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從傳統文化到流行趣味 杭城夜校一課難求
發佈時間 | 2024-03-19 08:57:11    

   當前,夜校火熱“出圈”。

  155:1,這是不久前浙江省文化館“全民藝術學堂”春季班結束報名搖號後,人氣最高的短視頻剪輯課的錄取比例。開設的75門公益課程中,在每人限報兩門的情況下,吸引了超過6萬人次報名。

  73萬人,這是近日上海市民藝術夜校春季班開啟報名後,同時線上的最高報名人數。僅僅10秒,112門課就全部報滿。

  不少網友感嘆:“搶課比搶演唱會門票還難!”

  “在上班和上進之間,我選擇上夜校。”“白天上班,晚上上課。”……當這些流行語風靡網路,我們不禁思考,頗具年代感的“夜校”,如何以新姿態走入當代年輕人的夜生活?夜校的藝術課堂為什麼會成為年輕人的“詩與遠方”?記者近日走入多家夜校機構實地探訪。

  課程緊跟潮流

  藝術和情趣兼顧

  3月11日晚上7時,初春的杭州,傍晚空氣裏帶著些許冷意,而省文化館多功能廳裏卻熱火朝天。

  這裡,文化館春季班第一節嗩吶課開課,授課老師是浙江民族樂團嗩吶演奏家、國潮音樂製作人薛天龍。“聽説有近500人報名,讓我大為震撼。”薛天龍説。

  這是薛天龍第一次給夜校上課。他計劃用8個課時教會搶到課的16名學員,用嗩吶吹出《菊次郎的夏天》《男兒當自強》等曲目。

  上課前,他了解了一下學員們的職業,有做室內裝修的、公務員、會計、從事物流的,各行各業都有。共性是每個人的工作都跟嗩吶“八竿子打不著”。薛天龍對此的解讀是:“説明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受歡迎了。”

  嗩吶班是省文化館今年新增的夜校課程。據省文化館藝術培訓部教務懷老師介紹,從去年秋季班到今年春季班,省文化館根據時下潮流趨勢,不斷豐富夜校課程類型。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今年增設了越劇、古琴、嗩吶、冷瓷花藝、絨花製作等傳統文化培訓課,新開了短視頻剪輯、咖啡、手語、無人機航拍攝影等流行門類。

  “我們根據群眾需求,供需精準對接。”懷老師説,一年前,省文化館在小紅書上開設“文化館小前臺”賬號,建立微信和小紅書粉絲群,為的就是及時聽到大家的最新訴求。如今,已建有10個微信粉絲群和8個小紅書粉絲群,每個群都有四五百名粉絲。

  “比如,今年新開的越劇課,就是在青年戲曲演員陳麗君火了後,很多人在群裏留言説想學才開設的。”懷老師説。

  夜校之火,不止在文化館。在杭州市婦女活動中心,工作人員張韻韻説:“2023年秋季夜校開了34個班,今年春季學期增加到52個。課程覆蓋面隨之拓展,新增的古琴、琵琶、傳統養生功、太極拳、旅遊英語、手機視頻剪輯,以及漢唐舞、爵士舞、模特造型與拍照技巧等,都是大家現在最感興趣的。”

  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開的夜校都是公益的,免費。那麼,收費的夜校情況如何?

  中國美術學院社會美育學院院長竺照軒告訴記者,學院的夜校課堂從2023年10月開始,第一期16門課,今年增加到20多門,收費1500元至1800元不等,目前幾乎都已滿員。

  課程設置上,主打的就是“聽勸”。他們會根據學員反饋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竺照軒舉例:“比如去年開設的皮革課,有學員建議壓縮理論、增加實踐,今年老師就修改了教學方案;又比如,有人想學玻璃製作,我們就會根據需要去找授課老師。”

  更貼心的是,為了方便更多人上課,地點除了在校園內,他們還把課堂拓展到了天目裏等商業中心。

  3月12日晚,國美夜校《輕雕塑·綜合材料創作》開課。由國美繼續教育學院教師閆睿和國美視覺傳達碩士畢業生李珊珊一同授課,“這是今年新增的課程,開始擔心雕塑對普通人來説有難度,沒想到也滿員了,還有專門從上海趕來的學員!”

