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98年前,這個浙江人的犧牲為何震驚北京?
發佈時間 | 2024-06-19 14:24:08    

  在國家話劇院的舞臺上,一部以中國新聞界先驅邵飄萍為原型的原創話劇《京報》,6月18日成功首演。

  就在演出前,國家話劇院門口,邵澄和趙雲澤的雙手緊緊握在一起,久久沒有鬆開。

  邵澄,邵飄萍嫡孫,話劇《京報》顧問。趙雲澤,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一位深研邵飄萍生平和新聞學術思想的學者。

  昨天,他倆共同為一個名字而來:邵飄萍。

  話劇《京報》劇照

  邵飄萍,浙江東陽人。作為中國現代新聞業先驅,他被譽為“新聞全才”。1918年10月,邵飄萍創辦《京報》,後成為中國共産黨早期秘密黨員。

  《京報》反帝反軍閥旗幟鮮明,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1926年4月26日,傳奇報人、革命志士邵飄萍被奉系軍閥殺害。2021年6月,作為中國共産黨早期在北京的革命活動舊址之一,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魏染衚同的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修繕一新後對外開放。

  中國新聞界一面旗幟,死不擇音為人民

  1918年10月5日,《京報》誕生於北京前門外三眼井38號,後遷到琉璃廠小沙土園衚同21號。1925年10月,京報館遷到了魏染衚同。

  邵飄萍的夫人湯修慧也是中國近代著名新聞記者,兩人並稱“夫妻報人”。邵飄萍犧牲後,勇敢的湯修慧繼承夫志,于1928年繼任《京報》社長,一直堅持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停刊。

  話劇《京報》,是國內首部以邵飄萍創辦《京報》的事跡為原型、登上戲劇舞臺的作品。其時間跨度,剛好是1916年邵飄萍赴京任《申報》駐京特派記者至1926年以身殉報、為國捐軀的十年。

  《京報》出品方,為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據西城區文化館館長鄭昕介紹,這也是他們繼《父親·李大釗》和《新北平市長》後,第三次從人物原型出發,致力打造的“紅色題材劇目三部曲”,並以該劇的首演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獻禮,同時紀念“五四運動”105週年。

  話劇《京報》劇照

  浙江人邵飄萍,何以在他犧牲後的近百年來,一直被北京市民深深懷念?

  三年前,也是因為探訪京報館舊址(邵飄萍故居),潮新聞記者得以和邵飄萍嫡孫邵澄相識。“1926年祖父犧牲時,父親尚且年幼。我對祖父的印象,基本來自祖母和父親的講述。”邵澄説,“最近幾年我看了不少資料,對祖父的一生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開始逐步地了解他、走近他。”

  “鐵肩辣手”,是邵飄萍寫來勉勵新聞界同人和他自己的一句話。至今,這鏗鏘有力的四個字,還能在京報館舊址的進門處看到。

  “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這句話,也多次在話劇《京報》中出現。

  “祖父雖是一介文弱書生,但在他看來,‘鐵肩’是指擔當,新聞記者要承擔起振興國家的道義和正義,要有社會責任感;‘辣手’是指新聞報道特別是時政新聞評論要文風辛辣,要有獨立見解。‘鐵肩辣手’是《京報》的辦報宗旨,也是祖父那種胸懷真理、不畏強權的倔強性格的真實寫照。”邵澄説。

  話劇《京報》劇照

  《京報》問世後,注重時政報道和評述,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配合黨的北方革命活動,很快在讀者中樹立起正義與進步的形象。辦報不到一個月,《京報》的發行量就從300份增至4000份,最高時達到6000份。這在當時的北京是首屈一指的!除了每天出兩大整張報紙外,《京報》還相繼出版了《京報》副刊、《莽原》等10多種週刊。魯迅就是這些週刊的主編之一。至今膾炙人口的眾多名篇,如《燈下漫筆》等雜文、小説,都是通過《京報》的這些週刊發表的。

  在公眾眼裏,邵飄萍是當時白色恐怖下新聞界的一個鬥士。“布衣將軍”馮玉祥曾經誇讚:“飄萍一支筆,勝抵十萬軍。”

  1926年4月,張作霖、張宗昌部攻入北京,開始大肆抓捕進步人士。白色恐怖中,邵飄萍沒有退縮,他説:“現在別人不能講話,所以我不能跑。我要寫,我要説,死也要講!我舍生取義,死不擇音為人民,無遺憾!”

