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浙江民間劇團這個春節很忙:大戲一場接一場,年初一就要登場
發佈時間 | 2024-02-09 09:01:27    

   台州黃岩前蔣村要有越劇演出的消息,很快就在十里八鄉傳開了。

  臨近2月的一天,距下午的演出時間還有好幾個小時,場地上的條凳已經擺得整整齊齊,至少有三四百張,放置在前蔣村文化禮堂戲臺前的空地上。

  戲臺是村裏剛建好的,又恰逢年末,村委會決定邀請劇團在這裡上演一場酣暢淋漓的越劇大戲,連續5天。

  為了下午的演出,熊蓮芬顧不上吃午飯,早早地就在後臺準備起來。身為台州市椒江越藝越劇團團長的她,過去一年已經帶領劇團演出近700場,一刻不停地在台州、溫州、寧波等地輾轉表演。年前的日程排到了臘月二十八,而年後初一就要演出,不出意外,今年熊蓮芬又要在外面過年了。

  隨著線下演出回歸正常節奏,很多浙江民間劇團忙碌了起來。浙江中月婺劇團在2023年全年演出600余場,同樣到臨近春節才能短暫休息幾天,春節後第二天就要回歸演出節奏。二團團長鮑文錚直言,2023年一掃陰霾,大家都是累並快樂著。

  尤其是越劇、婺劇等深受老百姓喜歡的地方劇種,只要有演出,不少人會從附近鄉鎮甚至更遠處趕來,奔赴一場場文化盛宴。

  今年春節要在劇團裏過了

  “今天的演出會在下午1點多開始,你看現在台下已經來了幾百號人了。”臨近中午,熊蓮芬在後臺邊化粧邊説。

  後臺是簡陋的,十幾個銀色的化粧箱沿著戲臺後的墻角一字排開,大小鏡子豎起來,就成了她們的化粧間。演員的“百寶箱”裏,往往放著她們的化粧包、靴子、私服等。

  而熊蓮芬所説的“台下”,其實是前蔣村文化禮堂後一片開闊的空地。長長的條凳一排排鋪開,幕布與音響設備在村裏的戲臺上布好,樂隊在戲台下架好大鼓、小鑼、琵琶等各式樂器,一個臨時舞臺就搭建了起來,這是“鄉村戲班子”的演出日常。

  在農村,“看戲”是一件大事,遇上修譜圓譜、老人生日、年輕人結婚以及在春節等各種重要日子,都會請個“戲班子”來活躍氣氛。以浙江台州為主的越劇民間班社發展得如火如荼,新的劇團也不斷出現。

  在演員們化粧時,騎著三輪車的大爺大媽、抱著小孩的中年婦女、坐公交車趕來的爺爺奶奶們陸續到達,在前排座位上坐定,第一時間佔領最佳觀劇位。小商小販也聚攏過來,氣球、甘蔗、麥鼓頭、手抓餅……叫賣聲不絕於耳,舞臺周圍逐漸熱鬧起來。

  當天的第一個曲目是越劇經典《救風塵》,講述風塵女子趙盼兒智鬥權勢周舍,解救從良受騙姐妹宋引章的故事,熊蓮芬在其中飾演的即是“周舍”這一小生角色。

  從第一次登臺的《康王告狀》,到代表作《狸貓換太子》,自17歲入行以來,熊蓮芬已經在越劇裏摸爬滾打了18年。這些年裏,除了疫情期間,她基本上都要在外過年。

  “民營劇團可以説是‘掙不掙錢看春節’,春節前後是演出旺季,我們也要把握好這個時機,在外過年也已經習慣了。”熊蓮芬告訴記者,她們劇團日程表已經被安排得滿滿噹噹,春節期間只有兩天假期,年後就要趕赴象山演出,沒有時間回湖北老家過年了。劇團裏無法與家人團聚的演員還有很多,為了新年的儀式感,熊蓮芬準備和大家一起吃頓年夜飯。

