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尋龍探春:浙江非遺龍舞如何承載新年願景
發佈時間 | 2024-02-23 09:41:37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隨著元宵佳節的到來,舞龍這一傳統活動再次成為人們矚目的焦點。

  浙江與龍,一直有著特殊淵源,5000年前的良渚玉龍,就讓我們從歷史長河中窺見先民的信仰。如今,各地有許多與龍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據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産網顯示,全省共有10多項與舞龍燈相關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其中既有長興百葉龍、奉化布龍這樣的龍舞,也有上舍化龍燈、樂清首飾龍這樣的燈舞、燈彩項目,此外還有20多項相關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包括龍遊滾花龍、景寧畬族魚燈舞、麗水板龍等。

  龍年元宵前,不妨跟隨記者的腳步,深入探訪浙江非遺龍的足跡,看這些別具特色、富有創造性的“龍”,如何承載著人們的美好願景、生龍活虎地翻飛在新春舞臺上。

  四代人一條路:傳統不“失傳”

  “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我不做,就沒了!”

  今年65歲的陳行國,與舞龍結緣近50年。他堅守的奉化布龍是國家級非遺項目。

  《奉化市誌》記載,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已有龍舞。到了清末民初,奉化大地上幾乎村村有龍舞隊。1946年元宵節,為慶祝抗戰勝利,奉化舉辦了全縣龍舞大賽,參加的舞龍隊有108支之多。布龍技壓群雄,奪得了一面標有“活龍活現”的四字錦旗。那支隊伍中,就有陳行國的父親陳銀康。

  陳行國的最大願望就是讓奉化布龍長久傳承下去,弘揚龍的精神。如今,兒子陳亮亮成為舞龍項目的國際級裁判員和國際級教練員,女兒陳晶晶在淘寶開店將“奉化布龍”推向全球,就連五歲的龍鳳胎孫子孫女也開始學習舞龍。

  四代人,一條路,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永續傳承的可貴力量。

  而在麗水縉雲縣,同樣有一群人為傳承他們的非遺龍而努力。

  隨著震天的炮聲和鑼鼓喧天,一條兩層樓高的巨大龍頭引領著長達1000多米的龍身蜿蜒遊走于壺鎮鎮團結村中。

  在傍晚的陽光下,這條400多節組成的板龍尤為壯觀,在3000多名村民通力合作下,龍頭左顧右盼,龍身上下蠕動,變化多端。龍頭重達600公斤,需要80名身強力壯的村民分成兩班輪流抬動。當含龍珠的炫彩大龍頭高昂,龍身蜿蜒舞動時,近十萬人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盛大的迎龍儀式。

  “舞龍時,心一定要齊,人都要跟著龍頭走。大家心齊了,龍才舞得漂亮。”壺鎮鎮團結村黨總支書記盧禮忠在人群中加油吶喊,“板龍是縉雲的魂,縉雲人骨子裏都有舞過板龍的血。”

  從去年11月份,這壺鎮的老百姓就開始籌備製作這條長達1000多米的板龍。其中,毛竹作為主要材料,都由當地農戶從自家地裏採集而來。同時,在製作過程中,老手藝們將燈板兩頭打出孔,銜接前後龍段,再用木棍穿在其中作為固定。這其中所涉及的民間工藝非常豐富,如竹編、剪紙、布帖和繪畫等。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縉雲板龍這一傳統文化面臨著“守藝”者少、保護者少、傳承者少的困境。如何破解這一難題,讓這一傳統文化瑰寶得以延續?