  夜校的商機,讓部分教培機構開始尋求轉型,中公教育旗下品牌近期推出夜校課堂;而在北京、廣州等城市,“夜校主理人”開始冒頭,他們在社媒上發帖建群,對接機構和老師,集齊三五個學員一週內即可開課。

  讓生活有不一樣的盼頭,年輕人比例走高

  如今的“夜校熱”,追溯起來大約是從2018年左右的上海開始。當時,上海市民藝術夜校把課程分成了兩個板塊——生活時尚和傳統文化,開了橋牌、花藝、紅酒品鑒等課,逐漸受到年輕人關注。有網友分享:“工作日晚上看到端著紅酒杯趕地鐵的人不用奇怪,這只是我們下課了沒用完自己的教材而已。”

  在浙江,隨手在網上搜索,分散在各地的夜校課幾乎涉及到了你能想到的跟興趣有關各種內容,包括烘焙、芭蕾、聲樂、演講、木工、書法、服裝、陶藝、攝影、繪畫等。其中,手作課、烘焙課、樂器演奏課等生活藝術類課程最受歡迎。隨之帶來的一個明顯現象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熱衷於上夜校。

  據省文化館春季班的報名情況,18歲到38歲的青年人佔到報名人數的六七成;杭州市婦女活動中心的夜校課中,年輕人報名的比例也在逐年走高,35歲以下學員馬上就要佔到半數以上;今年國美開設的各個夜校班中,大部分都是90後、95後。

  以前上夜校為識字、為學歷,當下的夜校課更鬆弛,更注重與生活、藝術的結合。

  “這裡的一個半小時,是完全屬於我的。即使身體疲憊,但精神上緊繃的弦卻完全放鬆了下來。”多次報名夜校課的27歲林女士曾上過製作咖啡的課程。對她來説,在此之前,咖啡只是一種提神的手段,但在了解了咖啡的歷史、不同烘焙度的咖啡口感,再親手製作一杯咖啡後,這個曾經僅是功能性的飲品仿佛和她有了一種新的連接,也拓寬了她生活的寬度。

  國美輕雕塑課的授課老師閆睿和李珊珊也定下了一個小目標:希望學員們能通過這門課,給生活帶來一些“小確幸”,提升對生活中事物的感受力、對美的感知力。

  對年輕人來説,每週一節的夜校課仿佛成為生活中的一個錨點,讓每個禮拜都有了些不一樣的盼頭。

  在中國人民大學從事社會學研究的博士潘桐看來,從掃盲班到學歷教育再到現在追求興趣愛好等,每個年代的夜校流行都恰逢其時。“比如當前的‘夜校熱’,一方面,網際網路等新媒體傳播手段和硬體設施的提升,為夜校課程引來了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另一方面,年輕人普遍接受過良好教育,對夜校藝術課程的接受程度也更高。”

  不同於當年涌動著啟蒙精神的夜校,現在的夜校氛圍更輕鬆,講授更多的也是休閒技能。比如,既有為興趣買單的書法、油畫,也有為生活添色的咖啡拉花、刺繡簪花、vlog製作,還有釋放壓力的散打等,這些都是對生活的拓寬、對美好的追求。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高校擴招後,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60%左右,更多人進入高校完成學業。所以,夜校的課距離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理念更近一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夜校的興起體現了時代發展與個人發展的重合,當下夜校承載的是人們對生活新的希望和態度。

  不僅是興趣,更是“換一種活法”

  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説,現在的夜校已逐漸成為大家獲取新知識、放鬆身心、結交朋友的“精神港灣”。

  “上夜校,可以理解為一種高品質的業餘生活。”潘桐直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生活水準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更有底氣去提升自己。“用當下流行的話説,就是‘換一種活法’。”

  記者隨機詢問的幾十名夜校學員,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普惠”,是這些年輕人口中的高頻詞,也被認為是夜校最大的吸引力所在。在他們看來,用“白菜價”就能上到“大師課”,非常具有性價比。還有人戲稱,夜校就是“興趣班界的蜜雪冰城”。

  “對於大部分人來説,夜校課就是入門課,花較少的錢,甚至是免費,就能夠尋找、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門檻低,而且品質有保障,很划算。”竺照軒説。

  事實上,大多數由政府或者高校等組織的課程,授課老師都專業水準線上,且上課水準不差。課後,老師還會在課堂群裏積極答疑解惑。

  年輕人上夜校的另一個理由,是充電。

  如今,短視頻市場火爆,26歲的小陳這次特地報名了省文化館的短視頻剪輯與運營培訓班,並幸運中簽。“緊跟趨勢,就要不斷學習。雖然夜校的課只是入門,但可以讓我找準方向,有助於下一步的進階提高。”對小陳來説,夜校為她提供了自我充電的機會。

