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快速解決債務逾期廣告靠譜嗎?記者調查“反催收”黑灰産業鏈
發佈時間 | 2024-04-06 09:37:37    

  “欠款還不上的,你們的好消息來了,欠×唄、銀行卡還不上的,我要恭喜你了,只要你有各種逾期問題,現在點擊頭像或者左滑視頻,就能領取你的還款方案,聽我的,不要再不重視了,不要再借來借去了,我們提供專業法務一對一指導,定制還款方案,不收諮詢費,不委託不收費。”

  “2024年網貸新政策,這20家逾期了別著急還。如果説當下你的×唄、網商貸暫時沒有能力去償還,即將面臨逾期或者説已經逾期的,花3秒鐘試試,點擊下方連結,金牌法務團隊24小時線上,效率高回復及時,各種逾期情況我們通通能快速給出方案,保障你的權益,嚴格保密你的身份資訊,現在只要告訴我你們的逾期情況,馬上就能得到專業法務人員的幫助。”

  記者調查發現,近段時間以來,各種信用卡、網貸逾期協商還款的廣告充斥社交平臺,廣告中訴説著逾期的各種危害,並承諾免費提供解決方案,幫助用戶解決還款之憂,還有多家機構挂出影視、體育明星代言,以證明其可信度。

  網貸、信用卡逾期找債務諮詢類機構靠譜嗎?其中存在哪些風險?對此,記者進行了深入採訪。

  網上兜售協商話術,還款計劃漏洞百齣

  債務諮詢類機構是如何讓債務延期甚至只用償還本金的?還是在虛假宣傳?

  為了一探究竟,記者聯繫了一名自稱幫助超過3萬名負債人“上岸”的某機構的章老師,並表示:“我借了3萬元網貸,現在逾期了4個月,對方稱再不還要曝通訊錄,有什麼方法可以幫我嗎?”

  章老師回復稱:逾期這麼久可能隨時面臨被起訴的風險,你這種情況網貸適合做延期,最長可以延期一到兩年,延期期間無需還款,能緩解你的壓力,停止暴力催收,避免被起訴。

  “有內部實操技術和一對一輔導指導你解決債務問題,費用不高,498元,想清楚的話報名就可以。”章老師表示,沒有二次收費,只要498元就能徹底解決這些問題。

  交完費用後,章老師便把記者推送給了另一名助理王老師。隨後,王老師發來了內部資料,實際上就是章老師錄製的各種課程,內容大多是教人如何延期以及過往的成功案例,同時還“激勵”負債人:逾期並不可怕,經歷完整的催收到起訴的過程反而是一筆人生財富。上述課程雖然分了很多版塊,但大多數都是重復內容。

  王老師説:“你把最重要的十六字方針學會後,有什麼不懂的可以再來找我。”記者注意到,所謂十六字方針,就是網上隨便都能搜索到的網貸和信用卡逾期協商話術:客觀因素、擴大影響、放大痛苦、我會還錢。

  “前期一天3個電話,每次花20分鐘講你的困難,講講負債這段時間給你帶來哪些影響,比如愁得頭髮白了、愁得吃不下飯等,怎麼慘怎麼説,只有你困難別人才會給你政策,切記不要暴露自己的訴求,只有這樣才能給你好的政策。”王老師説。

  498元,換來的只有對債務人的所謂鼓勵和生硬的協商話術。此外,記者還注意到,在助理髮來的連結中,還能免費升級為該機構合夥人,推送課程享180元分成,對方也鼓勵記者將課程推給更多有需要的債務人。

  “現在別家的逾期諮詢是什麼價格?”

  “五六百的也有,一兩千的也有。”

  “報價這麼亂又這麼貴,讓逾期的朋友該怎麼選?通知下去,現在就開始線上報價查詢服務,諮詢費全免。”

  在該條廣告連結下方,記者填寫了相關資訊後,很快有一名自稱“××法務公司”的周女士打來電話,了解相關詳情後,對方很快給出了一份個人債務規劃方案:延期一到三年,延期期間不需要還款;避免被執行起訴、被列入失信人名單;減免逾期産生的利息、罰息、違約金,到期法務專員去協商見面、一次性結算,並拿到平臺開具的結清證明;解決催收騷擾本人及聯繫人,曝通訊錄等問題。

  周女士説,雖然諮詢不收費,但後面的服務費需要收取,收取標準為欠款總額的8%,比如欠了5萬元,就要給他們4000元。

  記者發現,這份所謂的方案漏洞百齣,不僅貸款利率有所誇大和事實不符,甚至貸款機構名稱也出現了錯誤。對方表示,如果同意委託的話,需要先交500元,隨後會發來合同,合同內容滿意的話將剩下的錢補齊,他們就可以操作了。值得一提的是,記者詢問後發現,如果合同不滿意,這500元對方也不會退。

  宣稱可以停息挂賬,並不一定能夠做到

  這些債務諮詢類機構是否真有那麼神奇?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有些債務人交了錢後對方便杳無音信,或者根本達不到承諾的效果,但這種合同往往不受法律保護,投訴無門,還花了不少錢,讓債務人雪上加霜。

  長期從事金融業務的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律師張珊向記者介紹,他們團隊也注意到,現在網路上有一些反催收的黑灰産業包裝成所謂的“法務公司”“法律諮詢公司”等,對外宣稱可以停息挂賬,暫時停止對未付本金收取利息並延長還款期限,提供“債務協商”和債務優化等服務,吸引了不少金融借貸逾期負債者。

