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龍吟九霄正當時 中華傳統文化圖騰在海內外“遍地生花”
發佈時間 | 2024-02-08 10:48:55    

   今年的龍年春節有點不一樣。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宣佈將春節(農曆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今年的“中國龍年”,也變成第一個“世界龍年”。

  更值得關注的是,春節未至,龍已先火。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的簪花龍、布偶龍賣到脫銷,電商平臺上帶有龍元素的商品搜索量暴漲,法國郵政集團在巴黎發行中國龍年生肖紀念郵票……

  龍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圖騰之一,何以在當下火熱出圈?

  “中國龍”的打開方式

  “其形有九,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描述的,正是傳説中的祥瑞——龍。

  古老而又神秘的龍,在2024年成為爆款。

  “冰墩墩”龍年新春特別版——“龍墩墩”系列新品在國家體育場金色大廳正式發佈。新華社發

  龍年春節前夕,“冰墩墩”換上“新皮膚”後的“龍墩墩”一經推出,就讓北京王府井工美大廈、西單聯通營業廳內外排起了長隊。在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兩年後,賽事吉祥物依然如此有吸引力,十分罕見。

  臨近農曆新年,更有不少以龍為設計元素的商品亮相市場。電商平臺天貓、淘寶統計數據顯示,“年貨節”期間,“龍”相關商品搜索大增,龍年金飾熱度同比增長500%。拼多多提供的數據顯示,部分龍元素商品拼單量快速增長,龍年款的挂飾、擺件和小玩偶,以及龍年福字對聯、龍寶寶毛絨玩具、中國結挂飾等持續熱銷。商場的黃金珠寶專櫃則紛紛推出各類龍元素飾品,受到消費者青睞。

  在杭州,龍元素的吸睛效應也十分明顯。華雲文化集團副總裁陳思這些日子很著急,“恨不得蹲守在生産廠家門口”。他們文創研發團隊為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開發的“有龍則靈”系列文創賣火了,因為部分文創産品是全手工製作,産量上不去,三天兩頭賣斷貨。

  據相關的統計數據,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參觀者中約20%會購買文創産品。

  “有龍則靈”從創意、産品到定價都有明確指向。“我們賦予了文創産品人設。”以文物與瑞獸為靈感來源,文創團隊創造了“簪花如意龍”的手繪國風形象,陳思説,“我們沒有用圓睜雙眼、張牙舞爪威嚴的龍形象,而是選擇了軟萌可愛的幼年龍形態,因為這更貼近時下年輕人的審美。”可愛的小龍,每一處細節都有出處:它頭頂簪花、手裏捧著金葉子。簪花是宋代的習俗,金葉子是德壽宮的館藏宋代文物。小龍周邊的如意紋,則是德壽宮出土的磚雕紋樣。

  火出圈的德壽宮龍年文創“簪花如意龍”手包。德壽宮文創館供圖

  “簪花如意龍”之外,德壽宮文創團隊還在計劃元宵節期間再上新。“龍生九子,完全可以衍生出一個龐大的龍家族IP。”陳思説,龍的形象和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提供了充滿想像力的創作空間,也為德壽宮文創從去年的單個IP走向IP系列化、品牌化提供了契機,“中國人是龍的傳人,以此為底色,甚至可以讓每個人都在不同的龍形象上找到自己的投射和精神共鳴。”

  受追捧的不僅是“簪花如意龍”。“終於湊齊香積寺的龍寶寶車挂,真的太喜歡啦!”網友哩蕓在社交平臺上分享她跑了兩三趟才湊齊的“小龍寶”汽車挂件,結果下面是一排“求代購”的留言。

  從德壽宮的“有龍則靈”,到杭州香積寺的“小龍寶”,不僅龍年文創在社交平臺上火出圈,讓海內外網友紛紛留言求“代購”,與龍元素相關的文博展品,也成為打卡熱點。

  專程從南京來杭逛展的薛女士打開手機,向記者展示自己在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館拍攝的樂清首飾龍燈彩。它馱著四層亭臺樓閣,安靜時通身流光溢彩;當輕輕搖動側邊的手柄,龍嘴一張一合,龍尾也跟著一搖一擺。“龍的形象太深入人心,周圍的觀眾都忍不住駐足圍觀。”薛女士説。

  在甲辰龍年來臨之際,龍元素在文化消費市場的火爆,不可謂不是一種文化與情感的投射。

  千年龍文化的中國心

  龍文化為何能強勢出圈?龍文化于我們而言的特殊性究竟在哪?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存在於現在,也存在於歷史中。

  記者來到浙江自然博物院,一場關於龍的展覽已經開幕。浙江自然博物院聯合多家博物館,推出“龍程萬里——2024辰年生肖賀歲展”,展示多件與龍有關的標本及不同類型的歷史文物。來自各個年齡層的觀眾,跟隨歷史的記憶,感觸深厚的龍文化。

  展板上,從距今5300年的史前紅山玉龍,到漢代瓦當上的四神龍紋圖案,再到唐代霸氣的龍形玉佩,以及走向世俗化的清代龍紋飾……這讓觀眾看到,龍文化在漫長的中華文明史中,書寫了別具特色的一筆。

  展覽策展人、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長嚴洪明説:“從最初的部落時代,到社會文明的形成,龍的蹤跡從來沒有斷絕。”實際上,隨著人類精神文化的發展,龍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含義,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傳承。

