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2024“SEE氣候周”期間,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SEE基金會)主辦的“可持續行動引領氣候友好型未來”平行會議在京召開。會上,SEE基金會公佈了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工作進展報告,同時邀請了政府、企業代表、行業專家及項目夥伴分享在加速氣候行動方面的洞察與創新方法,探討如何結合多方力量,達成環保公益合作,共同助力應對氣候變化。
“今天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一個全球面臨共同的挑戰,它關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關乎地球的繁榮和和諧。我們每個人都肩負著保護環境的責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長聘教授、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館長吳國盛在開幕致辭上提到。環保事業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事業,又是很高尚的事業。它既關乎企業家的事業,也關乎人類地球的命運。
在全球和中國邁向綠色低碳發展的新時代,我們正迎來一個歷史性的機遇,通過創新、行動與合作,加速實現全球氣候目標的行動,邁向更氣候友好的未來。6月5日“世界環境日”,阿拉善SEE正式啟動“SEE氣候周”,旨在通過全民參與、多元創新的形式輻射更廣泛的人群,號召更多人關注氣候問題、促進更多氣候行動的實踐。
“企業家和科學家更是應該走在前列,為構建氣候友好型,未來貢獻我們的智慧和力量。”吳國盛呼籲更多的企業家、科學工作者和社會各界人士,加入到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行列中來,攜手共進,以可持續行動為引領,共同開創氣候友好型未來新篇章。
在2023年,作為民間環保組織,SEE基金會發佈了應對氣候變化戰略,提出以“立足中國,提高企業和公眾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推動生態系統修復和保護,引領環保公益行業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為使命。從生産端、消費端、生態端,三個切入點為抓手,達到促進企業減碳,影響公眾參與,推動發揮生態效用的戰略目標。
SEE基金會秘書長楊彪就氣候行動重點成果展示表示“SEE基金會的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將不僅局限于與企業協同,也將與科學研究、公眾倡導相結合,與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同的利益相關方産生強連結。”同時就氣候行動重點成果展示講到9個實現路徑,包括NbS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公眾參與、促進行業綠色轉型、增加碳匯、提升社區面對氣候變化的韌性、踐行零廢棄生活、搭建氣候變化減緩與適應的行動平臺。
“SEE基金會正在通過不同方式進行全流程減碳工作,依託項目實踐,提出不同的戰略目標。”楊彪提出三個大的戰略目標,計劃在未來影響10個行業,3000家企業,提升10億人次公眾參與,包含15個生態系統。
在行業創新與實踐方面,與會專家介紹了所在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陜西科技大學教授章為川就人工智慧助力應對氣候變化提出“構建不同的深度學習網路架構,設計深度學習。讓人工智慧去進行訓練學習,進行識別。”
“上市公司要做披露,都要遵循相應的準則,他們很多都在國際供應鏈裏面,這是雙重要求,一方面在客戶的要求,一方面是作為上市公司被交易所或者相應的資本投資者的要求。” 鼎力可持續數字科技氣候變化業務總監趙俊峰講到從環境、社會和治理各方面的披露要求變得越來越高。
從項目地實踐案例出發,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與會專家,針對荒漠化防治、海洋保護、棲息地修復等議題提出了不同視角的行業觀察與解決方案。中國林科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副主任、三北工程研究院綜合辦公室主任張景波稱“‘一億棵梭梭’項目既增加了森林的覆蓋率,也有效地遏制了荒漠化,同時也使當地的農牧民走出了一條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協同發展的沙産業特色之路。”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中國代表處項目主任金文佳表示。“SEE基金會的中國湛江紅樹林保護恢復項目,是中國頭個海洋藍碳項目,通過紅樹林的生態系統修復,實現了社區效益、氣候效益和生物多樣性效益的項目,同時也是頭個獲得氣候社區生物多樣性標準的海洋藍碳項目。”
“在物種的棲息地碎片化之後,通過修復退化棲息地的方式逐步去連通,是一種非常好的提高物種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的方式。” 大熊貓國家公園滎經縣管護總站科研監測負責人、工程師、滎經縣大相嶺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副主任付明霞表示,大熊貓作為旗艦物種和傘護種,在它生活的環境內還有其他很多野生動植物,同樣也受到了棲息地修復帶來的正向促進作用。
在“如何善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以應對氣候變化的”圓桌討論上,SEE基金會海洋保護總監王靜稱“SEE基金會與眾多夥伴一起,一直在探索這類工作,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同行者共同加入我們的工作。同時表示把相關的優秀案例和措施進行規範化、制度化,以及嘗試一些相關的政策性建議,能夠做得更加長遠。
圍繞這一主題,永續全球環境研究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項目主任彭奎,就討論講到“NbS概念本身來自於國際,已經有很多的共識,也有很多發展的概念,是一個解決自然和應對氣候變化連接的工具或者理念。”
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秘書處高級項目主管穆泉對成功地實踐NbS項目提出“需要做好定量的科學評估與規劃,構建可持續的資金機制,以及強有力的科技力量支撐。”
“NbS的可持續性歸根結底還是取決於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自然遺産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鏡朗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聞丞就教育提道,“在個人認知層面,通過讓更多的環境教育、自然教育進入學校,走進生活,融入社區,由此使得每個人都意識到人和自然的聯繫,從而能夠積極參與管理自然資源,參與可持續發展。”
會議最後,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在閉幕主旨演講中講到,“對於中國,碳達峰、碳中和不管是從國際形勢,還是從自身的國家利益來看,都是未來不得不邁上的重要臺階。不管從哪個視角去看,都值得全社會共同付出努力來推動實現。”
本次活動,意在匯聚更多優質企業和社會資源,促進多方參與環境保護、關注氣候變化。同時,向世界講述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中國故事,搭建更具全球影響力的氣候變化民間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綠色行動,並逐步成長為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標誌性品牌活動。
(推廣)
來源:東方網 | 撰稿:辛文 | 責編:谷晟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