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浙江上千家鄉村戲班子紮根“泥土”,每年上演30萬場
發佈時間 | 2024-02-08 15:01:28    

   1月30日,臨近中午,一輛載著音響設備、舞臺道具等各式器材的小型卡車開進了金華東陽下瑤村,倒著駛入剛搭建好的巨大棚子裏。章仁傑快步向前,幫著把東西往下抬。

  村裏剛剛完成族譜重修,多個大紅色祝賀條幅橫橫豎豎地懸挂在屋檐下。對村民來講,一場婺劇大戲必不可少,演員章仁傑所在的浙江中月婺劇團二團於是被邀請過來,連唱三天。

  一年到頭“忙得腳不著地”,是今年很多民間劇團的日常,不少劇團去年演出了六七百場。據浙江文旅廳不完全統計,目前浙江省登記註冊的民營文藝院團有1476家,從業人員超過了5萬人,每年累計演出超過30萬場次,為1.5億人次的觀眾帶去歡樂。民間劇團日益成為浙江演出市場的重要力量,也讓浙江成為國內民營劇團發展最為繁盛的省份之一。

  “浙江戲曲氛圍濃厚,老百姓生活離不開聽戲,給廣大民營劇團發展提供深厚土壤。這些民營劇團每年承擔大量的演出任務,是送戲下鄉的主要力量之一,是當代戲曲藝術傳承傳播的生力軍。這些紮根農村、服務基層的民營劇團,實現了對國有專業演出團體、大型演藝活動的有力補位,為廣大農村群眾帶去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2月7日,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戲曲學院院長周偉君告訴潮新聞記者。

  鄉村與流動的舞臺

  下瑤村不大,群山環繞,從金華市東陽北站驅車向南一個小時方可到達。記者走進村子時,三三兩兩的村民正在屋前嘮著家常,道路兩側插著彩旗,周圍洋溢著喜慶的氣氛。

  臨近開演,章仁傑去往後臺化粧。前兩天雨水浸濕的泥土還沒幹,章仁傑踩進去,留下一連串的腳印。

  這是一個流動的臨時舞臺,整個場地由覆蓋在鋼鐵骨架上的紅綠色巨大防水篷布臨時搭成,中間架上一塊塊木板。章仁傑掀開篷布,從最後面的小梯子爬上後臺的化粧間,記者緊隨其後。

  後臺稍顯簡陋,每走一步地板就吱呀作響,四十見方的地方擺放著各式道具與服飾,斧鉞鉤叉、刀槍劍戟、鳳冠霞帔以及多色彩旗裝在不同的敞口箱子裏。黑色的武將服、暗紅色的重臣服、金黃色的宮廷服等各樣戲服挂在靠墻的衣架上,方便演員們隨時更換。

  “這個是花旦用的蝴蝶盔,那些是元帥盔、狀元帽,根據不同的演出需求,演員們會搭配服裝換上不同的盔帽。”章仁傑指著架子上一排讓人眼花繚亂的帽子説。

  記者注意到,蝴蝶盔貼銀點翠,顯得很不一樣。前口大絨球,左右飾蝴蝶、光珠、小絨球,蝶形耳子挂雙排彩穗,插雉翎,挂狐尾。加上垂落的流蘇、錯落有致的絨球與光珠,似一隻展翅欲飛的蝴蝶,造型極為精緻。

  在道具旁邊,幾十個黑色化粧箱堆成了演員們的化粧臺,白色的燈泡亮起,二十幾位演員正對著鏡子往臉上涂著底粧、油彩等。淺色的散粉被刷子揚起,在燈光下如煙霧一般升騰。

  下午的第一場戲是婺劇經典《龍鳳閣》,講述明代一樁外戚欲政變和朝中大臣反政變的宮廷戲,其中幾位凈角的臉譜格外引人注目。

  在其中扮演凈角“徐延昭”的演員葉國榮告訴記者,凈行的人物一般都是性格特徵上很明顯的男性,或粗獷豪放,或剛烈正直,或殘暴威猛,或陰險兇狠等等,總之從臉譜中可以直接地看出他們的性格。