  話劇《京報》劇照

  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擔當,筆下有力量。邵飄萍用自己的一生,深刻詮釋了這句話的含義。

  言猶在耳,紀念一代先驅

  1919年5月3日晚上,就在北大紅樓,邵飄萍作了一次激情昂揚的演説,聽眾是一群青年學生。第二天一早,1919年5月4日,從北大紅樓出發,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主義愛國運動開始了。

  話劇《京報》劇照

  這樣的場景,得以在話劇《京報》中再現。

  “‘五四運動’,祖父參與其中很深。1919年5月3日晚上,他的演説相當於就是在北大法政禮堂作了一次五四大遊行出發前的動員報告。”邵澄説。

  2024年4月,從成為話劇《京報》顧問的那一刻起,邵澄就告訴劇組:尊重歷史,力爭再現歷史,適度藝術加工。

  於是,就在話劇《京報》中,我們聽到了邵飄萍穿越歷史的一次次大聲疾呼和一句句經典臺詞,仿佛言猶在耳。

  《京報》創刊之前,面對國人疑問:身處亂世而談新聞自由,真可謂是奢侈之極。邵飄萍卻眼裏含光,大聲表示:

  “自由?新聞自由!我們為什麼不自己創造一個自由出來?寫給最普通的人看——渴望知道真相的人,在混戰漩渦中苦苦掙扎、尋求一些光的人……京報仍要宣傳共産主義,這就是中國唯一之出路。”

  面對白色恐怖,親友力勸他出外躲一躲。邵飄萍卻説:“我邵飄萍活不活,不在於他張作霖。北京是最後的陣地,我豈能離開?”

  話劇中臨刑前,他念了一首詩:“身世如萍逐浪浮,國危家破扶桑遊。北京灑盡離人淚,勢不低頭作楚囚。慧子(對妻子湯修慧的稱呼),別了!”

  這一別,至今已98年有餘。

  話劇《京報》劇照

  而今能夠在舞臺上看到祖父的形象,邵澄説他對這部劇的演出效果還是挺滿意的。

  “祖父以身殉報,不是偶然的。那是他作為中國共産黨早期秘密黨員的擔當。”邵澄説,“祖父利用自己合法的身份,借助《京報》這個輿論工具,宣傳馬克思主義,為早期的中國革命作貢獻。”

  邵澄還表示,這部短短兩個小時的話劇,以抓取邵飄萍創辦《京報》直到犧牲過程中重點片段的方式,塑造了一個錚錚鐵骨、有情有義的主人公,人物形象較為豐滿。

  “在那10年裏,祖父幾個比較重要的人生片段,都得以表現了。比如,首創北京新聞編譯社;作為中國新聞學教育的奠基人,祖父在北京大學創辦‘北大新聞學研究會’;祖父以筆為刃,與奉系軍閥的殊死鬥爭;祖父犧牲後,祖母扛起重任,全劇在湯修慧高聲朗誦其親撰的《京報二次復活宣言》中結束。”邵澄表示,“這樣的編排與敘事方式,我個人比較滿意。”

  邵澄一直告訴我們:“東陽紫溪,是我們邵家人永遠的故鄉。”1886年10月11日,邵飄萍在東陽紫溪村“御史第”東廂房呱呱墜地。幾個月後,尚在襁褓中的他就隨父親邵桂林離開故鄉遷往金華。從此,身世浮沉雨打萍。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這部話劇能夠到浙江巡演,特別是到金華、到東陽演出,讓家鄉人民更好地了解祖父、了解飄萍故事。”邵澄説。

  一部群眾戲劇,一次成功的跨界

  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趙雲澤教授看來,話劇《京報》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它是一部“群眾戲劇”。

