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信用報告如何影響經濟生活?如何避免不良徵信記錄?
發佈時間 | 2024-05-20 09:50:00    

  信用報告是反映個人和企業信用行為的“經濟身份證”,徵信系統是國家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信用報告對我們的日常經濟生活有哪些影響?個人和企業應該如何查詢信用報告、維護好徵信權益?針對社會關注的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有關負責人。

  查詢信用報告已成為信貸評審流程必要環節

  問:當前徵信業發展狀況如何?對個人和企業有哪些影響?

  答:截至今年3月末,我國金融信用資訊基礎數據庫接入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各類從事信貸業務的法人機構6124家,累計收錄11.6億自然人、1.3億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資訊,已成為全球覆蓋人數最多、收錄信貸資訊最全的徵信系統,2023年全年提供了近53億次的查詢服務。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市場需求,結合個人資訊保護等相關要求,先後批設了2家個人徵信機構。2023年,2家個人徵信機構提供信用報告、信用評分、反欺詐評分等各類徵信服務420億次,149家備案管理的企業徵信機構提供各類徵信服務223億次。

  徵信業是市場經濟中提供信用資訊服務的行業。如今,查詢數據庫的信用報告已經成為金融機構信貸評審流程的必要環節,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中發揮了徵信主渠道作用。企業、個人的信用報告等徵信産品,為交易一方了解對方的信用狀況提供便利,有助於實現信用資訊的依法共用與應用,進而緩解資訊不對稱問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優化營商環境。

  個人不良資訊保存期限為5年

  問:哪些行為會被記入個人和企業徵信記錄?

  答:企業和個人信用報告一般包括用於識別判斷企業和個人信用狀況的基本資訊、借貸資訊、其他相關資訊,以及基於前述資訊形成的分析評價資訊。

  金融信用資訊基礎數據庫採集的資訊主要包括:

  一是基本資訊,包括個人身份、居住、職業、配偶等資訊,企業註冊資訊、主要出資人資訊、主要高管人員資訊等。

  二是信貸資訊,除各類貸款外,還包括個人信用卡、企業銀行承兌匯票、企業信用證、企業保函、信用保證保險墊款、融資融券、對外擔保等信貸資訊。

  三是其他相關資訊,包括企業行政許可和處罰資訊、人民法院失信被執行人資訊、水電煤氣等公用事業資訊等。

  信用記錄是資訊主體過往信用交易活動的客觀記錄,既包括按時償還貸款、履行合同約定等正面資訊,也包括貸款逾期、違反合同約定、行政處罰等不良資訊。《徵信業管理條例》規定,徵信機構對個人不良資訊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超過5年的,應當予以刪除。

  問:如何避免産生不良徵信記錄?

  答:一是合理借貸,個人和企業在申請信貸業務時,應當綜合考慮自身收入和負債情況,量力而行,合理借貸,避免超負擔能力的過度負債;二是及時足額還款,按合同約定,足額還款,避免因晚還、少還,導致産生不良資訊;三是妥善保管個人證件或企業執照等證件,防範被他人盜用,在辦理業務時準確填寫資料,當聯繫方式等重要資訊發生變更時要及時聯繫金融機構進行更新。

  不要相信“徵信修復”類廣告

  問:如何查詢個人和企業的信用報告?

  答:《徵信業管理條例》規定,個人資訊主體可以每年兩次免費從徵信機構獲取本人信用報告。

  人民銀行徵信中心查詢渠道包括:一是可以通過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官方網站、與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合作的商業銀行電子銀行渠道(網銀和手機銀行)、銀聯雲閃付等線上渠道獲取信用報告。二是可以到人民銀行徵信中心開設的徵信服務窗口、配置的信用報告自助查詢機,開通查詢許可權的商業銀行智慧櫃員機等線下渠道查詢信用報告。

  市場化徵信機構主要通過公司微信公眾號或APP、官網郵箱、現場查詢等方式向資訊主體提供查詢服務。

  需要注意的是,若資訊主體在一定期限內,向多家金融機構進行貸款申請,信用報告上則可能會出現短期內被多家金融機構查詢的記錄。

  問:個人和企業如何維護自身合法徵信權益?

  答:個人和企業可以通過三個渠道維護自身合法徵信權益:一是向金融機構或者徵信機構提出征信異議;二是向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提出征信投訴;三是向人民法院起訴。

  需要提醒的是,個人和企業要通過正規途徑維護自身徵信權益,不要相信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上發佈的所謂“徵信修復”類廣告,避免上當受騙造成個人資訊洩露或財産損失,也不要提供虛假材料。

  為了方便群眾維護自身利益,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已通過各自官方網站向社會公佈了現場接待徵信投訴的地址和諮詢電話,如有任何疑問,可以去現場或者撥打電話諮詢。 

來源:人民日報    | 撰稿:吳秋余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