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電影大熱的背面,春節檔電視劇為何集體“啞火”?
發佈時間 | 2024-02-27 09:56:18    

   這個春節,你“熱辣滾燙”了嗎?

  無論是否有身材焦慮,近日,無數網友都陷入了一場關於減肥的持久討論。毫無疑問的是,電影《熱辣滾燙》從熒幕裏“熱”到了生活中,連老歌《套馬桿》都憑藉一句歌詞,借機翻紅了一把。

  2024年春節檔,電影票房收官80.16億元,刷新了該檔期的票房紀錄。《熱辣滾燙》《飛馳人生2》《第二十條》更是頻頻衝上微網志熱搜,引發全民熱議。

  而相較于春節檔電影的大聲量,今年春節檔電視劇卻顯得異常安靜。《南來北往》《煙火人家》《大唐狄公案》等被寄予厚望的劇集,截至目前並未産生社會性熱點和全民話題。

  2024開年大劇《繁花》帶來的“潑天流量”,似乎沒有被今年春節檔電視劇接住。

  春節檔何以“兵家必爭”

  過年刷劇怎樣成為“新年俗”?

  2021年春節檔的《贅婿》《覺醒年代》、2022年春節檔的《人世間》、2023年春節檔的《狂飆》《三體》……近年來,春節檔電視劇屢屢出圈,掀起陣陣全民刷劇的熱潮。

  “除了春節,你很難找到一個全年齡段、全社會階層觀眾都在休閒的檔期。對一部劇來説,在春節期間,不僅觀眾基礎最大化,加上走親訪友的習俗,哪怕口耳相傳的傳播概率都會比平時大很多。一旦在這個檔期抓住部分觀眾,傳播效果往往是最佳的。”

  在影視行業摸爬滾打十餘年的陳新,最近四年成了一名職業電視劇編劇,她告訴記者,正因春節對中國人無可比擬的家庭凝聚力,天然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居家看劇市場。

  一部爆款好劇,不僅能帶來廣告收益,更能撬動用戶付費意願。從中國影視作品商業化之初,春節檔就可謂“兵家必爭之地”。

  1998年,由張惠中執導的賀歲情景喜劇《家和萬事興》在大年初一上映,儘管只有短短三集,但濃濃的“闔家歡”氛圍卻給許多觀眾帶去歡聲笑語。全家守在電視機前等待劇集,逐漸成為不少家庭的“新年俗”。

  可以説,春節檔電視劇最初的傳播目的就是“陪觀眾過大年”。此後數年,越來越多同類型電視劇登上了春節檔的舞臺:

  2002年春節檔,由英達執導、英氏影視公司出品的家庭情景喜劇《東北一家人》一經播出就火遍了大江南北。同年,趙本山導演並擔任主演的現代鄉村喜劇《劉老根》系列,也連續兩年登陸央視一套春節檔。

  “英達喜劇宇宙”與“本山喜劇宇宙”構成了無數觀眾的春節記憶。而2006年,由本山傳媒打造《鄉村愛情》系列,在18年內間更新了16部,成為國産劇中最長壽系列劇集,被網友戲稱為“春節檔釘子戶”。今年2月2日,《鄉村愛情16》在優酷平臺如約而至,依舊延續著象牙山的故事……

  “這類展現一個或多個家庭群像,帶點輕喜元素,熱熱鬧鬧,以‘闔家歡’收尾的劇集,確實曾在很長一段時間是春節檔電視劇的主流。”不過,據陳新觀察,近年來,這類劇集在各個檔期的市場反饋,早已漸漸不盡如人意。

  陳新向記者表示,2023年的春節檔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掃黑刑偵劇《狂飆》與科幻大劇《三體》都與傳統的“闔家歡”並不沾邊,卻相繼異軍突起,成為現象級作品,足以説明春節檔電視劇需要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不止于“陪觀眾過年”

  越來越多的劇集,為何難做好“春節大餐”?

