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新時代創新防災減災能力主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本次研討會由伊利集團和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主辦、北京師範大學風險治理創新研究中心支援。研討會以“共促防災減災新合作 共話韌性社會新未來”為主題,旨在探討多方協同進行災害治理的務實舉措,加快推進自然災害救助模型的推廣與應用,助力國內企業應急救災模式的創新升級,推動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向助力“韌性社會”建設轉變,為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凝聚力量。
共擔責任 眾志成城守護美好家園
在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提出的“厚度優於速度、行業繁榮勝於個體輝煌、社會價值大於商業財富”理念引領下,伊利長期致力於社會公益事業,有著20年的自然災害救助經驗。伊利集團副總裁張軼鵬在研討會上表示,當前,在“全面價值領先”目標指引下,品牌將推動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向助力“韌性社會”建設的進化,從應急救災轉向構建“防災、減災、備災、救災、重建”五位一體的災害救助體系,強化關注人的生命、健康和尊嚴的人道主義救助。
2014年,雲南魯甸發生6.5級地震,雲南魯甸火德紅鎮鵲落小學校舍大部分被損壞,而後,一所“震不倒”的新學校在原地落成,並成為抗震減災示範校園。在本次研討會中,鵲落小學校長顧武榮在開場講述環節分享了鵲落小學在伊利集團援建下的“新生”歷程,“伊利不僅幫助我們重建學校,還持續深耕公益項目,關注學生們的身體健康和防災減災自救能力,相繼啟動‘伊利營養2020’‘伊利營養2030’‘紅氣球校園挑戰賽’等項目,為學生們帶來營養健康和應急救護知識。”
鵲落小學校長顧武榮分享鵲落小學在伊利援建下的“新生”故事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副秘書長郭陽在致辭中説,“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始終致力於構建專業、立體、高效的災害管理體系,在‘區域-社區-家庭’三個層面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在自然災害和突發事故中開展應急救援行動,也離不開伊利等紅十字人道夥伴的鼎力支援。”
共用成果 發佈自然災害救助模型
為形成體系化、可複製的企業救援模型,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北京師範大學風險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伊利集團在本次研討會中聯合發佈了伊利自然災害救助模型,包括伊利參與災害治理的“價值平衡”模型和伊利災害救助苜蓿(三葉牧草)模型。其中,伊利參與災害治理的“價值平衡”模型基於集團多年來的自然災害救助經驗,致力為推進災害救助模式創新貢獻智慧方案。
北京師範大學風險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張強就伊利自然災害救助模型進行了詳細介紹,張強説,“當下的應急響應領域,企業與社會組織和政府共同形成應急響應合力,以實際行動詮釋公益意識和擔當精神,已然成為社會力量的重要支柱。在救災實踐中,伊利總結經驗並逐步建立起高質高效的應急響應機制,以確保對自然災害發生快速做出決策和行動。”
此外,本次研討會也發佈了由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北京師範大學風險治理創新研究中心、伊利集團共同編制的《企業參與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自然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機制案例研究》,該報告以伊利為例開展案例研究,探索企業在自然災害應急響應中的運作模式,制定可執行、可推廣、適合企業規範有序參與自然災害響應流程的基礎性流程等,為企業參與自然災害應急響應打造工作典型示範。
“雲備災”可通過雲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提高災害應急響應的效率和準確性。伊利集團與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在會上進行“雲備災”戰略合作協議簽約。據了解,通過戰略合作,雙方將進一步發揮各自的優勢和資源,更高效地致力於災害救援和防災減災工作,為災區人民提供更好的幫助和支援。
伊利集團與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進行“雲備災”戰略合作協議簽約
自然災害發生後,一頓熱騰騰的飯菜讓受災群眾暖身更暖心。伊利集團宣佈為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捐贈應急炊事車,作為中國紅十字會東部救援區的應急管理標配。據悉,該車配備微波爐、發電機、凈水器、蒸飯櫃等,能滿足200人左右的供應需求。
在本次研討會中,來自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高校、救援隊等多方代表圍繞社會共治應對自然災害、共同助力韌性社會建設議題開展對話交流,希望通過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合作,形成多方參與、協同作戰的防災減災機制,為築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安全保障建議獻策。
5月12日是我國第16個全國防災減災日。紮實做好全國防災減災工作,離不開社會組織和企業的積極參與。在全社會共同關注自然災害救助的當下,以伊利集團為代表的基層企業正以實際行動開展防災減災工作,“韌性社會”建設在加速推進。
(推廣)
來源:人民日報網 | 撰稿:瑤瑤 | 責編:谷晟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