  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當下,年輕人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對他們來説,如果每一分對知識和興趣的渴望都能得到照拂,將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現在的夜校就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讓大家能線上下接觸到藝術、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的知識,並去提高自我、展現自我,獲得成就感。從另一個層面來説,夜校課的火爆也折射出了當代年輕人對精神生活品質的追求。

  當然,也有人來夜校是為了放鬆。上班很忙、單位太卷,到一個輕鬆的環境裏與一群陌生人一起,學習一點“無用”的才藝,是很多人緩解焦慮的一種方式,能讓他們更從容去應對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壓力。

  “我們之所以覺得這種現象特別,是因為很多人把工作以外的生活淡忘了。”潘桐説,當前的“夜校熱”本質上就是一種社交方式。它讓年輕人重返線下,或再次拾起曾經的愛好,或在培育新興趣點中結識志同道合的夥伴,從而能從中汲取到更多的動力、活力和確定性。

  對他們來説,夜校提供的是一個能滿足精神寄託的港灣。

  34歲的楊龍龍是一名保安。去年,他報名參加了公益書法夜校課,“跟著老師學習書法歷史,臨摹跟帖,才發現身邊有那麼多熱愛書法的人。雖然現在課已經結束了,我每天還會拿出字帖練一練,跟一些學員保持著交流。”

  竺照軒説,中國美院還計劃推出夜校線下社群活動,組織有意願的學員週末跟著老師一起去爬山、寫生、看展覽,這樣既能讓學員關係更親密,也希望大家從人與人的交互中,獲取更多熱愛生活的情感增量。

  “現在的人,需要在生活中尋求一份確定感,以及一條通往更廣闊世界的路,這或許就是夜校在當下的意義。”竺照軒告訴記者。

  把生活的窗口開得大一些,更多的陽光就照進來了。

  滿足個體全面發展需求

  高校可以有更大作為

  程振偉

  近日,浙江省文化館“全民藝術學堂”春季班開設的75門公益課程,在每人限報兩門的情況下,吸引了超過6萬人次報名。中國美院夜校也是一座難求。再之前,蘇州大學的夜校,同樣在上線12小時內吸引了千余人報名。火熱的夜校課程,成為觀察這個知識能力更新迭代加速的時代裏新學習樣態的一個窗口。

  近兩年,夜校火熱起來,背後主要是大家對個體全面發展的思考,讓終身學習變得更加剛需。工作之餘,利用下班時間上夜校,可以緩解工作壓力,拓寬自身興趣,也可以豐富自己的交際圈。還有一部分人為職業轉型、規劃未來等原因,通過上夜校“探路”。學習是人類由其社會屬性賦予的本能。由於社會文明越來越發達細分,古代的生存技能和現在的生存技能不可同日而語。更高層次上,隨著技術革新改變人類生活的加速,通過持續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獲得成長樂趣,也是人的重要社會屬性。

  百姓有所需,社會有所應。我們呼籲更多大學辦夜校,一方面是適應城市側對夜校教育資源的急需,高校辦夜校,可以辦出“大學味”的終身教育新模式。

  就拿大多夜校熱門的舞蹈、聲樂、書法等課程來説,大學老師講出來自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有人聽的是興趣,有人聽的是事業,一旦這些興趣和新媒體結合,很可能就是“創業新方向”。

  另一方面,這也是大學開放辦學、加強與地方聯動、倒逼自身課程改革的積極務實之舉。

  大學辦夜校,既盤活了教學資源,又讓一些專業課程有了煙火味,還為大學開放辦學注入新活力。大學裏有一些選修課,學生聽多了未必喜歡,但如果以夜校形式向更多人開放,倒可能成為爆款。近年來,一些偏文科專業因為自身培養中的“實踐偏少,離實際較遠”被社會詬病,如果這些文科老師以夜校授課為契機,與一線需求更多對接、與從業人員互相借鑒,讓這些專業課程粘上“泥土味”,也許可以走出另外一條路。

  此外,大學對屬地本身就有文化輻射之責。像蘇州大學夜校中開設的機器視覺等課程,對當地有科普之實,“非遺烙畫”“吳文化與蘇州話”等課程則是為弘揚地域文化拿出了“大學之擔當”。

  如今社會、産業、行業知識和能力迭代加速,大學作為學術、研究和文化重鎮,也需要更多面向社會、産業、未來。之前社會上熱議“疫情後大學校門要向社會打開”,其實反映的正是對大學開放辦學的新期待。

  願主動辦夜校的開放理念之風,能吹進更多高校。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執筆 沈聽雨 紀馭亞 張夢月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