  “今年春節檔,很明顯的一個感受是電影的聲量遠遠蓋過了電視劇。往年,春節親友聚會,大家很自然地會討論春節熱播電視劇的劇情走向。但今年無論是微網志熱搜,還是線下交流,電視劇的討論度都是相對不足的。”

  浙江傳媒學院華策電影學院講師余思,曾獲北京師範大學當代文學(當代文化和大眾影視方向)博士學位。近年來,她一直身處電視劇、電影劇本創作一線,對影視作品傳播有著獨到的觀察。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春節前後,共有超過10部劇集在各大平臺播出:書寫時代列車的《南來北往》與古裝推理大劇《大唐狄公案》先後在央視八套首播,央視一套推出女性題材力作《煙火人家》,青春偶像劇《在暴雪時分》則登陸騰訊視頻……此外,《狗剩快跑》《大理寺少卿遊》《喜卷常樂城》《歡樂家長群》《鄉村愛情16》等涵蓋抗戰、古裝、喜劇、懸疑、偶像、鄉村多題材的劇集也紛紛登場。

  可以説,2024春節檔電視劇“年味大餐”其實並不缺“菜”,但卻似乎鮮有出圈話題,集體“啞火”了。

  余思表示,隨著網劇的興起,電視劇的用戶分層已日趨成熟,追求“萬家年味”的春節電視劇,確實越來越難做了。整體而言,今年春節檔電視劇中不乏製作水準不錯的作品,但仍有不少原因,導致了春節檔的“失守”。

  首先,視頻平臺的排片佈局上,《繁花》避開了春節檔,明顯拉高了觀眾的期待值,“追了一個多月《繁花》,如果接力劇集沒有亮眼表現,大家很容易棄劇。”

  而在電視劇本身內容題材上,今年春節檔也沒有精準找到爆點。余思對記者説,從古裝仙俠,到都市甜寵,到大IP系列,再到新現實主義題材的回歸,電視劇潮流往往數年一變。

  近年來,文學作品反哺影視作品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現象。《人世間》《繁花》兩部大火的劇集,以及2023年熱播的《迴響》都改編自茅盾文學獎作品,《三體》原著小説則獲過科幻小説最高榮譽——雨果獎。

  “從某種意義上,經典文學作品經受了時間和讀者的考驗,改編成電視劇往往更容易獲得成功。但現實主義題材通常反映社會生活與人性的複雜面,並不一定適合春節喜樂輕鬆的氛圍,這對導演對內容題材的把控是個不小考驗。”

  《人世間》自帶大家庭和年代劇的氛圍,加之高品質的劇本和演員演繹,在春節檔一炮而紅。而荷蘭作家高羅佩同名小説改編的《大唐狄公案》,其燒腦、懸疑劇情顯然還是不符合春節休閒娛樂的大氛圍。

  而在行銷和宣傳上,今年春節檔電視劇也沒有打好“差異化競爭”的牌。

  同樣作為春節檔年代大戲,又均由老戲骨丁勇岱坐鎮,《南來北往》在宣傳之初就對標《人世間》;而都以唐代為歷史背景,主打懸疑探案的《大唐狄公案》則在宣傳中希望“接棒”《長安十二時辰》。

  “在宣傳上對標經典劇集的方式有利有弊,一方面會讓觀眾預期很高,另一方面也會讓創新性和新鮮感有所欠缺。比如《人世間》我認為,是近十年最好的劇集之一。狄仁傑這個IP在電影上已經有成功的案例,梁冠華版、劉德華版狄仁傑都有不少粉絲,電視劇版想要超越經典顯得較為困難。目前市場的反響也證明,即使兩部劇在製作層面可圈可點,內容層面也沒有硬傷,但最終播出的口碑都與各自對標的劇集有所差距。”

  “儘管不可能要求每部電視劇都對標《繁花》。但王家衛用他獨特的美學和三年時間不計成本的拍攝,樹立了一個行業標桿,讓我們看到電視劇還能拍成這樣。同樣的,《三體》也花了整整四年時間打磨劇本。所以當我們討論一部劇集的火熱,最不能忽略的還是內容本身。”余思説道。

  記者還聯繫了從事電視劇宣傳推廣工作的葉子茜,她告訴記者,即使在影視作品的同類賽道上,今年春節檔電視劇也受到了“雙面夾擊”。

  除了“老對手”春節檔電影市場高歌猛進,創下票房紀錄。今年春節,小成本製作、無頭部演員的微短劇也強勢崛起,收割了一大批觀眾。比如,小程式短劇《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拍攝週期一共10天,後期製作僅8萬元,在大年初一上線當日,單日充值就超過2000萬;《小年獸與捉妖師》抖音集均點讚破百萬,快手集均播放1500萬;《授她以柄》《大過年的》《裴總每天都想父憑子貴》等微短劇也成為微網志熱搜的常客。