  而徐延昭屬於正凈,他的臉譜俗稱“老臉”,額頭為白色,面部的紫紅色佔據十分之六,勾畫的白色眉眼與“白滿”的髯口透出其老當益壯的風采。

  作響的木板、喧囂的鑼鼓聲不斷傳入耳中,演員們已經習以為常,過於安靜反而讓他們有些不習慣。

  同一時間的台州黃岩,熊蓮芬的椒江越藝越劇團正帶著全套的裝備前往北洋鎮前蔣村,為接下來連續5天的越劇演出做準備。

  這些民營劇團自稱“草根”,亦像浮萍,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

  “我們的舞臺是流動的,今天可能在台州,明天可能就要跑到寧波,往往接到哪的訂單就去哪演出,帶著道具服裝隨時出發。”熊蓮芬説,但演員們是可敬的,沒有人抱怨條件的艱苦。不分春夏秋冬,頂著風雨紮根在鄉村的土地上,豐富著村民們的文化生活。

  戲劇與演員的熱愛

  不久前的一個晚上,紛飛的大雪覆蓋在金華永康婺劇演出舞臺的頂棚上,積了厚厚一層。

  零下的天氣裏,場地上只剩零星觀眾,雪花不時吹進舞臺,身著單薄戲衣的章仁傑呼著白氣和演員們堅持演完了婺劇《趙錦棠》。

  大雪、颱風、暴雨等惡劣天氣,是“鄉村戲班子”經常遇到的情況。“前幾天金華下大雪,但我們的演出不能停。老祖宗的規矩講,唱戲的開了嗓子就必須唱完,不管有沒有人看,這是對這一行的尊重。”章仁傑説,那天劇團裏幾個人把演出棚檢查了一圈,確認沒有安全風險後,大家才放心下來。

  採訪中,所有演員都不約而同地談到兩個詞“戲比天大”“唯有熱愛”。

  “沒有喜歡,堅持不下來的。”演老旦角色的朱素梅已經進入戲劇行業40年,是中月婺劇團裏年紀最長的演員,她一邊化粧一邊向記者講述自己的過往。

  15歲時,上初三的朱素梅接觸到婺劇,就萌發了成為婺劇演員的夢想。“從那時起,就跟著劇團一直到現在。就是喜歡婺劇,就是喜歡上臺演戲,這麼多年經歷了小生、正生、老旦等行當,也是從小演到老了。”朱素梅邊説邊笑了起來。

  29歲的章仁傑也已經有十年的演出生涯,其間遇到過暴雪壓垮舞臺、颱風吹走道具;遇到過洪水攔住去路、高溫中暑;遇到過疫情中斷戲曲生涯,但這些對他來説都已不足為懼。

  “前幾年,因為疫情,所有劇團的演出都停掉了,很多人只能靠送外賣、跑網約車等來維持生活,作為一個過渡等待疫情的過去。”章仁傑告訴記者,疫情時間,自己在用家裏的車跑貨拉拉,有段時間疫情特別嚴重,連貨拉拉也停掉沒法跑了。

  賦閒在家時,不少演員也在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直播,一是過過戲癮,二來賺一些生活費。疫情一過,演出行業回歸正常,劇團的人重新聚起來,日程排得滿滿噹噹,每到一地都場場爆火。

  不管是婺劇還是越劇,演出現場都會被擠得水泄不通。在黃岩的前蔣村,十里八鄉的村民騎著電動車、三輪車,或者乘坐公交前來觀看越劇,能容納上千人的場地很快被佔滿,有些人乾脆站在後面全程觀看,時不時跟著演員的曲調哼唱起來。

  浙江中月婺劇團在2023年全年演出600余場,同樣到臨近春節才能短暫休息幾天,春節後第二天就要回歸演出節奏。二團團長鮑文錚直言,去年大家都是累並快樂著。

  在鄉村,“看戲”是一件大事,趕上紅白喜事或節慶日,請劇團唱戲一直是重要的儀式。

  台州黃岩前蔣村越劇演出現場,一位80多歲的爺爺告訴潮新聞記者:“大家都很喜歡越劇,只要演出的地方不是很遠,附近村莊的人都會隨著劇團‘聞聲而動’。”

