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家務,不課外培訓,但是陪著孩子學習、運動、玩耍,觀察孩子的習慣並引導調整……“00後”女生劉倩,前不久在杭州踏入了一個新興職業領域——兒童成長培訓師。在她眼裏,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家教,這個職業的意義,正在於當家長無暇顧及時,由第三方為孩子提供高品質的陪伴,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當前,隨著新經濟、新産業、新業態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大批新職業,進一步拓展了就業空間。
據統計,202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達到1179萬人。如何發掘新的就業增長點,擴大就業容量?轉變就業觀念,有哪些好的思路?如何形成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的長效機制?近日,在浙江省政協舉行的以“發展新産業新業態擴大就業”為主題的民生協商會上,這些問題成為委員們熱議的焦點。
新職業釋放海量就業機遇
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擬增加19個新職業、29個新工種。此次擬增加的19個新職業中,“數字職業”約佔一半。
入選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集聚全省超三分之一的人工智慧核心企業……從人工智慧産業發展來看,杭州與“數字職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省政協委員、杭州市政協主席馬衛光看來,2023年,杭州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實現營收18737億元,增長7.9%,帶動就業態勢十分強勁。“人工智慧産業的發展,將是杭州吸納百萬人級高品質就業的新經濟和就業空間。”
算力是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隨著傳統産業智慧化、數字化轉型穩步推進,對算力的需求持續提高。馬衛光建議,支援杭州打造算力強市,培養一大批高水準算力工程師群體。以杭州為中心構建全省可調度算力環形網,以一張網集約調度政府公共算力、企業商業算力和邊緣算力,形成跨地區算力調度、交易結算、收益分配等協同機制。
在法院法律文書寄送業務上,全國政協委員、省法院副院長朱新力同樣看到了人工智慧技術在創造新就業崗位上的潛力。
到法院打官司,當事人、律師要收寄大量書面材料,所以法院一直是郵政公司的大客戶。“2019年省法院打造‘智慧送達’應用,大大節省送達費用;此後,為了解決書面材料電子化及編目處理過程中不夠精準的問題,法院與省郵政成立數字服務中心,專門從事電子卷宗編目的新崗位又出現了。”朱新力説。
對於人工智慧是否會搶人“飯碗”這一擔憂,朱新力認為,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雖然會替代部分勞動,對法律諮詢、醫療診斷,甚至郵遞員等行業産生影響;但與此同時,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也會創造新的崗位,有的需要具備數據科學、人工智慧晶片生産等領域的專業知識,但也有像法院電子卷宗編目員等專業要求相對沒那麼高的崗位。
以“數字職業”為代表的新職業正釋放出海量就業機遇,成為眾多勞動者的事業新平臺,且仍有著較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廣袤鄉土,大有可為
白板上可愛的漫畫和各色隨性的字體,幾隻懶人沙發,簡潔的辦公桌,在安吉余村數字遊民公社,一股濃郁的青春氣息就鋪面而來。設計師、程式員、自媒體人、自由譯員、攝影師、編輯……這裡的人身份各不相同。卸下大城市裏的繁忙生活,告別通勤擁堵,逃離996,沒有打卡簽到,拿起電腦移動辦公,這種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越來越受年輕人追捧。
“入住須滿7天,6人間一個鋪位每月只要400元,單間2000元每月,我們只是社區平臺搭建者,不做前置篩選,讓更多年輕人可以選擇在此駐留,也為鄉村帶來用之不竭的人力儲備。”余村數字遊民公社主理人許崧説。
從年輕面孔在鄉村的逐漸增多,到各種“時髦”行業在鄉村興起,在省政協委員、安吉心之夢兒童康復中心園長王學芳看來,在推動青年返鄉入鄉就業創業上,安吉的經驗值得借鑒推廣。
在浙江,美麗整潔的鄉村環境,開放包容的發展理念,完善的基礎設施,正成為眾多年輕人入鄉創業就業的理由。
王學芳説,各地可立足自身基礎,打造青年人嚮往的理想辦公地,將鄉村閒置資源華麗改造成為“大自然工位”,將風景變産業、美麗轉化為生産力,將生態區位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有效路徑,吸引大量青年聚集,實現閒置資源變資産、負債到增值的轉變。
網際網路行銷師、民宿管家、農業經理人、鄉村規劃師……當前,廣大鄉村正不斷涌現一批新職業。這些新職業,刷新了人們對農村的傳統印象。
廣袤鄉土,大有可為。《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近5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後在“農、林、牧、漁”行業類就業的比例呈上升趨勢。除大學生外,返鄉入鄉創業人員也越來越多。據農業農村部數據,從2012年到2022年底,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累計達到1220萬人;據《“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到2025年,這一數據將超過1500萬人。
形成促就業的長效機制
對於新職業就業者而言,如何保障自身合法權益,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在與會委員們看來,完善與新職業相配套的職業規範、評價、培訓等系列措施,將有助於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為勞動者拓展新的更高品質的職業發展空間。
“新業態就業不同於傳統就業,勞動者權益保障不能完全適用勞動法。”省政協委員、省律師協會專職副會長陳三聯説。
陳三聯建議,一方面要推動勞動基準法的立法工作,把所有從事社會化勞動的勞動者通過分層分類悉數納入法律的調整範圍;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平臺網路等新業態企業與勞動者明確雙方的用工關係,簽訂權責清晰、內容規範的勞動合同、新型用工關係協議或其他民事協議。
放眼全國,為支援和規範發展新業態及靈活就業,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多地出臺了相關政策舉措。如江蘇創新職稱評價體系,對經濟社會發展新興領域人才,明確職稱評審專業動態調整,探索將數字經濟、養老護理等新職業納入職稱評審範圍。而浙江則試水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保障評估機制,推行新就業形態勞動定額標準,發佈典型新就業形態行業用工示範文本。
強化校政企合作、協同育人,將“職工上大學”等職業技能培訓資源向新産業新業態勞動者傾斜,鼓勵職業技術學院和應用型高校建立更多適應新業態需要的實訓基地……此外,不少委員還將視野聚焦在加強新業態職業技能培訓上,以助推人才培養長效機制的建立。
相信在未來,隨著企業、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社會組織等多方面支援就業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新業態及靈活就業人員的權益保障將不斷完善,最終形成穩就業的強大合力。
來源:潮新聞 | 撰稿:黃慧仙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