  相較于通過爆款拉動充值會員,為視頻平臺季度甚至全年買單的電視劇,為“單品”消費的微短劇似乎更貼近觀眾的情緒。

  葉子茜還認為,今年春節檔電視劇缺乏內容討論度和“造梗”能力。

  “老默,我想吃魚了”“風浪越大魚越貴”“什麼檔次,跟我用一樣的電視?”……

  正如《狂飆》的爆火,網際網路時代,“造梗”能力意味著持續不斷的話題,對一部電視劇維持長時間熱度至關重要。電視劇引發的網路熱梗讓年輕人用起來,玩起來,才能火起來。今年春節檔電視劇,顯然缺乏這樣的表現。

  2024春節檔能否“後程發力”

  爆款電視劇背後還有哪些門道?

  不同於電影市場流傳所謂“三日票房定生死”的説法,春節檔電視劇播放週期和戰線更長,熱度發酵也需隨著劇情推進,往往能延續到元宵之後,仍有“後程發力”的可能性。

  出於職業習慣,除了最新開播的《煙火人家》之外,陳新對今年春節檔的所有劇集都有所涉獵。

  “《在暴雪時分》很明顯去抓的是學生黨觀眾,首先它並不是一個特別大眾的題材,而且劇集已經完結,熱度應該已經進入衰減期了;《大唐狄公案》,從製作到演員陣容都備受期待,但還是陷入了‘高開低走’的境遇,豆瓣開分僅5.9。硬核懸疑題材更需要的是一鳴驚人,七個案子中,如果前幾個沒有很好地抓住觀眾,後續點燃激情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在陳新看來,反倒是《南來北往》或許最具有“後程發力”可能性的劇集,“這部劇本身就是細水長流講述方式,還原了那個年代,鐵路工作者的生活軌跡和人物命運。在春節的氛圍下,大家可能慢慢就看進去了。”

  不過,今年春節檔電視劇要復刻《狂飆》式熱度,已不太現實。《南來北往》們在同檔期劇集中贏得較好口碑,或許才是更為現實的目標。

  儘管一部劇集的爆火,很大程度上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往往也存在其內在邏輯。

  余思表示,一部劇集的出圈,首先製作水準必須是線上的,現在觀眾對優質電視劇已有了成熟的評價標準,不太可能出現憑藉幾個流量明星就能拉動粗製濫造的劇本。同時,劇集的話題性和踩中社會情緒,和廣大觀眾形成共鳴,特別重要。

  余思舉例稱:“當大家厭倦了職場精英劇時,《狂飆》中這種從底層崛起,骨肉豐滿的小人物令人眼前一亮,同時,它也踩中了反黑、反腐的社會情緒。又如經典劇集《我的前半生》裏,中年女性面對家庭的焦慮,情感的危機也能引起無數中年觀眾的共鳴。”

  這一點,今年的現象級電影《熱辣滾燙》已經提供了一場堪稱教科書級別的案例。從賈玲減重一百斤的話題爭議,到影片傳遞出“我想贏一次”的核心價值,符合社會對一部有力量感作品的期待,再到影片放映後電影宣傳MV《一切都來得及》持續發酵熱度,讓《熱辣滾燙》的熱度一時無兩。

  陳新同樣表示,當下,“陪觀眾過年”的喜樂氣氛更多由各大衛視的春節晚會承擔。春節檔電視劇想要出圈,必須不斷通過新鮮的東西去觸動觀眾,創新永遠是第一驅動力。

  “2021年《覺醒年代》可以看到和我們以往看到的主旋律劇集都不一樣,給人特別真實的代入感。魯迅、陳獨秀、蔡元培……劇裏這些偉大的歷史人物都是生活化的、接地氣的。它不僅是父輩們關注的歷史題材,也實打實地觸動了現在的年輕人們。但首先是因為它進行了創新。”

  “電視劇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商品,觀眾是永遠無法被苛責的。一部劇最終能否受歡迎,對編劇來説,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看我們的活兒夠不夠好。”陳新對記者説道。

  (根據受訪者要求,陳新、葉子茜為化名)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方濤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