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頭部城市開春“搶人”誰贏了?杭州史上最大招聘會透出了信號
發佈時間 | 2024-02-29 09:15:37    

   元宵剛過,一件大事把杭州送上了“熱搜”——杭州舉行了近年來最大規模的線下人才交流大會,包括眾多頭部在內的886家企業帶來優質崗位2萬餘個。短短6小時,1.6萬餘名求職者投出了2.7萬份簡歷。

  “規模最大,時間最早,層次最高。”杭州市委人才辦的相關負責人用三個“最”,點出了這場“萬人大會”的不同尋常,“元宵剛過就辦這麼大規模的線下招聘會,對於杭州還是第一次。”

  眾所週知,春招被視為招聘“黃金檔”,無論是企業還是求職者,都不想錯過“雙向奔赴”,全國視野中動起來的也不止是杭州這一座城市。而杭州政府開春上來的第一件事,先忙“人才”,不僅只是“人勤春來早”,更流露出這座城市對人才的焦慮感。

  剛剛躋身全國第10座超大城市、且新晉“兩萬億俱樂部”成員的杭州,還缺人嗎?

  (一)

  頭部城市們為什麼都在“搶人”?

  從絕對數量來説,杭州不缺人。

  自2015年杭州成為特大城市以來,對人口的吸引力逐年顯現。最新發佈的2023年浙江省人口主要數據公報顯示,截至2023年底,杭州市共有常住人口1252.15萬人。這是杭州連續9年實現常住人口的兩位數增長。

  但如果把“人從眾”剖開來看,又是另一番光景。

  首先從杭州常住人口的每年增量來看,在2020年到達57.6萬人“頂峰”後,近三年來呈現逐年回落態勢,2023年僅增長14.6萬人。

  人才是城市發展的核心要素。當常住人口數量進入“平臺期”。人口中的“含才量”有沒有發生變化?

  同樣不甚樂觀。

  此前,杭州披露過“2016年至2021年,杭州人才凈流入率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的數據。但從2021年開始,受疫情等外部因素影響,杭州引進35歲以下大學生數量從43.6萬人一度跌至36.4萬人。

  記者注意到,獵聘出具的《2024年Q1招聘調研報告》顯示,從人才流動的城市分佈看,杭州引領新一線城市,領跑于蘇州、成都、重慶、武漢等城市。但從全國來看,“北上廣深”依然“強勢碾壓”。獵聘大數據分析,今年一季度僅有4.66%人才流向杭州,而佔據榜首的上海是這一數字的4倍。

  一個更緊迫的信號是:不僅標兵在前,追兵的腳步也已清晰可聞。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明文彪提到,最近幾年全國各省份“搶人”大戰日趨白熱化,人才從東南沿海向中西部回流跡象較為明顯。“像西安、鄭州、武漢等新一線城市,對人才爭奪都很激烈,這給杭州帶來了追趕壓力。”

  事實上,想抓住春招“黃金檔”的不只有杭州,將目光拉遠:

  春節後,深圳、河北、山西、甘肅等省市相繼啟動新春招聘會,最早的河北,甚至在2月19日就舉辦了春季大型招聘會。可以看出,國內諸多城市都想在開年的高品質發展中佔一個先手。

  招引人才,除了城市環境,到最後比拼的都是“對未來的期待值”。這次的招聘會,杭州拿出了“拳頭産品”。

  “往年人才交流大會,來的更多的是‘腰部企業’,今年我們發動了‘全明星陣容’。”杭州拿出的招聘陣容,包括了70多家上市公司,110余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及100余家博士後工作站。原先“單打獨鬥”的頭部企業,不少是第一次參與到政府組織的大型公益性綜合性招聘會。

  不僅企業和崗位拿得出手,杭州更要讓人才看到一座城市的“誠意”所在。

  13個區、縣(市)在招聘會現場擺出了展位,推介各自的人才政策和福利。比如,建德大學生引進政策中,從專科到博士都能覆蓋,最高補貼可達70余萬元。

  “城以才興,這場最大規模的招聘會背後,是杭州宣告人才工作是第一要務的核心思想。”明文彪説。在城市凈流入人口速度放緩的背景下,對人才的“焦慮”與渴求,已經成為新一線城市的“共性煩惱”,人才需求同質化等背景下,想要突破區域發展“天花板”,只有儘早尋找到適配産業特點的人才核心要素。

  (二)

  從“新智造”到“六邊形”,市場最缺什麼樣的人才?