  為了破解“守藝者”少的困境,多年來,“縉雲板龍”傳承人朱茂德帶動周圍的親朋好友以及有興趣製作板龍的人一起參與進來,他定期組織板龍製作培訓班,手把手地教授大家如何扎龍頭、編龍身、繪龍鱗。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板龍,學習板龍製作技藝。

  當地政府也高度重視板龍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在他們號召之下,團結村、宮前村等三個村的村民一起加入縉雲板龍製作和舞龍的活動中,幾乎每家每戶都參與製作板龍龍身,小朋友們也紛紛動手製作小龍燈。

  李培軍是眾多舞龍者中的一員,也是麗水市板龍非遺傳承人。他深情地説:“對板龍我們是有情結的,小時候,我從十多歲開始就扛著旗子站在隊伍前面,再後來大了點就是過年回家跟村民們一起舞板龍。鑼鼓一響,大家舞起來氣勢磅薄,渾身都起勁。”對於許多縉雲人來説,板龍不僅僅是一種民俗活動,更是一种家的凝聚力和對故鄉的牽掛。

  廣場一隅,一群縉雲宮前小學的小學生對著板龍蹦跳鼓掌。長長的舞龍隊伍裏,有他們的父輩、祖父輩,還有“老師”——以李偉勝為首的7位縉雲板龍舞非遺傳承人,每學期都會前往學校,指導孩子們親手扎制、編糊、繪畫板龍,手把手傳授舞龍技巧。

  “我們宮前村村委與學校商議開設拓展課程,村裏派出板龍非遺傳承人進入校園為孩子們宣講相關文化,手把手傳授舞龍的技巧。”縉雲縣壺鎮鎮宮前村村支書李偉勝告訴記者。

  創新密碼:非遺出圈不止于“非遺傳承人”

  花燈、打鐵花、英歌舞、舞龍、醒獅、簪花圍、剪紙、面塑、滾燈、糖畫……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愛上非遺,傳承非遺。“國潮”的熱度也在持續增加,作為國潮“中流砥柱”的非遺技藝也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pick,“非遺”相關內容逐漸成為社交媒體平臺的顯性話題。

  有數據顯示,在非遺産品的消費中,40%以上都是90後,非遺有了進一步的創新,有了更大的經濟價值空間,尤其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越來越高,非遺産品進入年輕人的種草清單,民族風也成了新國潮。

  傳統非遺舞龍要發展,只靠傳統技藝展示難以“一招鮮吃遍天”。因此,浙江的非遺龍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適應新的時代。

  70歲的“縉雲板龍”的傳承人朱茂德説,他堅信,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讓板龍這一古老藝術煥發新生。

  “在這千米長條龍身上,我們加入了聲光電等現代科技元素,使得板龍更加栩栩如生。”朱茂德告訴記者,“我從小就跟隨父輩學習板龍製作技藝,每年都摸索著怎麼把板龍製作得更好,讓大家更喜歡。”

  為了讓板龍文化可持續發展,縉雲十分注重板龍製作技藝的挖掘與整理。

  “我們組織專家學者對板龍的歷史、技藝、傳承等深入研究,將寶貴的經驗和技藝整理成文字資料,為後人留下寶貴的財富。”縉雲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曹雄英介紹,縉雲還積極推動板龍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利用網際網路、新媒體等渠道,讓更多人了解並喜愛這一傳統文化。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敖國興走遍了縉雲10多個村落,帶領由14個學生組成的團隊,拍攝了一部關於縉雲龍的紀錄片。“作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縉雲板龍燈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象徵,也作為一種精神圖騰團結著縉雲人民、麗水人民”,他説。

  “擲燭騰空穩,推球滾地輕”,這是南宋詩人范成大眼中的滾燈。一隻竹編大滾燈,見證了錢塘江畔百姓抵禦潮水的韆鞦往事。作為杭州臨平文化金名片,滾燈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而臨平星橋滾燈龍在傳統舞龍燈的基礎上同樣不停加以創新。經過改造的橢圓形滾燈緩緩跑動,滾燈方陣逐漸變換成一條長龍……滾燈和龍舟元素巧妙融合,讓舞龍表演更具觀賞性。

  去年,杭州第四屆亞殘運會開幕式前的暖場表演上,蕭山河上板龍、臨安水龍、開化香火草龍、遂昌車龍、浦江滾地龍、德清桑葉龍、磐安女子金龍、安吉竹葉龍、奉化布龍,九條“神龍”匯聚,驚艷世界。

