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小鄉鎮跑到大都市建飛地 長三角科創朋友圈越來越大
發佈時間 | 2024-02-20 08:55:30    

   2月18日,新春上班第一天,記者來到杭州市錢江浙商創投中心C座8樓,“崇福融杭創新中心”幾個大字格外醒目,這便是浙江桐鄉市崇福鎮在杭州打造的科創飛地。

  “一開年,我們就好消息不斷,馬上又要兩個項目要簽約入駐了!”崇福融杭創新中心負責人哈琳娜告訴記者,這個科創飛地自2022年10月27日啟用以來,已引入7家企業孵化,其中6家孵化成功後落地崇福(包括1家)專精特新企業,引進項目累計投資2億元。

  不止杭州,崇福鎮在“新一線”城市武漢也建起了科創飛地,運營兩年來,這兩個飛地已累計吸引30多個團隊和企業入駐。

  科創飛地已蔚然成勢。去年12月24日,安徽池州市在上海松江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池州科創中心揭開面紗;在杭州城西紫金港科技城華策中心,“宿州市杭州科創飛地”也已揭牌三個多月,“我們考察了多個園區,來到這裡,發現它不僅有完善的配套設施和服務,還緊挨著浙江大學,一下子把我們吸引住了。”安徽宿州市杭州“科創飛地”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段時間,前來諮詢的科技人才和公司一茬接一茬,待飛地正式運營後,一定會很紅火。

  科技創新是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因素。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長三角城市甚至鄉鎮都坐不住了,爭相到大城市佈局科創飛地,通過共用科創資源來為自身發展賦能。科創飛地“朋友圈”持續擴容,在飛出地經濟發展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有多少地方憑藉它實現了“借梯登高”?如何建好更用好飛地?記者在上海、杭州、嘉興、武漢等地進行了探訪。

  到有鳳的地方築巢

  雙向互動,讓長三角創新活水涌動更熱烈

  異地借智,就地製造。科創飛地往往設在國內科創核心城市,主要連結當地的創新要素資源,促進科研成果的本地轉化和産業化落地。

  嘉善,素有“接軌上海第一站”之稱。每天從早到晚,兩地往返的列車就達到60余趟,正是這種天然的聯繫,讓兩地形成了全面接軌的融合效應,當地將其總結為“13579”效應。

  所謂“13579”,就是指10%的人口通勤上海、30%的科創來自上海、50%的工農業配套上海、70%的遊客來自上海、90%的進出口和招商通過上海。

  來自上海的科創賦能還在持續提升。4年前,嘉善國際創新中心(上海)成立,滬善協同創新發展模式逐步形成。

  日前,記者從嘉善南站乘高鐵出發,26分鐘抵達上海虹橋站,隨後坐上海地鐵,20分鐘就到達位於上海虹橋商務區的嘉善國際創新中心(上海)。

  “我們對面就是國家會展中心,距離機場、高鐵、地鐵站都很近,而科創公司經常需要出差,便利的通勤條件對他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項目運營方經理伍昊説,整個大樓有1.7萬平方米,4至10樓是為科技型孵化企業設置,經過層層篩選,如今已有幾十個國內外優質機構和項目入駐。

  在嘉善國際創新中心(上海)4樓,我們見到了康達卡樂福醫療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洪雲,他正和研發總監姜小平忙著為一款超導磁共振設備申請産品註冊證做準備。

  醫療器械産品註冊證是醫療器械産品上市銷售的合格證明。4個月前,康達卡樂福醫療集團剛拿到一款骨密度儀産品註冊證,在後方的嘉善工廠規模化生産後,3個月就實現600多萬元産值。“今年力爭要拿到5個産品的註冊證,確保産值突破2億元。”洪雲信心十足。

  為何能有這樣的底氣?洪雲坦言,康達卡樂福醫療集團與華東師範大學在上海建立了磁共振研發實驗室,如果公司全部落到嘉善,許多專家就需要每天在滬善兩地往返,他們對於長期在縣城、鄉鎮工作也難以接受。嘉善建起的科創飛地,就近給科研、行銷人員開闢了工作空間,幫他們解決了問題,也提振了信心。

  走出嘉善的科技飛地,記者又來到附近的上海臨港松江科技城,只見兩棟大廈巍然矗立,這便是南潯(松江)人才科創中心,目前入駐的企業超過40家。“聽説滬蘇湖高鐵今年年底就要通車,湖州出發最快30分鐘就能到上海,最近來洽談合作的企業越來越多。”南潯(松江)人才科創中心負責人李加清説。

  主動出擊才能抓住機會。缺少初創型科技企業,一直是江蘇南通如皋市産業創新的“心病”。自2021年起,如皋與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合作打造5個在滬科創飛地,成功孵化19個産業項目“飛”回如皋;寧波奉化則自2019年開始,以統一品牌“奉化鳳麓企業孵化器”在杭州、上海等4地佈局建設了4家科創飛地;去年9月22日,安徽宣城在上海松江建設的科創飛地揭牌,短短幾個月,在談和計劃入駐及已入駐企業近20家。