  大型招聘會的崗位需求,就是一座城市産業發展的“風向標”。

  從這場人才交流大會,我們捕捉到兩個最明顯的信號——

  首先,“新智造”需求大增。

  從需求上看,本次招聘會中,製造業相關單位佔比35.63%,提供了8552個崗位;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緊隨其後,139家單位,拿出了2239個崗位,這與杭州堅持數字經濟與新製造業“雙輪驅動”的産業特色相吻合。

  獵聘出具的《2022年長三角人才發展報告》顯示,近年來,長三角地區人才需求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過去網際網路行業一馬當先的格局正在鬆動——新興製造業提供的市場崗位比例有明顯增加,硬科技、大健康、新能源等科技含量高、低碳環保行業快速發展,也改變著中小企業的人才崗位需求。

  這一觀點,在招聘會現場得到了印證。

  全場熱度最高區域,集中在鯤鵬企業、上市公司展區,這些企業幾乎每個展位前都排起了“長龍”,招聘人員面前的簡歷迅速“摞”起了半米高。仔細觀察發現,這些企業幾乎大多來自杭州五大産業生態圈。

  致力於新能源汽車産業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帶來了500多個校招崗位,汽車研發技術、新能源三電方向崗位佔一半。“我們急需智慧製造、技術類人才。”吉利控股招聘經理江元祺補充説。

  智聯招聘《2024年春招市場行情週報》顯示,春節後首周的春招市場,工業自動化崗位投遞量同比增長72.8%,排名行業第一;其次是航空、航太研究與製造、新能源及電氣電力、大型設備及機電設備,投遞量同比增幅分別為65.4%、55.9%、52.6%。

  智聯招聘杭州分公司總經理韓慶解釋,上述所説的數據是基於C端(個人用戶端)投遞簡歷量呈現出的情況,能説明高端製造業被C端看好,人才對這些産業的信心也在上漲,有積極投身工業自動化相關産業發展的趨勢。“能從側面體現出,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型中釋放出的行業發展潛力與人才需求力。”

  第二個信號,來自行業細分的縱深推進,一專多能、交叉融合類的“π型人才”成了最受歡迎的人才類型。

  海康威視人力資源部相關負責人很明確,他們更青睞招聘懂技術、懂行銷、懂外語的複合型人才,“海康的産品科技屬性強,理工科出身,同時具備商科思維的求職者能深入理解産品本身的邏輯,在向客戶行銷時展現出優勢,另外若能再具備流利的口語表達,將在公司這兩年海外佈局的戰略中更有舞臺。”

  企業青睞“六邊形戰士”,是突飛猛進的新技術革命倒逼要求。明文彪認為,新質生産力,代表著技術爆發、多跨聯合、人機融合的産業特色,必然對從事相關行業的人才提出了更高標準。“具備工科思維,技術本領,本土經營理念的人才,往往是企業亟需的複合型人才。”

  緊缺人才結構的變化人才缺口的演變,同樣暗和著與地方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相契合。

  “杭州正全力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數字化、智慧化的場景加速演變,新興製造業等多領域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在某個行業有專業深度,又橫向發展出管理類、語言才能的人才,意味著應對處理更複雜局面的能力。”浙江大學共用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郭繼強教授分析説,杭州高新企業的集聚效應,帶動人才的自然集聚。但隨著更多後發城市産業轉型的推進和細分領域的催生,杭州吸引的人才也面臨轉型升級的需求。

  (三)

  高層次人才的錯位和缺口,填得上嗎?

