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直播帶貨創新消費場景,豐富消費供給,但也給行業成長帶來一些問題。
直播帶貨的“陷阱”,你踩過嗎?據市場監管總局統計,近5年直播電商市場規模增長了10.5倍,直播帶貨投訴舉報量也逐年上升,5年間增幅高達47.1倍。
在近日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介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有關情況時,針對直播帶貨等發展中不規範問題,對直播帶貨明確前提和底線。
市場監管部門表示,直播帶貨必須説清楚“誰在帶貨”“帶誰的貨”,明確主播、直播間和平臺“人人有責”。
為什麼要説清楚“誰在帶貨”“帶誰的貨”?
主播“1、2、3上連結!”“一秒搶購”,消費者衝動下單時,甚至不清楚商品的具體情況。至於買的是誰家的貨,誰來管售後問題?更來不及細究,讓不少消費者稀裏糊塗便著了“道”。
讓消費者直播購物時買得明白、買得放心,強化資訊披露是前提。首先要依法依規公示商品的生産、銷售、經營等必要資訊,確保售後有保障,出現品質問題能追溯到人。
為何要明確主播、直播間和平臺“人人有責”?
“低俗”帶貨、捧哏話術“逼單”,部分網紅主播在追求流量和人氣時,用誇張的語言動作宣傳商品,頻頻引發網友吐槽。
一些“舊騙術”在直播的包裝下“換新顏”,部分直播間虛構商品實時銷量與庫存,或通過濾鏡和特定角度展示商品,故意不展示瑕疵,讓消費者收貨後大呼上當。
一些“三無”産品、仿製産品在直播完後被下架,直播內容又往往難以追溯,消費維權甚至需要直播平臺配合提供視頻證據,消費者舉證難。
“臺前幕後”主體多,“人貨場”鏈條長,“線上線下”管理難。消費者呼籲規範行銷行為,讓主播、直播間和平臺“人人有責”成為法定義務。
營造更加安全、誠信、公平的消費環境,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7月即將實施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以問題為導向,護航“放心消費”——
網紅主播想“長紅”,直播間的生意想一直紅火,要把消費者權益放在首位,嚴把選品品質關、避免虛假誇大和誤導性宣傳,才能對得起“家人們”的信任。讓消費者真正放心消費,促進多贏共贏。
平臺企業想在大浪淘沙的市場裏站穩腳跟,高品質的産品和服務是立身之本。只有積極履行平臺主體責任,健全消費爭議解決機制,起到“兜底”保障作用,才能贏得用戶的信任。
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既是民生所繫,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直播鏡頭的背後,是不斷拓展的場景和內容,也是生産、消費等全鏈條的融合延伸。讓直播帶貨更好發展,既要關注鏡頭前的消費力,也要壯大背後的産業鏈。
發揮直播帶貨服務經濟發展的作用,讓百姓“放心消費”,誠信為底色,公平是基石。以公平、透明的法律法規體系,推動政府部門、市場、社會多方面協同共治,助力平臺、商家和市場迸發更大活力,這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來源:新華社 | 撰稿:趙文君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