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尋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泉州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與保護,並完善非遺保護的法律體系,廈門大學法學院“廌夢海絲”實踐隊于1月25日到2月4日在泉州開展海絲非遺文化實踐活動。
實踐隊首站來到泉州僑批館,感受世界記憶遺産“僑批”的獨特魅力。在講解員的認真講述中,深入探究泉州僑批的起源、歷史發展以及其所承載的深厚家國情懷。同時,廌夢海絲實踐隊亦積極參與“情係故里,以信傳承”返家鄉大學生主題宣講活動,共接待兩百餘名前來觀覽的青少年,講解僑批文化背後所蘊含的厚重文化內涵與家國情懷。
圖為實踐隊成員為青少年講解僑批故事
第二站實踐隊來到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感悟海絲精神。在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內,講解員向廌夢海絲實踐隊成員深入淺出地介紹海交館的館藏文物。透過一件件文物石刻,從古樸又具有各自特色的古代船隻模型、詳明生動的航海圖志,到近代的船用工具和海事記錄等,無不展示了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的重要地位。實踐隊深深感受到了多元文化在泉州的交流與融合,感受到了刺桐港“千帆競渡、萬商輻輳”的繁榮。
圖為實踐隊成員認真觀覽航海圖鑒
為傳承非遺文化,厚植文化自信,實踐隊第三站來到非物質文化遺産博物館,深入訪談了多位非遺傳承人,就泉州世界遺産的傳承與保護問題進行探討。在調研與訪談過程中,實踐隊了解到海洋文明、商貿文化在非遺文化上人文表達,繼承並弘揚了海絲精神。淳樸的人文底蘊,精妙的非遺技藝,使實踐隊成員們領悟到泉州這座海絲名城的獨特魅力。
圖為實踐隊訪談泉州花燈非遺傳承人
同時,為了深入研究泉州海絲遺跡,廌夢海絲實踐成員結合自身的法學專業為切口,基於2024年新實施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世界遺産保護管理條例》為背景,堅持法律調研與人文調查雙線並舉,重走海絲足跡。實踐隊對泉州港、泉州市舶司遺址、天后宮、關帝廟、府文廟等文物古跡的保護情況進行實地調研,並通過跟蹤拍攝的方式,全方位記錄了泉州具有厚重文化底蘊的海絲遺跡,見證了彼時泉州海洋貿易的興盛。
同時,實踐隊亦堅持法學調研與人文調查雙線並舉,通過街頭采訪的方式,隨機對當地市民與外地遊客進行了海絲及非遺文化的相關問題採訪,並調查其對新實施的《世界遺産保護管理條例》的了解程度,深入探究泉州海絲非遺文化與法律保護體系的普及推廣程度。
凝青年力量,揚海絲法帆。伴隨《世界遺産保護管理條例》的出臺,“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的法律保護亦步入嶄新的階段,仍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在本次社會實踐中,廌夢海絲實踐隊的成員們在探尋海絲遺跡中領悟多元文化,同時也將結合法學專業特長,助力泉州海絲非遺的保護與發展,厚植歷史情懷與文化擔當!
未來,廈門大學法學院“廌夢海絲”實踐隊亦將堅持以海絲非遺名城泉州為核心,凝聚青春力量,推動泉州在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與法治建設工作!
供稿:鄭鑫瑜
(推廣)
來源:信陽日報 | 撰稿:鄭鑫瑜 | 責編:谷晟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