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陪診師這一新興職業被更多人所熟知,都是誰在選擇這樣的“陪診服務”?如何看待這背後的需求?還有哪些發展中的問題亟待解決?一起來看→
陪診師有無培訓,差別在哪?
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會長 徐啟華:陪診師不是現在才有的,陪診行為也已經在社會上廣泛存在了,只要有需求,市場就會有供給,不過現在很多從業人員都反映,自己沒有經過專業培訓,需要正規的機構提供專業化的培訓。
培訓與不培訓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陪診行為其實是一項複雜的活,專業的活,它不是簡單陪老人到醫院看病,其中也包括對老年人常見病、慢性病的了解,對老年人特殊需求的把握,對老年人健康的評估,以及對老年風險的管控等,當然也包括診療前、診療中、診療後等等各個流程工作的學習掌握。
如何看待陪診師的職業空間與行業前景?
北京大學應對老齡化國家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陸傑華:隨著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陪診師能否成為“銀發經濟”或者老齡服務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我覺得取決於四個方面的因素。
社會化。很多城市中,老年人對陪診師的陪診服務有很大需求,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市場化。今天老年人需求是非常多樣的,只要有意願,也能支付費用購買服務,這對於推動養老陪診走向市場是非常重要的。
産業化。養老陪診現在還只是從無到有,下一步産業化發展趨勢肯定是要從有到大再到強,有序引導的過程很重要。
標準化。任何一種職業的發展、服務的産生,如果沒有標準和規範,就很難去監督,就會進入無序發展。
所以,這四個要素能夠整體聚集起來,就能推動養老陪診服務成為一個很有前景的産業。
低收入群體的醫療服務如何更好兜底保障?
北京大學應對老齡化國家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陸傑華:我覺得對於有陪診服務需求,但購買力又比較低的這部分老年人,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政府工作方面。要劃定特定的群體,比如我們基本養老服務是有清單的,對低收入、空巢孤寡、特殊困難的家庭,將陪診服務納入到普惠性的服務中,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來解決。
醫院方面。在老齡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使我們的就醫能夠更加具有可及性、可支付性、便利性、一站式,是對我們未來醫療資源規劃配置方面一個很重要的挑戰。
社區方面。加強對社區養老管家的工作推進,因為養老管家不僅涉及陪診,還有其他一些服務,對於購買力相對比較低的老年人來説,也要通過這方面更好滿足他們對就醫的需求。
來源:央視新聞 | 撰稿: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