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中和農信:科技不止“星辰大海”,更要普惠“田間地頭”
發佈時間 | 2024-02-02 15:40:09    

過去十年,科技一直是中國農業發展的驅動力。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中國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4.5%提升到了2022年的62.4%。這背後離不開農業科研人員的努力,同時要將實驗室裏的技術帶到祖國的“田間地頭”,我國“三農”服務企業也起到了巨大作用,中和農信農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和農信)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中和農信最初為農民提供小額信貸服務,之後逐漸發展成一個綜合助農服務平臺,覆蓋中國20省區的超10萬農村。

與歐美一些國家高度規模化、集中化的農業體系相比,我國的國情農情有著根本不同,這決定了中國必須走出自己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目前,以小農戶為主的家庭經營仍是我國農業經營的主要方式。如何降低農業科技的使用門檻,減少小農經營對大規模機械運用、高新技術投入的制約,讓缺少資金、渠道和知識的個體農戶、邊遠鄉村也能使用上先進的生産資料與農業技術,是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這也是農業服務平臺最大的價值所在。經過近30年的發展,中和農信在中國廣大農村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毛細血管網路”,網路末梢是500多個縣級直營網點的數千名鄉鎮員工。中和農信的集團總部作為這個系統的大腦,在“三農”服務的各個場景引入領先的技術和優質供應商,將其工具化、簡單化,並以最快的速度通過“毛細血管”觸達到農戶,讓後者可以享受到科技發展的普惠,最終融成了一張高效流暢的“線上+線下”網路,高效服務農村市場客戶。

“大腦”和“毛細血管”的良好運轉,離不開一個健康、高效的系統支撐,中和農信十多年來建立的數字平臺系統,是讓“毛細血管更通暢,讓大腦更聰明”的堅實保障。

從農村小額信貸服務,到綜合助農服務平臺

農民生産需要購買生産資料,不論是種子、化肥、飼料還是租用各種生産工具,都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儘管農村普惠金融發展迅猛,但由於規模小、分散分佈、數據資訊缺失等條件限制,農村小微客群金融需求依然迫切。

自上世紀70年代起,以孟加拉鄉村銀行為代表的小額信貸機構,因其專注服務貧困客戶,同時追求商業可持續的運營模式逐漸受到關注。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將這一模式引入國內,中和農信便起源於1996年原國家扶貧辦與世界銀行在秦巴山區創設的扶貧小額信貸項目試點。2008年該項目組轉制為中和農信公司,開始探索市場化運營之路。中和農信的資訊化的探索之路也在這一階段開啟。

2010年,中和農信推出了信貸業務系統,實現了作業的資訊化;2013年,員工端APP上線,客戶經理則可以真正實現在田間地頭的移動辦公。2018年,隨著我國農村地區資訊化水準的進一步提升,加上中和農信對技術力量的大力投入和業務規模的提升所帶來的需求驅動,中和農信的技術發展開始加速。這一年裏,中和農信推出了自主開發的、面向農村市場的金融服務APP——中和金服,客戶可以在APP上自助完成業務操作,並提供線上數字風控審批能力。

此後,中和農信的數字金融能力蓬勃發展。現如今,中和農信利用數字技術賦能線下,通過對前沿技術的靈活應用,借助數字技術為農戶畫像,打造企業效能與數據智慧中臺,研發了專家+數字技術的聯合風控模型等一系列數字化工具,提升風控能力,有效提升服務農戶的效率,讓數據多走路、讓農戶少跑腿,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提升服務可獲得性。

數字化帶來的頭個改變就是提效,而對於農村金融,提效就意味著農戶獲得充分服務的機會再增加。早先,中和農信的線下團隊完全依靠原始的到府服務方式,常常會面臨“路走得多,客戶服務得少” “客戶有潛在需求意向但不知如何更進一步”等難題。中和農信通過自建的SCRM客戶關係及行銷管理系統,以電子圍欄技術為依託,將中和農信的業務人員與地理圍欄建立捆綁關係,增強了客戶經理對客戶的洞察。

例如中和農信為業務人員提供客戶地圖工具,為客戶經理渲染附近拜訪過、在貸中、以及近期有需求的客戶住址或者經營地址的地理點位資訊,方便業務人員規劃拜訪路線,提升服務效率;目前中和農信已在經營區域設立了6000多個地理圍欄,並且為近5000位業務人員建立了圍欄歸屬捆綁關係,實現公司近40萬在貸客戶地圖可渲染。

風控是金融的核心,而數字化水準的提升更讓中和農信數字風控能力得到提升。不同於傳統網際網路僅依靠大數據數字風控,中和農信研發了專家+數字技術的聯合風控模型,兩種風控模型疊加讓中和農信更好地完成農戶的信貸風控。

