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向陽而生,做生命逆行的擺渡人”
發佈時間 | 2024-04-22 11:03:04    

—溫州醫科大學“腫瘤患者生命重塑團隊”開展

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活動

(溫蓓蕾、李科偉)

“我剛才在戶外散步,接下來報了一個旅行團,準備去省外旅遊了,他們都不能相信,我是一個曾經被醫生‘宣判死刑’的腫瘤患者,我已經比醫生預判的兩個月的生命週期,多活了兩年了”在全國第30個腫瘤防治宣傳週期間,溫州醫科大學檢驗醫學院(生命科學學院)“腫瘤患者生命重塑團隊”開展的病友交流會中,曾經以為自己將走到生命盡頭的腫瘤晚期患者姜老師,正逆向而行地走向“新生”,這些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呢?

科技創新賦能,打造“免疫衛士的生命工廠”

“CAR-T細胞治療,是一種賦予我們免疫系統細胞新的能力,讓它們能夠識別並消滅癌細胞的突破性療法,能有效殺滅腫瘤細胞、並能保持較好的反應持久性,同時釋放較低的細胞因子,有效消除實體腫瘤、且毒副反應較輕,安全性高。” 在活動現場,溫州醫科大學檢驗醫學院(生命科學學院)CAR-T等工程化免疫細胞研發團隊負責人高基民教授正化身“科普達人”,與腫瘤患者和家屬們面對面交流,講解CAR-T細胞治療腫瘤的技術原理和預防腫瘤的科學方法,為患者們點亮抗癌的希望之光。

高基民教授團隊自2017年起,從第二代CAR-T、第四代CAR-T、超能Hi-TCR-T等工程化免疫細胞研發和臨床驗證一路走過來,深刻體會到:必須在技術平臺底層進行創新,才能換道超車,成為一騎絕塵!該團隊已治療晚期腫瘤近160例,尤其是超能Hi-TCR-T療法有望處於國際先進、甚至領先水準:正在開展靶向BCMA/NKG2DL/FAP的超能Hi-TCR-T(分泌IL7和CCL21)治療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試驗研究,初步取得了優異療效(已治療10例,均完全緩解、且無復發,隨訪28-62個月)、且安全性極佳(回輸後僅伴發熱)。同理,目前正在用靶向Nectin-4/NKG2DL/FAP的超能 Hi-TCR-T(分泌IL7、CCL21、anti-PD-1 scFv、anti-TGFβ1 scFv)治療難治性晚期肺癌、肝癌、頭頸部腫瘤(包括腦膠質母細胞瘤)、胸腺癌等常見實體腫瘤,初步取得了優異的療效(治療10例,其中1例晚期緩解、8例部分緩解、1例疾病穩定,隨訪4-28個月)。

積極心理賦能,致敬與癌症抗爭“了不起的你”

“生命逆行擺渡人”腫瘤患者生命重塑公益團隊攜手麗水市人民醫院血液科,為腫瘤患者及家屬送上暖心慰問和祝福,為患者送去了關愛、科技和希望,鼓勵患者“向陽而生,做生命逆行者”。

“生命逆行擺渡人”腫瘤患者生命重塑團隊由腫瘤免疫治療專家、黨員教師和一群充滿愛心的本碩志願者學生組成,他們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科研成果、心理疏導、關愛行動為腫瘤患者及家屬帶去溫暖和治療希望。在病房裏,團隊與患者親切交談,了解他們的病情和生活狀況,他們手持如陽光般燦爛的向日葵,將象徵著向陽而生、勇敢堅強的花束遞到每一位患者手中。病房內頓時被這些金黃色的溫暖點亮,每一個花瓣仿佛都在無聲地傳遞著希望和力量。“這是給您的小太陽,希望它能給您帶來溫暖和勇氣。”溫醫大志願者輕聲説著,與患者們逐一合影,定格這個充滿愛與關懷的瞬間。患者們的面龐上綻放著笑容,仿佛那些向日葵在他們手中生根發芽,帶來了生命的活力。

病友互助賦能,生命重生奇跡不再是傳説

在溫馨的腫瘤晚期患者病友會上,已經獲得康復的患者和正在與癌魔抗爭的患者家屬們用顫抖卻堅定的聲音,將我們帶入了一段段抗癌歷程,講述著他們與癌魔抗爭的故事。一位患者家屬動情説道:“去年二月,我的弟弟在他院經歷5次化療、27次放療後,被判定只有90天的壽命,在了解到高教授的新型腫瘤療法後,我們跨省轉院至麗水市人民醫院,感謝這裡的每一位醫護人員支援,感謝CAR-T細胞治療技術,弟弟逐漸康復,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她的話語質樸卻充滿力量,觸動了在場每一個人的心弦。旁邊的家屬也不時插話補充,分享了陪伴親人抗癌的動人故事,從最初的被病魔判“死刑”、無助和絕望,到重拾希望、重獲新生,他們用堅強與愛詮釋並見證了生命醫學奇跡,也感受到了生命鬥爭中的溫暖與力量。每個故事都像是一首生命的讚歌,令人感動、震撼,如同心靈的火種,溫暖並點燃了現場每個人內心的希望之光。

此外,在腫瘤防治科普講堂上,師生黨員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在場的患者和家屬講解了腫瘤的種類、病因、預防、早期診斷的重要性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知識,讓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腫瘤防治的重要性和方法,增強了自我防護意識。

腫瘤防治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溫州醫科大學檢驗醫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積極推動“黨建+公益+産學研用一體化”,持續開展“腫瘤防治”、“益耳密碼”等多樣化黨支部服務社會活動,發揮支部戰鬥堡壘作用,支部黨員教師帶領醫學生在實踐中增強專業技能,培養人文關懷精神和社會服務意識,將校園裏的高新研究技術與創新成果轉化落地,造福人類健康。

(推廣)

來源:東方網    | 撰稿:溫蓓蕾    | 責編:谷晟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