  每逢春節,民營劇團無不厲兵秣馬、精神百倍地投入到面向城鄉觀眾的文化藝術服務中,期待著通過黃金季節的繁密演出,在取得開門紅的同時,使劇團發展壯大。

  浙江中月婺劇團一團團長劉雙龍説,每年農曆正月、二月以及重陽節等節日期間,是民營劇團的演出高峰期,演齣戲金可以達到3.5萬元一場,幾乎是平時的兩倍,所有劇團都倍加珍惜。

  談話間,演出的時間臨近了,熊蓮芬加快了化粧的節奏。

  十里八鄉的村民們過來了

  十八年的戲曲生涯,熊蓮芬對於演出的準備流程已經再熟悉不過。

  她對著鏡子,把頭髮包起,在臉上抹底油粉底、畫眼影眼線、畫眉毛鼻梁、畫唇形鬢髮……多個複雜的步驟一氣呵成。再穿上有鳳形圖案的絲質橘色戲衣,戴上造型精緻的藏青色絲絨盔帽,腳踩高約4寸的青色花紋雲頭靴,一位風流倜儻的越劇小生出現在眼前。

  剎那間,熊蓮芬像是換了一個人,私下裏談笑風生、活潑可愛的姑娘不見了,變成了一個眉清目秀、溫文爾雅的年輕書生。戲曲演員往往臺上台下完全不同,戲臺上,他們是風流瀟灑的才子佳人,威風凜凜的帝王將相;戲台下,生活現實堆砌著日常瑣事,在平淡的煙火中穿梭來往。

  細碎的鑼鼓聲慢慢響起,熊蓮芬趁著上臺前的間隙,趕緊抓起一個從附近攤販上買來的溫嶺嵌糕吃了兩口,一邊吃還一邊默背著《救風塵》的臺詞。

  這時的台下已經異常熱鬧,黑壓壓的一片,幾乎把舞臺前的空地全部佔滿,空閒的條凳變得很少,一些人乾脆就站在人群最後面,現場約莫有一千人,老人偏多。有人倚靠在墻上,有人坐在電動車上,還有人坐在自己的輪椅上。

  “驀地眼前牡丹開,霎時魂飛九天外。摘過嬌花千百朵,不及美艷兩姐妹……”飾演周捨得熊蓮芬登臺開唱,動作眉眼間盡顯一副“花花公子”模樣,台下觀眾紛紛鼓掌。

  台下,一個穿著靛青色外衣的爺爺告訴記者,自己是從其他村子裏過來的,上午10點就來到了這裡,大約坐了半個小時的公交。

  “我們台州這裡的人都非常喜歡越劇,一聽説有演出,只要不是太遠大家都會過去聽戲。我是前幾天在手機上看到了前蔣村有越劇演出的消息,今天就趕過來了。”這位爺爺説,自己很喜歡《救風塵》,臺上演員的表演也很到位。

  1月30日,在金華馬宅鎮下瑤村,浙江中月婺劇團二團的演出,同樣吸引了五六百人。一位坐在電動車上的大叔告訴記者,這裡很多人都是從其他村子裏來的,下午有些人會回去,也有很多人會留下看晚上的表演。

  這些民營劇團自稱“草根”,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其中的演員很多也不是專業出身,往往接到哪的訂單就去哪演出,但他們不分春夏秋冬,頂著風雨紮根在鄉村的土地上,豐富著當地的文化生活。

  不少劇團和演員憑藉出色的演出,收穫了大量忠實的劇迷,熊蓮芬就是其中之一。當天,有不少她的劇迷驅車從外地趕來觀看。

  “在我們這一行,有句話叫‘戲比天大’,只要開嗓就要演完,看到舞台下大家的笑臉與掌聲,我們就覺得一切都值了。”熊蓮芬説,新的一年,大家的喜歡依舊是她們的動力。

  “一部戲劇史,半部在浙江。”浙江作為南戲發源地,現有18個劇種、58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地方戲曲種類眾多。在浙江,戲曲氛圍濃厚,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在老百姓的掌聲中,這些紮根在“泥土”裏的演員們,一聲聲唱得“梅花撲鼻香”。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朱高祥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