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浙江做對了什麼?
發佈時間 | 2024-06-23 10:35:08    

   今年6月15日,參加2024京杭對話“千年運河千里行”的“新馬可波羅”們乘坐水上巴士,從杭州武林門碼頭順河而行,船在畫中游,人在景中行。

  在船上,杭州市京杭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中心水體治理部副部長李建勇講了一個“笑話”:以前,若是坐船來杭州,只要一聞到臭味,就知道杭州到了。

  這個“笑話”一點也不誇張。李建勇表示,曾經的運河水一度為劣Ⅴ類,臟黑臭是運河的代名詞。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項目申遺成功。同年,杭州正式啟動運河“河長制”,持續開展運河綜合保護工程,積極探索生態治水、文化保護與城市發展的系統整合治理模式。

  十年過去,這條綿亙南北的千頃碧波,在浙江持續迸發出源源不絕的生機活力——十年間,位於大運河南端的浙江,都做對了什麼?

  浙江是大運河沿線最早對大運河世界遺産進行保護立法的省市。

  2017年5月1日,《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成為大運河沿線27個遺産城市中第一部運河遺産保護地方性法規。2021年1月1日,《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條例》正式施行,成為國內首部關於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省級地方性立法。目前,大運河浙江段的五個設區市都已全部完成相關立法工作。

  浙大城市學院教授、浙江省大運河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孫福軒認為,這不僅為大運河保護提供根本依據,更進一步凝聚全社會的共識,有效保護、激發沿線民眾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自覺性與積極性。

  浙江對大運河文化遺産的保護,非常重視與城市的有機更新結合起來,與人居環境改善結合起來。

  在杭州大運河畔,因廢舊和時尚“反差萌”的小河公園最近爆紅。在這裡,曾經廢棄的老油庫,變成了花階浮亭;燈籠造型的油罐,成了運河水上游的標誌性建築,每個角度都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小河公園,前身是位於杭州拱墅區的原中石化小河油庫,建於20世紀50年代初,是新中國成立後浙江省建立的第一座油庫,是杭州人熟悉的“老工業代表”。

  不止小河公園的“上新”。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杭州段)重要節點,大運河杭鋼公園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曾經的高爐,如今被改造為時尚潮流發佈中心以及公共服務中心。未來,這裡將會是集文、産、商于一體的産業創新區。近日,2024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就在此舉行。

  在杭州拱宸橋畔的橋西歷史文化街區,至今仍有保存完整的清末民初沿河民居建築以及大量近現代工業遺存——在杭州推行的綜合保護模式下,321戶運河人家枕河而居,133家各業態商戶繁華依舊。2021年,《從棚戶區到世界遺産高地——杭州橋西歷史街區保護傳承的創新實踐》獲評“全國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示範案例”。

  “大運河曾經有過一段衰落的歷史,由於航運功能的逐漸衰退,兩岸市鎮部分走向衰敗,沿河環境污染嚴重。如果説以前的杭州大運河是被塵封的珍珠,那麼隨著人們對歷史文化保護觀念的提升,現在的杭州大運河被逐漸拭去浮塵,正在恣意舒展出璀璨的光芒。”杭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發展與歷史保護研究所所長華芳説。

  在浙江大學旅遊研究所副所長周永廣看來,浙江開創了中國文化遺産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金鑲玉”模式。

  若西湖、大運河保護是“玉”,那麼周邊發展就是“金”。西湖、大運河文化遺産和景觀的保護和提升,帶動了周邊土地的升值,吸引人才資金産業向杭州的集聚,帶動了城市文明程度和發展水準的大幅度提升,讓杭州“共建共用生活品質之城”的城市目標得以落地。最後,城市發展的成果又反哺文化遺産,實現更高水準的保護。

  如果把大運河文化遺産的保護視為“魚”,利用和帶動發展視為“熊掌”,可以説在浙江,“金鑲玉”模式實現了魚和熊掌的兼得。

  不止杭州。在位於浙東運河畔的紹興上虞裏直街,古色古香的道臺書院十分雅致。熟悉本地歷史文化的書院負責人經輝説,裏直街曾是當地的一條傳統集鎮街道,曾幾近凋敝。近幾年,經過保護性開發利用,這裡轉變為集文商旅于一體的特色街道。

  如今,這條街區還吸引年輕的創客入駐,帶來杭繡、藍染、文創、餐飲等多樣業態,讓這方運河“老城會客廳”煥發新活力。

  “我想以這裡為起點,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深耕家鄉的文化,把我們的愛好變成有意義的事業。”紹興市工藝美術大師、杭繡技藝傳承人金斐斐説。

  在孫福軒看來,申遺成功後的這十年,浙江發揮民營經濟大省的一貫思維,發揮政府管理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各方面優勢,推動全社會建立起對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的共識。

  民眾普遍參與,讓新時代的大運河浙江段水路繁忙,文路更昌盛。

  嘉興發起“我家住在運河邊”系列文化活動,鼓勵居民分享自家與運河的故事。

  湖州南潯依託“百間樓”等歷史街區,居民自發維護古建築,開設手工藝品店和特色民宿,既保留了古樸的生活方式,又激活了運河經濟的新活力。

  寧波借助系列活動,不斷加深公眾對大運河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文化認同感。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浙江段)2020年啟動建設以來,浙江相繼建成浙東運河博物館、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等一批標誌性文化項目,沿線江南古鎮集群、歷史文化街區形成規模效應,大運河文化遺産“活”了起來。

  “十年來,運河文化更‘火’了,圍繞江南運河文化獨特印記,浙江創作了一批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美術、影視等文藝精品,佈局了一批新業態新場景新模式,大運河迎來‘大流量’。”浙江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來穎傑説。

  和其他文化遺産相比,大運河是活態遺産,至今還保留著航運等功能。

  2023年,京杭運河杭州段二通道(臨平運河)順利通航,解決了京杭運河杭州市區段缺少高等級航道的“痛點”,已累計通航船舶近2.2萬艘次。

  杭州市京杭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中心主任房友強説,未來,大運河“遺産”的屬性仍然是第一位的,“我們將站在更高層面進行保護,同時也要將保護和傳承、利用結合好,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契機,將運河的價值更好地植入到空間形態中,向公眾進行更深入的傳達。”

  浙江外國語學院校長、大運河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張環宙説,回望大運河浙江段最初“還河於民、申報世遺、打造世界級旅遊産品”的使命願景,如今“還河於民”、“申報世遺”均已基本實現,但在“打造世界級旅遊産品”方面仍有距離,而這還需要沿線地區乃至整個大運河流域的共同努力。

  “我從北京到了杭州後,看到的運河是繁忙的,也特別有活力。”2024京杭對話“千年運河千里行”采風團成員之一、美籍媒體人James説,大運河不僅僅是一條文化智慧之河,也是一條連接世界的友誼之河。(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撰稿:嚴格 張斌    | 責編:戴翎冉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