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博物館和年輕人雙向奔赴!殷墟如何做到圈粉無數
發佈時間 | 2024-03-09 10:13:22    

   殷墟,被譽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搖籃。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和甲骨文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殷墟及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

  2月26日剛剛開館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更是讓這裡備受矚目。

  兩會期間,總臺記者對話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安陽站副站長何毓靈,聽他為大家“解密”殷墟。

7.jpg

  百年才挖5%

  這個進度是快還是慢?

  殷墟博物館新館,作為我國首個全景式展現商文明的專題博物館,展出了青銅器、玉器、甲骨等近4000件套文物,其中四分之三以上文物屬於首次亮相。儘管展出的文物如此“豪橫”,但殷墟的發掘其實只進行了5%。

  “5%”這個進度是快還是慢?殷墟還會挖多久?針對這些疑問,何毓靈表示,考古學追求的最理想的發掘狀態應是用最小的面積解決最大的問題,而非“只挖了5%”的挖寶思想。

8.jpg

  他們是“破解”甲骨文中

  不可替代的力量

  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繫。截至目前,殷墟出土的刻辭甲骨已超過16萬片,發現單字約4500個,已釋讀的大概有三分之一。這些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

  進入數字時代,科技手段是否可以替代人工去完成甲骨文的釋讀工作?何毓靈介紹,整體上看,數字時代仍然無法取代古文字學家傳統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但科技手段是一種很好的輔助力量。比如:刻在龜甲和獸骨之上的甲骨文,無論任何的保存條件,最終一定會出現老化。在這種情況下,數字技術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完整地保留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以及當時古人是如何使用的相關資訊。

  雙向奔赴!

  年輕人為何越來越愛去博物館

  殷墟博物館新館自開館以來,熱度居高不下。談及“年輕人愛殷墟”“喜歡去博物館”,何毓靈認為,這是一場博物館和當代年輕人的雙向奔赴。一方面,近年來,博物館事業高速發展飛速發展,在展陳的理念和方法上充分考慮到了年輕人的需求,打造出了年輕人喜歡的氛圍和環境。另一方面,是當下年輕一代不是簡單地去滿足物質生活,在精神追求上有了更多的要求。他們願意主動走入博物館,去看、去了解歷史文化。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 撰稿:總臺記者 楊瑾 程程 陳毅 金天龍 田萌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