間,她回答的是:“你告訴我如果不開心,可以去找你的時候”。她説,這給她傳遞了一種現在的困難都是小事,她可以來我這裡避避的感覺,“就和心情不好想回家類似”。神奇的是,她的回答也給記者帶來了自己被肯定和需要的情緒價值。

  簡單心理曾經發起名為“一個人的哪些行為,會讓你覺得很有情緒價值”的徵集,回答包含了傾聽,事事有回應,別人説出了你自己看不到、沒能力或勇氣説出來的東西等具體的行為。被具體闡釋的情緒價值背後,其實是我們在關係中被看到、被接納、被回應、被妥善安放的渴望。

  在南方週末發起的投票“情緒價值是情感裏的剛需嗎?”中,近三分之二的讀者都選擇了“是,情緒需要被撫慰”。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情感修復師于敏從心理學的角度認為,情緒價值是在一個人特別脆弱或者開心時,通過跟他人共情並及時反饋的,讓他人心裏舒服,並由此增加在他人心目中的重要性的一種行為表現。

  談戀愛有哪些需要重視的情緒價值?情緒價值算不算一種情緒勞動?人們熱衷於在社交平臺上討論自己身邊能夠帶來情緒價值的人們,思考一段不能為自己帶來情緒價值的親密關係是否還要繼續。情緒價值越來越成為衡量友情和愛情的尺度。

  情緒價值為何走紅?

  合歡心理諮詢服務中心心理諮詢師邵潔寧明顯感覺到,近幾年來做離婚諮詢的年輕人和70後、80後有了明顯的不同。45歲以上的人群提起離婚的以物質矛盾和家庭暴力為主,而90後的年輕夫妻則以感情問題為主。

  “以前人們需要外界對自己的評價,傾向於壓抑忍耐,情緒不外露。現在的年輕人們會覺得我為什麼要委屈自己呢,如果伴侶無法提供我想要的情緒價值,就應該分開了。”

  她認為情緒價值的走紅是一種反彈,在各方面壓力逐漸增大、忙碌的都市生活不斷壓縮社交空間的社會環境下,人們自我表達和被傾聽的需要被放大。由此看來,“情緒價值”一詞火得並不意外,它像一面鏡子,折射出社會文化的變遷和集體情緒的偏向,“我開不開心、舒不舒服,我能不能進行獨立地表達,這是最重要的”,個人的體驗和自我自尊在進行交往時的佔比不斷提高。

  在社交平臺上,年輕人們願意為自己喜歡能夠獲得情緒價值的生活方式和物品買單。“不買就抓耳撓腮,買到了就歡喜開心,”一位網友在評論區這樣形容。情緒價值所代表的關係延伸到了人與物之間,比如晚上下班回家,一打開門,就看到自己的寵物守在門口迎接,一瞬間,一整天的疲憊似乎都煙消雲散。

  于敏理解年輕人在物質價值和情緒價值之間的選擇。她認為,增加情緒價值遠比物質上的付出更重要。“保持自身的獨立性,讓對方覺得雖然你們擁有彼此,但又是獨立的個體,你們可以很深入地交流彼此的心情而感受不到壓力,這便是情緒價值的意義。”

  如何正視情緒價值?

  隨著情緒價值越來越多的被提及,今年,與“情緒價值”相關的課程也開始走紅。網路上的“情感大師”們通過知識付費的方式向學生傳授“如何提供情緒價值”,用話術建立積極正面的人設,似乎只要學習了這樣的情感秘籍,就能在職場和交往中無往而不利。

  此外,販賣情緒也成了一門生意。付費情感樹洞、陪聊服務等成了熱門的情緒産品。只需要花幾塊錢,就能隔著網線向陌生人釋放自己的情緒,獲得對方幾分鐘程式化的安慰和肯定。各大消費品和直播間也緊盯著人們的情緒價值打造對應的服務和人設。12月25日,2023年淘寶年度十大商品名單正式公佈,“愛因斯坦的腦子(陪聊服務)”、烏梅子醬、演唱會定制燈牌等入選,情緒消費的潮水正被這屆年輕人帶入社會的主潮流中。

  而情緒價值似乎也預示著,在渴望高品質親密關係的同時,人們也懷揣著因對方無法給出相應的反饋而陷入自我內耗的擔憂。因為價值本身帶有的物質屬性,有人開始抵觸情緒價值這一説法,認為它將一段關係中的主觀感受都進行了量化。

  我們該如何正視情緒價值?邵潔寧建議,每個人都要在自己身邊構建起雙向的情緒互動。“很多時候,認知不對等是人們來諮詢時存在的問題。” 她告訴潮新聞記者,當人處在正常的社交狀態中,既需要情緒價值,也需要向身邊的朋友去輻射情緒價值。“不管是親子關係,還是夫妻關係,不同人的敏感程度不同,對於情緒的感知和理解也不同。歸根結底,還是共情的問題。”她常常會在和諮詢的雙方交流完後,建議諮詢者在溝通上改變表達的方式,換一個角度去理解伴侶,而不是在猜來猜去的“打啞謎”中互相消耗。

  正如邵潔寧所説,表達和回應才能構成完整的自己。表達不是被規訓的情緒勞動,回應也不是限定在個人認知框架下的單方面給予。我們在談情緒價值的同時,其實也是在這個快餐時代下,期待著真誠平等、有來有往的關係,嚮往著舒服穩定、小確幸的生活。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潘璐 賈曉雯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