  “一些所謂的法務公司承諾可以停息挂賬,能夠延期到三年還款,只還本不還息等,實際上並不一定可以做到。”張珊説,所謂的停息挂賬並非法律上的概念,專業上應該叫做“個性化分期還款”,法律依據是《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第七十條的規定。

  張珊説,這需要滿足三個條件:有特殊情況,導致欠款金額超出持卡人的還款能力;持卡人有強烈的還款意願,在逾期後,能積極地與銀行處理協商還款事宜;銀行與持卡人能達成切實可行的還款方案。在滿足這三個條件的前提下,銀行可以與持卡人達成分期還款協議。

  常年在深圳從事金融信貸業務的易先生向記者透露,這類債務諮詢類機構的所謂法務人員,之前的身份其實就是幹催收的,這些人離職後在網上花幾百塊錢就註冊一個諮詢公司,號稱專業律師團隊,可以解決一切債務問題,有些還要求3萬元或者5萬元以下的欠款不要找他們談(因為掙不到什麼錢)。

  “大部分所謂的法務進行債務協商,就是冒充你個人去找銀行和網貸平臺協商。”易先生説,這些債務諮詢類機構的做法,無非是讓你把在銀行預留的手機電話卡寄給他們,還有個人資料,然後冒充你本人去跟銀行、貸款機構協商,如果有必要的話還會以你個人的名義提供虛假證明,比如疾病證明、失業證明等,證明你實在沒能力還款,不是故意不去還,其中的個人資訊洩露風險不用説,嚴重點還可能涉嫌詐騙。

  “很多債務諮詢類機構的延期方式就是不停地惡意投訴,以達成個性化分期,這容易導致一些當事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信譽受損,從而被銀行納入黑名單。”易先生説。

  張珊説,個人提供給這些機構的隱私資訊,很大可能會被這些機構進行倒賣再次獲利。在資訊被倒賣之後,債務人面臨的風險將更加嚴峻。個人隱私洩露之後,將面對無休止的高頻行銷短信騷擾。若資訊被違法分子獲取,可能會成為犯罪分子“狩獵”的對象,伺機對其進行詐騙或資金竊取,債務人將極有可能被拖入更深的泥潭。

  反催收已成産業鏈,加強監管精準懲處

  有銀行客服和貸款平臺工作人員透露,他們從來沒有委託過任何一家公司協商債務,逾期的債務人要想協商,也是由他們直接對接債務人,不存在什麼第三方代理協商的行為。

  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有人冒用律師身份進行宣傳,還有人收了諮詢費後就消失了蹤跡,有些協商明明自己可以免費辦理卻花了諮詢費找所謂專員辦理,債務逾期協商市場存在著各種亂象。

  張珊説,實際上,據他們團隊了解,“反催收”已經發展成一條完整的黑灰産業鏈。這些諮詢公司打著法務的幌子,通過發佈虛假廣告,誘導客戶支付服務費用,教唆客戶使用偽造虛假材料、惡意投訴等非法伎倆以達到逃債的目的。

  “更有甚者,在無事實依據支撐的情況下,對金融機構和借貸平臺無端發難,故意激怒客服、催收人員,試圖虛構暴力催收的既成事實,進而投訴、要挾金融機構和借貸平臺;或教唆客戶或直接代替客戶通過信函、熱線電話向監管機構投訴,謊稱收到銀行或催收機構暴力催收、威脅恐嚇,通過網點鬧訪、向媒體散播不實資訊等施壓,以導致其失業、抑鬱、名譽損失等不實情況進行敲詐勒索,這已涉嫌犯罪。”張珊説。

  今年1月,湖北省雲夢縣公安局在武漢、雲夢兩地對反催收的黑灰産業同步開展打擊行動。同時,越來越多的金融公司也利用網路數據監測識別反催收廣告,並及時向相關平臺舉報下架相關廣告連結。

  如何才能解決債務逾期協商市場的亂象?對此,張珊建議,制度上應進一步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出臺針對性的司法解釋,明確“代理投訴”“反催收”等惡意逃廢債行為的法律責任和處罰標準,提高違法成本;金融監管部門提高工作的精準度和有效性,對於不合理的投訴仔細甄別,不給“代理投訴”“反催收”“徵信修復”等機構及行為以任何可乘之機。

  張珊提醒,金融機構和借貸平臺應強化合規經營意識,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進一步暢通消費者投訴、徵信異議等渠道;各類媒體和網路平臺加大對反催收危害的相關普法宣傳。

  “最重要的是,消費者要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念,養成量入為出,避免過度消費的生活習慣。同時,還應主動識別並拒絕反催收、代理投訴等非法組織和行為,妥善保護個人資訊和隱私,避免被黑灰産組織非法利用、洩露或買賣,遭受更大的經濟損失。”張珊説。

  如果個人債務已經逾期或即將逾期,正確的處理方式應當是什麼?

  張珊認為,一旦個人貸款、信用卡出現逾期,建議與金融機構直接取得聯繫,通過正規渠道依法表達訴求、理性維權,自己去和債權方溝通,永遠比第三方來得更直接有效,如果過程中實在遇到問題,也應當到正規機構尋求法律幫助。

  “債務逾期諮詢就是打電話跟對方協商,諮詢類機構能打你也能打,沒必要冒著個人資訊洩露的風險花錢找不靠譜的服務。”易先生説。 

來源:法治日報    | 撰稿:張守坤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