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投資6000萬 浙江首個深遠海半潛式養殖平臺交付
發佈時間 | 2024-07-11 09:06:01    

  7月10日,浙江省首個深遠海半潛式養殖平臺“東海1號”交付,設備投資6000萬元,並將安裝至象山縣外海域進行大黃魚養殖。

  當前,海水養殖由近岸淺水向離岸深海轉移是必然趨勢,深遠海養殖也將成為我國海洋食物生産的主要增長點。深遠海養殖平臺的出現,既針對性解決了近岸傳統養殖飽和問題,又推進了漁業裝備資訊化轉型提升,是浙江發力發展海洋漁業領域新質生産力的具體舉措。

1811181787583737856_1280px.jpg

7月10日,浙江省首個深遠海半潛式養殖平臺交付。賀元凱/攝

  業內俗稱“養魚船”的“東海1號”究竟有何不同?它將為我省海洋經濟挺進深遠海帶來哪些意義?

  東海1號

  深遠海養殖平臺,主要在離岸10公里以上或水深超過20米以上的海域,通過桁架類大型養殖網箱等方式,在某一片海域放養魚類,跟草原上圈一片地養羊一個道理。

  10日上午,記者在交付現場看到,“東海1號”約六七層樓高,投用後大概只有一層樓高度露出水面。沿著臺階登上最高樓,這裡臥室、辦公室、會議室一應俱全。從高處望去,平台中央的網箱將成為大黃魚安家之處,預計年産倣野生馴化大黃魚等90萬尾、産量400噸、産值約4000萬元。

  深遠海環境複雜,能實現穩定養殖頗為不易。為其量身打造的“東海1號”可謂絕活加身,直擊深遠海養殖痛點。

  首先,“東海1號”擁有強大的抗颱風能力。

  深遠海養殖布設的海域水質更優、海域生態容量更大,魚類在天然的環境裏生長,口感味道更接近野生,但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頻繁來襲的颱風。

  投資方浙江深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宣立新介紹,“東海1號”通過半潛式設計,利用壓載水艙調整平臺的重心位置、浮態和穩性,具備10米以上的升降功能,保障平臺在拖航狀態、作業狀態、抗風暴狀態的安全性,國內同類平臺曾經受過17級超強颱風考驗。

  另一個特點是“密不透風”。

  除了颱風,深遠海養殖的另一個挑戰是水産“出逃”。

1811181787583737858_1280px.jpg

深遠海半潛式養殖平臺內部分區設計圖

  在外海,水流速度很快,海魚個頭較大,養殖網衣容易受碰撞摩擦、海水腐蝕等因素破損,導致幾十萬斤魚可能會莫名其妙地消失無蹤。對此,“東海1號”的網衣材質採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雙層網,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製成的網衣在自重下的斷裂強度是鋼繩的8倍。

  同時,“東海1號”配有8根長度400米的錨鏈,其中前15米錨鏈額外加粗,能保障在6隻錨同時突發失效的極小概率情況下,不發生位移。

  此外,深遠海養殖將極大提高經濟魚類的附加值。以大黃魚為例,近岸網箱養殖,大黃魚活動範圍有限,體型臃腫肥胖,口感甚至有點土腥味,市場價每斤只有二三十元;而深遠海大黃魚,通體修長,肉質緊致,與野生大黃魚接近,價格也在每斤百元至數百元不等。

  “浙江首個深遠海半潛式智慧化養殖平臺的投入使用,不僅代表了深遠海養殖裝備、管理、技術的創新進步,還將對海洋漁業經濟、環境保護和漁業産業升級産生深遠影響,是浙江海洋經濟新質生産力的代表。”省海洋經濟發展廳海洋漁業處負責人説。

  養魚新趨勢

  浙江斥鉅資造船探索深遠海養魚,並非心血來潮,而是順勢而為。

  這道地理題,想必很多人在小學時考過:舟山漁場是中國四大漁場之一,盛産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墨魚(烏賊)四大經濟魚類。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舟山漁場逐漸“富極而衰”,“東海無魚”的疾呼聲振聾發聵。為了恢復漁業資源,禁漁成為常態,東海漁場也從“趕海”變為“養海”。