  浙江省的“新春第一會”提出,要努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這場早春的“雙向奔赴”,響應度極高——

  6小時的招聘會中,涌入了3200余名碩博人才,佔比高達20.35%。與之匹配的是,現場約有110余家企業提出學歷要求在碩士及以上,其中博士(博士後)崗位佔5.3%,並給出了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薪資待遇。

  招聘230名博士的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為教學科研崗頂尖人才開出最高150萬元年薪,堪稱現場“薪資天花板”。在場招聘的丁松園教授解釋:“這次大規模招引創新型人才,正是為了未來校區及重點實驗室建設做人才儲備。”

  除了高校和科研院所,一些傳統産業也在加大自身的“含博量”。杭州萬事利絲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就挂出了紡織工程博士的招聘崗位;宏勝飲料集團有限公司則拿出了最低2萬元月薪、優秀者“一事一議”不設限的誠意,希望能尋找到從事茶葉深加工及相關研發方向的博士。“

  但記者發現,儘管碩博人才來了不少,但企業高漲的高層次人才崗位需求,和所設想的市場反饋有所錯位。尤其是晶片、雲計算、人工智慧、生物技術等一些與杭州科技創新産業方向相匹配的新興崗位,即使月薪超過五位數,依然頻頻遇冷。

  杭州一知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今年深度佈局數字人業務,迭代語言、視覺檢測大模型,特意開出50-70萬元的年薪招聘博士和博士後,尤其需要懂視覺開發演算法,以及預訓練基本能力優化的高端人才。但一場招聘會下來,僅收到3份簡歷。同樣,余杭一家公司開出的模擬晶片工程師崗位,也是看的人多、投的人少。

  人才跟著産業走。浙江大學微納整合研究所所長董樹榮教授認為,部分崗位和人才匹配“錯位”,反映出産業鏈佈局的短板。

  “人工智慧、視覺開發等杭州的新興産業鏈正處在轉型初期,對尖端人才就會缺乏吸引力,此時企業更要走出杭州,特別是去西安、成都這些高校多的西部城市到府招人,而不是在本地坐等。”董樹榮認為,從另一個方面來講,這也是杭州再造城市優勢、重塑産業增長動能的機會,“創造力與人口數量相關,這是剛剛邁過超大城市門檻的杭州的優勢所在。”

  與此同時,滿足新型科技前沿需求的碩博人才也還在培養階段。

  比如,中國首個AI本科專業的學生於2022年畢業。2018-2020年,全國培養的AI專業博士研究生僅2300余名,這折射了人才結構矛盾的突出。

  人才之爭是産業、製造業之爭,歸根結底是科技創新之爭。杭州無疑希望科創人才成為其“攀峰過坎”的王牌——2024年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將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作為創新深化的發力重點。其中,教育科技人才貫通、産學研融合將作為著眼未來的長期戰略支點。

  “要做大做強人才創新發展平臺,全力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推進高能級科創平臺建設,為人才發揮作用提供更多支援。”在去年召開的杭州市委人才工作座談會上,省委副書記、杭州市委書記劉捷曾有明確要求。

  在今年杭州公佈的各項舉措中,我們都能咂摸出這一思路的“延長線”——

  “名校名院名所”工程,高水準推進與浙江大學、中國美院等省部屬高校戰略合作,全面建成西湖大學並支援其打造世界一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等;同時,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構建創新聯合體,加強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充分發揮企業引才用才主體作用。

  一系列動作,正是為了讓高層次人才“有來路,有去處”。

  信心比黃金珍貴。這場于“大蓮花”起跑的人才盛會,將為邁入“大國大城”行列的杭州注入發展源動力。

  “兩萬億”之後的杭州,目光並不僅僅停留在這個春天。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張夢月 丁珊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