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國際博物館日探館記
發佈時間 | 2024-05-18 12:54:26    

  一葉紅船,乘風破浪。浙江東方博物館坐落于“紅船起航地”浙江嘉興南湖區。作為一家民營非營利性機構,浙江東方博物館佔地1.2萬平方米,擁有革命文物、地質礦藏、民俗文物等藏品30萬餘件,館內共設紅色展藏館、錢幣館、票證館10個版塊,藏品特色鮮明、品類豐富。

  地質館展陳以地質地礦原石為主,包括隕石廳、化石廳、螢石廳共計12個廳,“地質館主要以實物教育為主,通過走進博物館,近距離接觸展品,能更好提升大家對地質生態的了解。”浙江東方博物館館長董利華介紹,不同的主題展館側重點也各不相同。

浙江東方博物館紅色展藏館。受訪者供圖

  浙江東方博物館紅色展藏館。受訪者供圖

  一件展品就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故事。《共産黨宣言》《馬恩論中國》《新青年》……董利華提起館內展藏如數家珍。

  “第一次了解《新青年》還是在歷史課本上,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董利華手中捧著1915年創刊的《青年雜誌》(第2卷第1號起改為《新青年》)説,“2004年,一次前往北大紅樓訪學的機會,使我進一步了解了藏品背後的故事,再次被《新青年》的創刊過程深深打動,於是有了系統收藏它們的想法。”

  然而訪學結束後,董利華前往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轉了2天也沒有找到想要的書籍。“回到嘉興後,我發動北京收藏圈的朋友幫我一起尋找《新青年》原版書籍。”回憶起自己與《新青年》結緣的過程,董利華感慨萬分。最終,前前後後歷時5年時間,董利華蒐集到了《新青年》雜誌從1915年9月創刊號到1926年7月終刊的9卷54號(期)書籍。如今,這些雜誌都收藏在浙江東方博物館裏。

  “從藏品中了解歷史故事,感受當時波瀾壯闊的歷史。”董利華表示,通過挖掘藏品背後的故事也為他創辦博物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東方博物館老報紙板塊。受訪者供圖

  東方博物館老報紙板塊。受訪者供圖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學校。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致力於教育與研究”。“把中國革命精神代代相傳”是董利華創建浙江東方博物館的初心,建館16余載,他也用行動踐行著這一初心理念。

  4月下旬,董利華帶著三件地質礦藏藏品前往杭州武林夜市,向來自浙江水利水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杭州市江城中學、杭州市金都天長小學的師生和市民遊客講述礦藏背後的故事,讓學生近距離觸摸展品、挖掘藏品背後的故事,為大家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地質礦藏科普課。

“武林夜講堂”活動中,學生上臺近距離感受展品。人民網記者 葉賓得攝

  “武林夜講堂”活動中,學生上臺近距離感受展品。人民網記者 葉賓得攝

  “民營博物館是國家博物館的補充”,董利華將自己的博物館定義為“學校的第二課堂”。為讓青年人傳承好這個“交接棒”,近年來,董利華帶著一件件藏品進校園、進社區,讓珍貴展陳“走”出了博物館院墻,來到青年人的身邊。“通過講述藏品的故事,帶領大家深入了解展品背後的故事,增強青年學生對於中國社會發展的了解,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武林夜講堂”活動在杭州武林路文明驛站啟幕。人民網記者 葉賓得攝

  “武林夜講堂”活動在杭州武林路文明驛站啟幕。人民網記者 葉賓得攝

  近些年,紅色旅遊持續升溫,紅色文旅、紅色研學成為當下傳播紅色文化的一種新方式。據了解,浙江東方博物館充分利用館內紅色資源,加強與浙江各學校之間的溝通合作,如今已發展成為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嘉興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董利華表示,未來,博物館將圍繞“研學遊”發展方向,進一步創新展品的宣傳形式,讓館藏輻射向更多群體,旨在讓更多的人通過藏品收穫知識、感悟歷史、傳承精神。 

來源:人民網    | 撰稿:程欣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