  過去,舟山漁場長期以海洋捕撈為主,隨著大量減船、減産、減員,另一種“靠海吃海”方式逐漸盛行,大力發展海水養殖:從早期的海水圍塘養殖蝦蟹,到筏式養殖“種”紫菜海帶,養貽貝牡蠣,再到後來的網箱養魚,以及重力式網箱、管樁式圍欄養殖,越來越多豐富的養殖海産品擺上百姓餐桌。

  “這些年,浙江近海養殖容量趨於飽和,密度過大導致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向更遠更深的海域拓展成為趨勢。”省海洋水産研究所水産養殖室高級工程師謝建軍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多年,非常清楚這些養殖方式演變過程。

  其中,浙江最具特色的就是遠海島礁圍欄養殖。比如,在舟山市普陀區桃花島南部對峙村一處島礁,一片被網衣圈圍的海灣裏,就養殖著數以萬計的大黃魚。

  謝建軍介紹,浙江島礁比較多,可選擇餘地很大,既避免了近岸養殖污染問題,又提高了養殖魚類的品質。但問題在於,這種養殖方式受限地理條件,很難形成規模化。

  那麼,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在國內外,當下時興的就是深遠海養殖平臺,也就是浙江花鉅資打造的這類船。“這是一波由裝備驅動的深海養殖熱,帶來的是生産方式改變。”謝建軍説。

  事實的確如此。記者在現場觀察到,“東海1號”智慧化程度很高,船體通過波浪能和光伏發電,配套儲能設備,能夠滿足平臺日常所需用電。此外,平臺配置魚群監控系統、養殖環境監測系統、海域看護系統、智慧養殖集控管理系統等現代化漁業生産設備。在陸地,平臺還設置了遠端指揮中心,在惡劣天氣狀況下,可以實現智慧化無人值守。

  除此之外,海上漁旅融合是未來發展方向。謝建軍告訴記者,很多地方都在探索養殖平臺與海釣融合模式,通過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從而來解決高端海洋裝備投入不足、深遠海資源利用率低、養殖平臺投資風險大等難題,這也是浙江未來漁業發展努力的方向。

  寧波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海洋産業促進局副局長蔡治洲表示,未來,象山還將在遠海佈局兩至三艘智慧化養殖平臺,助推漁業養殖從近海走向深海,深化漁、文、體、旅等多産融合。

  向深海發力

  儘管如此,記者發現,站在全國層面來看,浙江發展深遠海養殖平臺還是“慢”了一拍。

  這些年,全國沿海省份都在發力深遠海養殖平臺,“閩投1號”“寧德1號”“乾動1號”“國信1號”“海威2號”陸續下水啟用,深遠海養殖産業如火如荼發展。

  目前,國內深遠海養殖投資主體既有民營資本,也有國有資本,很多省份的深遠海養殖裝備平臺投資動輒過億,基本上均有國企參與投資。相比之下,浙江涉足深遠海養殖的企業,清一色都是民營企業,對高價值裝備的投資能力不足,以及對經營風向存在種種顧慮。

  採訪中,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包括設備、苗種、人工、運維等在內,“東海1號”總投資高達7300萬元,已屬全國民營企業中單體投資最大的深遠海養殖平臺。

  “其實,我們也很早開始開發深遠海養殖平臺,前期交過不少‘學費’,但可惜沒有抵擋住颱風,出現了網衣破損、海魚出逃等狀況,但依然對深遠海養殖前景看好,所以敢繼續加大投入。”宣立新説。

  雖然起步慢了些,但“東海1號”仍展現出彎道超車之勢。

  當前國內的深遠海養殖裝備普遍存在“深而不遠”的現象。從離岸看,距離陸地最多不超過10公里;從深度看,桁架類網箱裝置吃水深度約10米至20米。而“東海1號”所在海域,距離石浦港50公里,水深超過20米,是具有真正意義、開拓性的深遠海養殖平臺,對發展深遠海養殖也更具價值。

  記者從省海洋經濟發展廳獲悉,浙江下一步將研究出臺《浙江省關於加快推進深遠海養殖發展 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的實施方案》,保障深遠海養殖生産合法權益,促進規範發展。

來源:浙江線上-浙江日報    | 撰稿:辛文    | 責編:張逸彬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