  “科創飛地”,讓“飛出地”也享受到了創新紅利。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長三角大部分飛出地均要求企業在飛出地註冊公司,稅也繳納在飛出地。這在很多人看來,很容易被認為是外地借“飛地”來大城市“招商挖墻腳”。

  這顯然是對科創飛地的誤讀。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區域經濟學終身教授曾剛在接受潮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與傳統的工業、服務業投資項目不同,科創飛地本身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色彩,它本身産生直接效益有限,但外溢乘數效應巨大。

  “科創飛地建立後,看起來是稅收交到外地、引進人才指標也計算到外地,但是給飛入地帶來的外溢效應卻很大,這是一種雙向的互動。”曾剛説,科創飛地發展得好,能給飛入地帶來更多的高端就業機會、活力更強的高端人才市場,為飛入地彰顯科創優勢,推動研究成果向外地轉移、轉化提供新通道,進而提高飛入地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科技創新的投入産出效率,吸引更多科創資本流入杭州、上海等科創中心城市,從而提升整座城市的科技創新能級。

  科創朋友圈還在不斷擴大

  長三角的鄉鎮也走出去,佈局科創飛地

  到大城市佈局科創飛地的熱潮,正在席捲更大的範圍。

  曾經以皮草、紡織業聞名的浙江桐鄉崇福鎮,在産業升級中把目光投向了“新一線”城市。

  “之所以到大城市建飛地,就是為了謀求科技合作、招引人才等,破解作為小鎮科技創新的短板。”崇福鎮黨委書記柏世明表示,經科創飛地引進的項目,多聚焦以智聯傳感為核心的智慧産品和以複合材料為核心的新材料等前沿科技領域,含金量十足。

  在崇福科技城,經崇福杭州飛地引進的嘉興哲輪科技有限公司,專注于智慧電助力自行車的技術革新,已面向德國、匈牙利等市場推出多款車型。去年,哲輪科技推出一款名為Fusion的電助力自行車,因接入ChatGPT深受海外消費者青睞,上市短短7個月,陸續接到海外訂單數千單。

  春節前夕,記者來到距崇福700多公里外、位於湖北武漢市洪山區北辰光谷裏的崇福(武漢)創新中心。2600平方米的飛地裏,20多個團隊和企業在此孵化項目,負責人學歷均為博士以上,已吸引10余個新材料、智慧傳感等領域的高新企業到崇福鎮落地生産。

  “飛地”搭橋,引來“白天鵝”。華中科技大學畢業生謝淩旭創辦的武漢質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將無人駕駛技術應用於工業車輛的研髮型企業。2021年9月,烏鎮杯全球創新創業大賽(武漢賽區)在崇福(武漢)創新中心舉行,謝淩旭表現搶眼,他的參賽項目拿下第一名。

  這很快吸引到崇福鎮招商人員的關注。“在武漢,初創型科技企業有很多,但到了崇福,你們是唯一的,我們的産業轉型升級迫切需要你們。”崇福(武漢)創新中心招商人員的一番話,打動了謝淩旭,他最終把公司遷到了崇福。如謝淩旭所願,質子科技的産品已應用於桐昆、巨石等桐鄉頭部企業。

  小鎮能連結大城市科創資源,也離不開企業的推動。位於崇福鎮的浙江聯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高性能複合材料研發、製造和銷售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一直以來與武漢部分高校有著密切合作。

  為助力企業發展,2020年,崇福鎮政府與“聯洋新材”、武漢理工大學聯合開辦了桐鄉市前沿新材料研究院,幾年時間,這一平臺為崇福集聚了一大批優秀科研力量和社會各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崇福鎮嘗到“甜頭”後,便順勢建起了崇福(武漢)創新中心。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不少産業園區急切需要升級,需要科技賦能,但由於能級不夠、積累不足,很難吸引高端科技人才。唯有走出去尋求合作才有轉機。”武漢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工程力學系教授陳明祥告訴潮新聞記者:武漢每年有大量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他們的科技項目迫切需要進行産業化試水,有了類似崇福建起的科創飛地、優惠的孵化政策以及後續産業化的配套扶持措施,給了年輕人更多可能。

  無獨有偶,江蘇南通如皋市長江鎮也在上海市楊浦區建立了“科創飛地”。1月底記者到訪時,只見同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主任李莉正帶著8名博士生對半導體製造全自動虛擬量測系統進行測試,由李莉牽頭研發的半導體高端清洗設備去膠清潔度超過99.99%。邊研發邊生産,在160公里外的長江鎮,這一新技術成功産業化,去年銷售額突破4000萬元。