  其中,開化香火草龍至今已有1100年曆史。這條龍用稻草扎成龍身,並插上密密匝匝的香火,舞龍時點燃香火,火星滿佈下,草龍變成火龍,在夜幕裏煙霧繚繞,香氣飄逸,騰雲駕霧,狂奔飛舞。

  而那晚舞進“大蓮花”的香火草龍卻是一條改良後的安全防火龍,龍身採用防火倣真稻草,身上插著帶LED燈頭的倣真香,“少了些香火營造的煙霧氛圍,但是舞得可比以前更帶勁了。”現場舞龍者介紹説。

  今年春節前,奉化布龍宣佈與騰訊旗下手遊進行深度合作,這也是奉化布龍與電競遊戲的首次跨界合作。

  陳行國的女兒陳晶晶介紹説,該款遊戲以浙江的自然風貌與奉化布龍為設計原型,在關卡場景和角色皮膚中還原了傳統技藝,希望通過遊戲這個載體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奉化布龍。

  我們看到,浙江的非遺龍正通過大膽嘗試,不斷創新,尊古而不泥古,讓非遺古韻在新時代煥發出新聲。

  浙江有“神龍”:舞出浙江,飛向世界

  春節前,奉化第一實驗幼兒園的師生們做了一件特別的事:將非遺布龍和新春祝福一起打包送至法國小朋友的手中。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這份從浙江寧波奉化出發的“國際大禮包”,沿著“一帶一路”的合作橋梁,最終在春節期間抵達了巴黎的一所學校。

  在國內,龍年的這條非遺“龍”更備受關注。2月23日至25日,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聯合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等單位主辦的“舞動中國龍”——龍舞大巡遊全國主會場活動,邀請了全國龍舞類非遺代表性項目組成15至20支表演隊伍,與廣東省本地隊伍一起開展全國龍舞大巡遊。

  來自浙江的長興百葉龍、奉化布龍也受邀出席,與貴州苗族舞龍噓花等一起為廣大觀眾奉上一場形式多樣的中國非遺盛宴。

  借著龍年的東風,奉化布龍的走紅也讓陳亮亮看到了希望。1991年出生的他現在是該項非遺最年輕的省級傳承人:“這麼多年來,我表演舞龍、我教人舞龍、我自己還做龍。我帶著我們苕霅村的奉化布龍隊出國,我去過英國,去過土耳其,去過南韓。每到一個地方,當地人看到我們奉化布龍的表演發出歡呼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我有一對龍鳳胎,我姐姐有一個女兒。現在他們已經開始學舞龍了。我也給了我兒子一根棍,讓他跟我小時候一樣學八字舞龍。我相信,他們一定會是下一代的龍頭。”

  寧波市文化館(寧波市非遺保護中心)副館長宋臻分析説:“在我們以往的非遺保護實踐中,對於是什麼、為什麼的關注,也就是知識性層面的關注或許更多一些,這在早期搶救性保護階段是必然的要求和舉措。而當下,我們已經到了可以在前輩們積累的基礎上努力探索和思考接下去怎麼辦的關鍵時期了,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讓大家愛上非遺。”

  據《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3)》顯示,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12億,在整體網民中的佔比為94.8%。伴隨著短視頻平臺的興起,越來越多非遺傳承人走近直播間,利用短視頻來展示非遺文化,銷售非遺産品,傳承非遺技藝,受到了網友的關注與歡迎。

  非遺舞龍與其他國潮風尚,正通過各種方式如新媒體技術、文創開發和時尚元素的融入,帶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走向更廣泛的群體。

  寧波哲社基地“非遺文化教育與産業創新發展基地”首席專家、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絲路藝術研究中心主任萬劍教授分析説,通過現代數字化技術和人工智慧的應用,並不斷加強非遺與旅遊、文創、教育等領域的深度融合,未來,我們能開發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非遺旅遊線路、非遺IP文創産品和非遺教育項目,這將有助於推動浙江非遺的産業化發展,提升其經濟價值,進一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

來源:潮新聞    | 撰稿:竺佳 楊世丹 周文丹 通訊員 柯夢瑩 盧榮任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