專家風控與數字風控的深度結合,一方面通過數字技術來降低業務人員風險審批與調查的成本,提高用戶的金融獲得體驗,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專家風控優勢,將數據概率中未識別出的風險客戶排除在外。

通過大數據風控策略,在為農村用戶實際提供超過1300億資金支援的前提下,中和農信的資産不良率基本維持在接近業內最優水準,2022年末90天以上風險貸款率僅1.58%。與此同時,中和農信金融科技平臺的徵信上報將近200萬農村地區用戶接入央行徵信系統,為完善國家信用體系做出了貢獻。

隨著中和農信金融服務覆蓋的範圍越來越廣、貸出去的資金越來越多,很快他們發現,農民的痛點不只是資金——務農風險控制,農業生産提效,購買更好的化肥、飼料、農具,農産品銷售,還有各種農技問答、專家遠端幫助等,都是農民需要的服務,這些需求能否被滿足也會影響到信貸資金的回籠。

於是在2019年,中和農信開始嘗試多元化發展,逐步深入農民的生産場景、生活場景。最初是推出保險服務,之後在2020年中和農信推出鄉助APP,為農戶提供技術線上指導、問答、連線等,讓他們足不出戶就能夠遠端學習農業知識,獲取各種科技和農産品供求資訊,之後逐步發展成為包括病蟲害識別、農技問答等全方位農業技術服務的一站式農業服務平臺。

讓科技發展普惠更多中國農民

近年來,隨著公司業務多元化發展,中和農信數字建設也進入新的階段。2019至2023年,中和農信陸續上線了保險業務系統、綜合助農平臺鄉助APP、一站式農業生産服務平臺以及戶用光伏數字化資訊管理系統。至此,中和農信已經發展成一個覆蓋農業農村生産、生活全鏈路的綜合性服務平臺。

舉個例子,在中和農信的平臺上,農民可以把自家的玉米地完全託管給平臺上的“站長”幫忙種地。“站長”在服務農戶的過程中,平臺也可通過農事提醒,輔助其開展一系列的田間管理,幫助農民增收。“站長”本身大多是當地的留守農民,中和農信的平臺幫助解決了他們的就業和收入問題。

一站式的綜合服務,反過來也可促進中和農信的金融業務。比如提供養殖服務,幫助養殖戶數字化管理養殖過程,例如通過一些大數據的模型,幫養殖戶規劃飼料需求、出欄時間等。而在農民需要購買飼料、工具等時間節點,中和農信的系統可以提醒區域客戶經理,為有貸款需求的養殖戶提供精準、及時的金融服務。

金融和農業綜合服務相輔相成,中和農信的業務快速發展。至2023年9月,中和農信信貸業務累計發放貸款超過650萬筆、總額1300多億元,貸款餘額超過170億元。而農機具業務上線的首年,中和農信就銷售農機具3000多臺,當年交易額超過1.6億元。

系統本身不是解決問題的手段,但系統最大的價值是,讓更多解決問題的手段有效傳遞給需要的人。

中和農信在過去幾年構建起的這套綜合助農系統,在最末端的農民和最前沿的技術創新之間搭建了橋梁,讓農民可以真正享受到技術的普惠。

比如中和農信也在通過直播帶貨服務農戶。2023年末,中和農信江西一批種植贛南臍橙的客戶,因為行情等原因導致其陷入“豐産不豐收”窘境。眼看果子就要爛掉,中和農信的區域經理在鄉助App上開通助農專場直播,當天就協助農戶賣出了1500單。

此外,中和農信也為一些規模化的農業技術提供了推廣的機會,如自動駕駛和無人機等。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得農業生産更加智慧化,比如通過在拖拉機上增加自動駕駛功能實現了自動化的收割,無人機則用於播撒農藥和病蟲害識別等。中和農信還在嘗試應用衛星遙感和氣象預警等更多智慧化的農業技術。

近年來備受關注的AI大模型技術也被引入到中和農信的資訊系統中。大模型是人工智慧邁向通用智慧的里程碑技術,給數字員工的實現提供了新的技術路徑。中和農信是一家超過7000人的大型企業,分支網點超500個,進行著多種業務,其中信貸、農服、保險都有相當的專業性和複雜性,每個分支網點對業務專家的指導都有較大需求。

基於過去積累的金融和農業專業數據,中和農信在預訓練模型的基礎上微調,訓練了自有專業大模型,並於2023年底上線大模型應用中和小秘,將大模型與企業知識相結合,給員工提供業務問答、辦公場景工具箱、農技問答、保險問答等能力,經評測滿意度超過85%。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推動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一系列重要部署,為新時代全面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以數字技術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瞭方向。未來,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中和農信等三農服務機構將繼續發揮其在農村金融與農業科技領域的優勢,為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推廣)

來源:信陽日報    | 撰稿:辛文    | 責編:谷晟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