  據了解,原創話劇《京報》是第九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中唯一的群眾戲劇。我們觀看的這場演出,劇中40多名演員都是非科班出身的群眾戲劇愛好者,全部來自西城區文化館所屬的輕鬆戲劇俱樂部,屬於跨界。

  話劇《京報》劇照

  演出結束後,該劇總導演、北京市西城區文化館戲劇曲藝部幹部楊地來到臺上,十分激動地向觀眾一一介紹了參演演員。

  邵飄萍飾演者張惟坤,是西城區文化館輕鬆戲劇俱樂部教授表演課的老師。湯修慧飾演者陳婉怡,是一名公務員。潘公弼、孫伏園的飾演者,真實身份分別是IT行業工作者、科技館工作人員。

  “可以説,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工程師,有律師,有記者,有大學生、小學生,也有餐飲老闆;年齡也是各異,橫跨80後、90後甚至00後……”楊地説,“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熱愛表演,甚至為了這份愛好非常非常努力!”

  因為平時大家都要上班、上學,排練一般都安排在晚上。“前期通過俱樂部課程培訓,給大家打下臺詞、表演方面的基礎;到後期合成階段,每天大概5個小時,對每一個細節進行精心打磨,整體排練了兩個多月。”楊地表示,“真的很辛苦,但大家為了演好這部話劇,都很拼。”

  話劇《京報》劇照

  徐淩霄,與邵飄萍、黃遠生並稱為民國初期“報界三傑”。劇中人物徐淩霄,由楊乃慶飾演。楊乃慶是西城區文化館戲劇曲藝部主任,得益於自己深厚的京劇功底,劇中他也會時不時來上幾句戲曲臺詞,極大地活躍了全劇的氣氛。

  邵飄萍與毛澤東(字潤之)也頗有淵源。1918年10月,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邵飄萍被聘為講師,這是中國第一個新聞學研究團體。聽課的學生中有不少進步青年,其中包括毛澤東、高君宇、羅章龍等人。那一時期,毛澤東與邵飄萍有過很多交往,建立了亦師亦友的關係。

  劇中,毛澤東以“毛潤之”這個名字出現了兩次。一次是邵飄萍第一次去北京大學講課,另一次就是全劇的結尾處。毛潤之的飾演者是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專業大一學生,最終他念的那段臺詞,也是字正腔圓:“他是新聞學會的講師,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個具有熱烈理想和優良品質的人。”這段鐫刻在邵飄萍故居一處墻上的話語,是毛澤東在陜北與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談話時對邵飄萍的高度評價。

  演出結尾處,當毛潤之激情滿懷念出這段話時,全場掌聲雷動。

  作為專門研究邵飄萍的學者,趙雲澤説這部話劇大量使用非科班出身群眾戲劇愛好者參演的做法值得肯定,也值得借鑒。

  “全劇再現了那個激情澎湃的年代,尤其是沉浸式的演出氛圍,讓觀眾感覺深處其中,為飄萍先生的革命熱情所感染、崇高的革命理想所洗滌。”趙雲澤如此點評,“劇中演員都充滿了激情和熱愛,飽滿的情緒和投入的熱誠是這部劇最閃光的地方。從藝術的角度講,英雄不問出處,他們表演得都非常出色;從社會效益的層面看,藝術作品最好的歸宿就應該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尤其是這部革命的英雄史詩般的話劇,由人民群眾來演出,就是對英雄最好的緬懷。”

  話劇《京報》演職人員全家福

  潮新聞記者還得到一個消息,不止話劇,以邵飄萍為主人公的影視作品,各方也在努力中。

  2023年4月,由趙雲澤等作者撰寫的電影《邵飄萍》劇本已通過國家電影局備案。“目前正和趙雲澤教授團隊合作,一起尋求合適的電影投資方。”邵澄説。

  考慮到一部電影的容量有限,邵澄表示大家還在考慮拍一部體現邵飄萍完整生平的電視劇,共四十集,目前趙雲澤教授已完成提綱。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沈愛群 喬韻鷗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