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浙江新高考改革走過十週年 三大變化帶來思考
發佈時間 | 2024-06-13 08:57:44    

  從2014年啟動至今,浙江新高考改革走過十週年。

  與傳統高考模式相比,新高考在選考科目、志願填報等方面都有較大變革。對於每年幾十萬名走上高考考場的浙江考生和他們背後的家庭、學校而言,新高考賦予了更大的選擇空間,但也讓過去的很多經驗失效。

  新高考帶來了哪些變化和思考?記者採訪首屆新高考考生、家長、高中班主任、老師、高考志願填報指導專家、大學招辦負責人等,發現新高考十年來的三個轉變:升學選擇更多元、能力考察更全面、專業設置更靈活。這些轉變背後,是新高考改革為學生、學校帶來的多方面競爭力提升。

  升學選擇更多元

  文理兼修,是新高考改革的關鍵詞之一,也是採訪中的高頻詞。

  相比傳統教育體系中文理科的涇渭分明,新高考選考制度的出臺,讓浙江高考生多了“文理兼修”的多種選擇——高中生可以在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地理和技術這7門學科中,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選擇3門參加高考。

  “像我這樣非常愛好歷史且理科成績不算好的學生,本應是典型的文科生。但新高考後,我選考了物理、歷史和地理,大學也有機會就讀于知名‘雙一流’高校的工科專業。”畢業于杭州高級中學的首屆新高考考生劉同學,如今已是浙江大學歷史學專業在讀研究生,他告訴記者,正是新高考讓自己有了嘗試不同學科領域的機會,這對他的綜合能力、知識面和思維方式都很有幫助。

  在杭州學軍中學任教多年且多次擔任班主任的歷史老師楊熙銘,同樣感受深刻。“在學軍,選擇文理兼修的學生非常多。偏理的學生,會在物化基礎上選考歷史、政治或地理;偏文的學生,也會選考生物、技術等。雖然進入大學後,他們大多還是會按文理選專業,但文理兼修帶給他們的綜合素養是影響終生的。”楊熙銘發現,理科生和文科生的歷史課堂氛圍就很不一樣,文科生對歷史的學習更為深入;而理科生的思維更為跳躍,也更善於跨學科思考。有時,他們結合物理等理科學科和歷史知識點提出的新問題,連歷史老師都需要請理科老師一起探討答案。

  文理界限的打破,也意味著升學賽道變得更為多元。楊熙銘記得,4年前,自己任教的班裏就有一名選考政治、歷史和物理的女生,最終被清華大學數學系錄取。如今,她馬上要繼續在清華大學數學系讀研。而2年前,他任教班級的一位選考物理、生物和歷史的男生,因為喜歡文學,綜合考慮後,入讀了復旦大學中文系。“對於高中生來説,他們可以真正遵循自己的心意進行選擇,新高考給他們的人生帶去了更多可能性。”

  而在縣中孩子們身上,新高考的多元性也同樣帶來積極變化。“新高考後,山區的孩子們可以拋掉短板,發揮自己的最大優勢。”景寧中學資深班主任孫偉芬説。

  能力考察更全面

  學生和家長的規劃能力快速提升,是楊熙銘在新高考後觀察到的一個新現象——

  傳統高考時,學生家長最關注的是高考分數,只要考高分就能去更好的高校。但新高考改革後,高校的招生方式更為多元,所以孩子們進入高中就要開始規劃自己的發展路徑。例如,判斷自己究竟適合普通高考還是高水準大學綜合評價,了解心儀名校的三位一體、強基計劃需要滿足哪些條件,自己感興趣的高校專業有哪些選考限制等。

  “相比新高考剛改革時,學生和家長面面相覷的迷茫,如今我們學校的學生和家長聊起新高考的升學路徑選擇、80個志願如何填報,都有很多心得。”楊熙銘説,規劃能力,看起來並不在新高考考察範圍內,但實際正是新高考的一項隱藏考核內容。因為只有了解自己適合、擅長什麼,並學會針對性為之努力的學生,才能在眾多升學賽道和高校專業中選到最適合自己的。

  新高考的變化,正從城市逐步向縣城、農村傳導。景寧中學有近四分之一的學生是留守兒童,相比城市的家長,山區縣中的學生和家長對於高考政策的變化一開始並不敏感。“這就需要學校和老師更勞心點,根據學生的情況為他們量身定制方案。”孫偉芬説,新高考改革走到第十年,學生和家長已不會再問“我應該選什麼學科”等初級問題,他們會思考自己可以選哪些路徑,並諮詢孫偉芬如何選擇才最適合。

  已有30餘年義務指導高考志願填報經驗的安吉教研室主任葉軍,也同樣在每年火熱的志願填報中發現了這一點。

  “以前面對80個志願,學生和家長常跟我説,自己無從下手,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從幾千個專業裏選出適合自己的。但這幾年,找我來指導志願填報的部分學生和家長,會提前做好非常詳盡的功課,這從他們遞給我的志願填報草稿裏就能感知到。不少考生跟我面聊時,也有自己明確的專業意向方向。”葉軍説,自己每年都會遇到幾個因為從高中開始就做好充分規劃,從而“逆襲”考入理想大學的學生。

  專業設置更靈活

  新高考的一端連接著學生、家長和高中,另一端則連接著高校。

  已從事招生工作十餘年的浙大城市學院教務處副處長兼招生辦副主任王利彩對新高考改革後的首次招生記憶猶新:傳統的高考模式下,考生需要分別填報5個高校和這些高校的各6個專業,還可以調劑專業。考生會重點考慮報考哪些高校,高校的一些弱勢專業也不太擔心招不到學生,容易“躺平”。新高考後,所有的專業都要獨立面對考生和家長,各高校中的弱勢專業會很有危機感。

  王利彩進一步解釋,新高考改革中的招錄變化,實際正是為了倒逼高校專業改革。而從這些年的實踐來看,這一政策確實在高校發揮出了明顯作用。

  記者注意到,浙大城院近幾年的專業新增、停招、撤銷或轉型升級幅度比前些年大了不少。例如,2018年,該校就撤銷了資訊與科學計算等3個在新高考首年招生中表現不佳的專業;2023年,該校又有商務英語等7個專業停招。而新增的專業都是目前人才比較緊缺的領域,如考古學、數字經濟等專業。

  “我們還會及時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專業進行升級,2022年,我們就在停招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同時,新增了智慧製造工程專業,這其實就是對傳統的機械專業進行了升級。”王利彩説,以前招生辦幾乎不參與學校專業增減的決策,但如今身在招生一線的他們,已成為決策時的重要參與部門。招生也不再是招生辦的“自家事”,每個專業都會派老師參與招生,推廣自己所在專業。

  “高校的專業調整、招生都在越變越靈活。”每年都密切關注高校招生的葉軍説,除了增減、調整專業外,不少高校為了吸引優質生源,還優化了學校的轉專業制度,讓考生入校後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更換專業。

來源:浙江線上-浙江日報    | 撰稿:辛文    | 責編:張逸彬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