  “觀眾是演員的衣食父母,我們屬於‘雙向奔赴’。每次看到台下觀眾的笑聲與掌聲,我們就覺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熊蓮芬説。

  傳承與劇種的興衰

  “心猿意馬急難待,恨不能,恨不能立時擁在懷。名花理該名苑栽,移花接木看我巧安排……”

  舞臺上,飾演越劇《救風塵》中“花花公子”周捨得熊蓮芬娓娓唱道。她手執白色馬鞭,身穿鳳形圖案的絲質橘色戲衣,頭戴造型別致的藏青色絲絨盔帽,腳踩高約4寸的青色花紋雲頭靴,活脫脫一位風流倜儻的越劇小生。

  舞臺左右兩塊小電子屏滾動播放著戲劇字幕,觀眾邊聽邊看,頻頻鼓掌。潮新聞記者注意到,現在的民營劇團不僅唱功專業,設備也在逐漸升級,不少劇團都購置了背景電子屏,戲服、頭飾、樂器等配套設備一應俱全。

  浙江作為南戲發源地,戲曲氛圍濃厚,地方劇種數不勝數。不少地區都有人專做搭戲棚子的生意,往往兩三個人半天就可以搭完。在村莊之間輾轉演出,交通工具早已不是從前的拖拉機和公交車,裝道具、音響和貨物的大貨車也有聯絡人。在溫州、台州、金華等地,各區縣都有專門的經紀人,在村子和戲班之間穿針引線,成熟而專業的劇團與演員還往往有著大批劇迷。

  民營劇團裏流傳著“掙不掙錢看春節”的説法,春節前後是演出旺季,各個劇團都在把握這個時機。在前蔣村越劇演出後臺,熊蓮芬一邊化粧一邊跟幾位劇迷聊天。有一位劇迷是從60公里外的三門縣趕來,專程觀看熊蓮芬的表演。

  台州作為越劇興盛的地域,劇團發展紅火、品種繁多,上有國家專業劇團,下有隨遇而安的草臺路頭班,中間還有活躍度最高的民營劇團。

  “在我看來,民營劇團因為專業水準上的限制,雖然在原創製作上比不了國家專業劇團,但是它們深入基層觸及鄉土,對越劇的傳承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位劇迷告訴記者,一般只要有越劇演出,台州當地的老百姓都會從早看到晚。

  周偉君告訴潮新聞記者,浙江民營劇團中戲曲劇團佔比為53.9%,其中較大部分的劇種都屬於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民營劇團的生存、發展情況從文化生態的層面直接反映出浙江省傳統文化、民間文化的生存狀態。”

  演出市場紅紅火火,劇團團長們也有自己的煩惱。民營劇團普遍存在的情況是,隊伍不穩定,不少劇團的勞動合同是一年一簽,甚至是按天結算,初到劇團的演員剛剛培訓好、磨合好,但合同也到期了。另外,人才缺乏也讓民營劇團捉襟見肘,技藝一般的演員提升不了層次,好的演員又傾向於到條件更好的劇團尋求發展,不願意待在自負盈虧的民營劇團裏。

  浙江全省現有18個劇種、58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地方戲曲種類眾多,但發展並不平衡。越劇、婺劇、紹劇等劇種傳承發展得相對繁榮,但甬劇、姚劇、寧海平調、台州亂彈等劇種仍屬於“天下第一團”,即僅靠一個劇團在傳承發展。

  “比如甬劇,作為寧波最具地域性和代表性的戲曲劇種,目前發展得並不理想。”寧波市甬劇研究傳習中心主任王錦文告訴記者,比較成型的民營劇團幾乎沒有,由戲曲愛好者和戲曲票友組成的業餘劇團也只有三個,傳承後繼乏力。

  王錦文認為,為了大小劇種共同繁榮,要從頂層設計上加以引導,加強人才梯度建設與作品創作,讓老劇種煥發新生機。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朱高祥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