  龍是華夏民族共同的圖騰。《周易》有雲: “飛龍在天”“雲從龍”“震為龍”。聞一多先生在《神話與詩》中提到: “然則龍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呢?我們的答案是:它是一種圖騰,並且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世界的一種虛擬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

  在古人的意識中,龍有一種神秘的力量。似乎雲雨雷電皆是龍所為,天下旱澇、人間禍福,都與龍的意志有關,所以人們認為龍是主宰民生的重要神靈。

  正因為龍被先民賦予神性,使得人們紛紛膜拜,統治者則聲稱皇帝是龍的化身,龍的形象也被創造、發展為圖形、文字,出現在衣飾、器物、建築、文學、墓葬……

  經年累月,這一圖騰深深烙印在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靈與血脈中,龍更成為了我們的一種精神力量。漢族的舞龍、苗族的招龍節、土家族的炸龍……這些與龍相關的,需要群體同心協力完成的盛大節慶、活動,彰顯著集體的力量和團結的凱歌;孔子形容老子“其猶龍邪!”中國文化語境中“人中之龍”“望子成龍”的追求,無一不表明,龍將中國人的理想和追求指向高闊。

  “經歷數千年的創造、演進、融合與涵育,龍最終昇華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文化標誌、信仰載體和情感紐帶。”嚴洪明説。

  龍文化不僅在中國綿綿不絕,在東亞各國也影響深遠。2016版1萬韓元正面左邊圖案是《日月五峰圖》《龍飛禦天歌》,均與龍文化有密切聯繫。近些年,隨著中國文化影響力拓展,龍文化更是被世界熟知,新加坡、越南、不丹、斐濟等國都發行過“龍鈔票”。

  龍文化所代表的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浪潮相呼應,激發著華夏子孫對未來的無限信心和期望。

  日益提升的龍文化濃度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距今約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原始部落——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中的龍形堆塑,是我國發現最早的龍文化遺跡。專家據此判斷,中華文明的龍文化起源可以上溯到8000年以前。

  數千年形成的龍文化精神,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精神財富的瑰寶。

  龍吟九霄,當在此時。

  傳梭博物館館長、浙江省土布紡織技藝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鄭芬蘭認為,創新是龍文化傳承的關鍵。“通過守正創新,讓龍文化與時代同頻共振,不斷拓展其中新的內涵,讓其表現形式與當代契合,才能激活它固有的生命力。”鄭芬蘭説。

  鄭芬蘭用非遺技藝和鄉村美學,為龍文化尋找到引發共鳴的傳播點。傳梭博物館與良渚博物院合作,將目標人群鎖定為青少年,推出了一系列走進博物館、走進鄉村,體驗龍文化科普課程、製作非遺龍年布燈等的社教活動。“青少年會在實踐中,更切身感受到龍作為民族圖騰的深刻內涵。”鄭芬蘭告訴記者。某種意義上,弘揚中國龍文化,就是要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

  在當前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下,龍文化的濃度還在提升。

  中外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讓中華民族的龍文化得以不斷補充新鮮的血液。龍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互動,並在這個過程中相互吸收、相互借鑒,進而促進文化的共同發展。

  時間來到2024年,穿開工面裙,點亮鰲魚燈,學習非遺技藝,很多海外博主在社交平臺上分享傳播中華文化的視頻……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如今成為備受年輕人追捧的新潮流。

  不久前,1916年成立的寶馬公司,在其中國官方微信視頻號發佈了最新視頻《木星計劃》——請來屬龍的明星代言人,玩起了“寶馬也屬龍”的梗。這個德國品牌,拍了部14分鐘的微電影。

  龍年,中國傳統文化火熱出圈,由此可窺一斑。

  在翻譯界,關於“龍”究竟應該翻譯成哪個英文單詞,討論了數十年——是“Dragon”還是“Loong”?

  不少學者提出,中國“龍”並不能直接對等“dragon”,不妨音譯為“loong”——創造一個新詞來對應有點特殊的“龍”這種中國特色的神話物種。

  現在,這個屬於學術圈的話題早已破圈,它似乎不再需要被定義,因為在實際應用中,已慢慢形成新的選擇和標準。中國第一塊電腦 CPU 晶片“龍芯”的英文名原本為“Godson”,後來改作“Loongson”;中國自主研製的翼龍無人機,英文名“Wing Loong UAV”;不久前發起的一場網路投票中,超過92%的網友認為中國龍應譯為“Loong”……

  中國龍,不是在這個春天突然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事件;在甲辰龍年到來之前,中國人已經努力了很多年。

  改變總是從量變積累到質變。所以當春節(農曆新年)被確定為聯合國假日時,就不足為奇了。

  農曆新年是一個重要節日,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都會進行慶祝。春節作為中國傳統民俗節日,不僅代表著團圓,傳承著和平、和諧等中華文明理念,也承載著家庭和睦、社會包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全人類共同價值觀。

  世界在發展,時代在變化,有文化自信的民族,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回望歷史,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

  龍年春節將至,我們期待,龍文化能夠越發豐富多彩、迸發活力。我們更期待,接下來的每一年,你我好運,中國好運,世界好運。

  2024大運河非遺花傘市集上,小朋友體驗非遺項目。拱墅區文物和非遺中心提供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詹麗華 李嬌儼 通訊員 吳哲 陸婷 呂璐嘉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