  “鄉鎮主動到區域中心城市建科創飛地,可以使技術、人才等生産要素短缺的問題得到緩解,通過跨空間開發實現資源互補、協調發展。”上海理工大學醫學影像工程研究所所長聶生東教授告訴記者,這些科創飛地,在鄉鎮的産業孵化、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讓長三角的創新活水涌動得更加熱烈,助力長三角跨區域科技合作水準和能級加速提升。根據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等聯合發佈的《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3》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水準從2018年的171.86分提高到了2022年的262.48分,年均增幅達11.17%。

  科創飛地建好更要用好

  看飛地“示範生”是怎麼做的

  在各地密集設立飛地的當下,如何更好地吸引並留住優質企業,成為科創飛地需要思考的問題。

  巧借滬杭一塊地,帶動産業振翅飛。在浙江省內,寧波慈溪是為數不多在杭州、上海都建有科創飛地的縣市,也嘗到了不少甜頭,慈溪創新創意(杭州)飛地還被評為浙江省數字經濟示範飛地,已吸引數十家企業入駐。

  取得如此成績,憑啥?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來做。

  2017年6月2日,市場化運作的慈溪創新創意(杭州)飛地揭牌。飛地由慈溪市政府主導投入,浙大網新科創集團旗下專業主體公司浙江飛地科技産業發展有限公司運營管理。

  引進來還要留得下。自開園以來,浙江飛地科技産業發展有限公司不斷完善創業場地、創業輔導、項目預孵化等八大服務;慈溪市科技局也不遺餘力地提供支援:為有意向入駐園區的企業家提供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支援,積極幫助園區對接有潛力的項目等等。

  同樣,在上海虹橋商務區林立的寫字樓裏,寧波慈溪的科創飛地並不起眼。然而,這裡卻入選了2023年度浙江省發改委評出的“長三角一體化最佳實踐案例”,靠的就是精準化的定位和運營。

  郭普是慈溪(上海)科創飛地的運營負責人,4年來,他們堅持做一件事:排摸蒐集慈溪企業所需、探訪了解上海人才團隊所長,以上海飛地作為中繼站,促成産研合作、團隊引進。截至目前,慈溪(上海)科創飛地共蒐集産研雙方資訊700多條,引進創新創業團隊13個,碩士以上人才67名,實現智慧製造、汽車配件、輕紡産業3個領域與上海高校科研院所的結對合作,讓上海創新鏈與慈溪産業鏈深度耦合。

  政務服務也需要同頻共振。湖州市南潯區分別在上海松江、虹橋、青浦設立了科創飛地,為了讓企業跨省辦事不犯難,南潯區與18個省55個地區建立實體專窗跨地域通辦合作機制,與18個省158個地區實現政務服務自助終端互聯自助通辦。南潯(松江)人才科創中心的創客徐曉偉對此感觸頗深,“前不久,我打算在南潯新註冊一家企業,心想可能要到南潯跑一趟。在飛地工作人員指導下,我在上海的政務服務中心和南潯區政務服務中心視頻連線,線上遞交了企業設立的名稱、基本資訊等資料,1個小時就辦好了。”

  既比拼精準服務,還要拼優惠政策。南潯還積極探索“飛地創新券”機制,為企業通過省外科技服務機構及平臺購買技術服務、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渠道;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宣城科創中心對入駐企業租金按年“先繳後返”,年底依據考核結果可以返還最高100%的租金。

  摸著石頭過河,眼下,各地關於科創飛地運營的探索還在繼續,在運營機制、利益分配等方面也都遇到了一些共性難題,該如何激發“飛地經濟”內生動力?

  對此,曾剛教授表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首先要認準科創飛地的公益性屬性,從這一點出發,需要“飛出地”和“飛入地”兩地政府共同協作,加大對科創飛地的支援力度。尤其是“飛入地”,應從城市發展戰略高度、長遠利益出發,拋棄對外地設置科創飛地的歧視性做法,對其予以同樣的政策支援。比如,讓創新飛地內企業聘用的高端人才及其家屬享受飛入地城市高端人才同樣的政策優待和福利待遇。

  “有舍才有得。飛出地也要繼續加強力度,學會取長補短,千方百計鋪設好與大城市科技創新協作的管道。”曾剛也提醒道,隨著長三角科技創新加快邁入一體化創新和産業深度融合的新階段,不少經濟實力強且有研發需求的城市,主動到“寸土寸金”的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建立科創飛地,這是尊重客觀規律、適應新形勢推出的新舉措,儘管科創飛地目前還處在自由探索階段,但如果把科創飛地的利益分配、運營機制理順了,一定會對飛出地、飛入地産業升級、高品質發展産生更大的推動作用。

  科創飛地能否激蕩起更大的浪花,還需要相關城市真正達成協作創新的共識,秉承眾人拾柴火焰高、合作共贏的理念,這樣,才能催出好花,長出好果。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宋彬彬 竺佳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