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再出發。1月30日,湖州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政府工作報告》新鮮出爐。
記者第一時間細細翻閱,驚喜地發現報告中提到:“湖州將緊抓滬蘇湖高鐵開通這一歷史性機遇,加強與滬蘇杭等地的對接合作,謀劃建設南太湖滬浙合作發展區,奮力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金西翼’”。
被網友稱為“江浙滬第一天路”的滬蘇湖高鐵將於今年底通車,報告中2024年湖州的多項謀劃都與之息息相關。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建言獻策中,“滬蘇湖高鐵”成了高頻詞。
早在這條高鐵開建之初,上海社科院副院長王振就曾指出:長久以來,太湖的北面發展較快,滬寧線高鐵最早通車,但南面存在空白。滬蘇湖高鐵的開建,恰恰能補足南太湖這個空白點。
正是因此,滬蘇湖高鐵的每一次風吹草動,都能牽動340多萬湖州人的心。它對湖州到底意味著什麼?通車前的最後一年,湖州還要做好哪些準備?潮新聞記者深入湖州兩會會場,探尋答案。
借助這條路,著力提升城市能級
“離通車日子越近,心情越迫切。”聽完兩會報告,湖州市政協委員、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周燕難掩激動,“30分鐘直達上海!湖州不僅成為長三角唯一一個到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均在1小時以內的高鐵樞紐城市,還將成為全國首個實現所有區縣高鐵站線全覆蓋的設區市。”
這是滬蘇湖高鐵帶給湖州最直觀的變化。
湖州地處“長三角之心”,但事實上,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並未真正發揮出來。從過往發展軌跡來看,長三角龍頭的主要腹地是蘇南和環杭州灣地區。就像湖州人經常吐槽的:坐高鐵去上海得到杭州繞一圈,一天兩班,全程2小時,太不方便。
湖州人盼這條直達“魔都”的高鐵久矣!
今年元旦上班第一天,湖州市委書記陳浩帶隊前往滬蘇湖高鐵湖州東站和南潯站建設現場,了解項目建設情況以及存在的困難,現場辦公協商解決有關問題。“一把手”新年首站之行,透露的信號已不言而喻。
“深化吳興、南潯高鐵片區建設。”兩會報告中,借高鐵通車的東風高標高質推進城市開發建設,成了不少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
滬蘇湖高鐵橫穿湖州市本級核心區,加快建設吳興、南潯兩個高鐵片區成為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的重要抓手。作為城市規劃從業者,湖州市政協委員劉暢曾先後參與雄安新區、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等相關規劃工作,在僑聯、工商聯、無黨派人士聯組討論中,她直言,對湖州來説,吳興、南潯兩區高鐵站的設立,無疑將進一步拓展市本級的城市能級。
環繞高鐵站拓展城市空間,是許多城市的選擇。2022年,湖州決定在南潯設立接軌上海創新合作區,其中就包括高新區高鐵板塊建設,規劃10.5平方公里,以“一園、一站、一谷”為核心,“站城一體”推進,探索TOD經濟示範區新模式,即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
除了高鐵新城,湖州還在融入浙江省大灣區建設中佈局打造南太湖未來城,推動産、城、人、文、景深度融合。“目前,南太湖CBD項目東西區及次地標25幢産業大樓已結頂,太湖南岸‘地標級’天際線日漸成形。”分組審議時,湖州市政協委員、南太湖未來城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工程建管部副主任邱俊,跟大家分享好消息。
在邱俊看來,湖州能否接得住滬蘇湖高鐵帶來的人流、資訊流、經濟流,很大程度上要看南太湖未來城這個重要的承載平臺建得怎麼樣。而這,也成為“江浙滬第一天路”開通年,他們承壓奮進的動力源。
沿著這條路,深度融入産業鏈創新鏈
不斷完善的高鐵網,正把長三角區域連接為一座城,改變著區域發展的格局。
今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邁入第六個年頭。
湖州要深度融入,核心目標必定是上海。該市“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全方位、深層次參與上海“1+8”大都市圈建設,著力打造上海大都市圈的西翼門戶。去年,當地已協同編制上海大都市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對接融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與上海頭部園區運營主體合作共建南太湖半導體産業園、滬湖産業協作示範區。
但需要直面的問題是,湖州要接軌“老大哥”,中間還夾著蘇州與嘉興,這兩城近水樓臺先得月,與上海已是相生相融。“而湖州與上海的産業關聯度依然較弱。”劉暢在交流中直言。
這兩年,湖州試圖轉型破題。當地確定了以新能源汽車、物流裝備、半導體及光電、生物醫藥、地理資訊為主的八大新興産業,並積極招商引才、謀求産業升級。
有關鋪軌和南潯站建設 滬蘇湖鐵路最新進展來了
滬蘇湖鐵路湖州段建設現場
這一轉變,與此前發佈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頗為契合。該《規劃》中提出,要逐步推進都市圈能源轉型,形成以上海、南通、湖州為核心的三大基地,重點發展風電氫能裝備、儲能産業集群。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佈局發展儲能、氫能等綠色低碳産業,建設綠色儲能示範基地。”劉暢建議,作為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全國首個地市級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湖州要發揮自身優勢,搶抓“碳達峰”“碳中和”政策機遇,大力發展綠色經濟。
産業發展,招商引才是關鍵。上海臨港松江科技城內,南潯(松江)人才科創中心的兩棟大廈巍然矗立。自2020年啟用以來,這塊“飛地”成了南潯與上海在科技、人才、項目等方面合作的前沿陣地。“通過‘飛地’招引的很多項目,研發在上海,生産基地在南潯。”南潯區人才産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虞岱表示,滬蘇湖高鐵的開通,將讓更多高端人才開啟“雙城”生活。
“湖州一定要搶抓通勤距離拉近的契機,大力推動兩地人才交流和學術合作,建議多渠道、多路徑推進科技成果與産業的合作轉化。”在南潯代表團分組討論現場,市人大代表王瑛建議。
湖州市商務局局長陳少鵬在兩會“局長通道”上也表示,滬蘇湖開通是招商引才的重大機遇,未來湖州將依託前期南潯與上海臨港、南太湖新區與張江高科合作的成功模式,加快滬湖同城化進程。
用好這條路,全面做優城市軟實力
高鐵改變著我們的工作、生活、消費和休閒活動空間,推動城市功能在城市內及城市間的重新佈局。
兩會現場,代表委員們都清醒地意識到,伴隨滬蘇湖高鐵的開通,機遇和風險並存,“練好內功”成為交流中的高頻詞彙。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推進文旅深度融合,進一步打響‘鄉村度假首選地’品牌,讓我很振奮。”市人大代表、安吉縣安吉孝豐鎮夏陽村黨支部書記鮑鑫在“代表通道”上介紹,2021以來,夏陽村利用原生態山水資源,發力戶外露營産業,僅2023年,夏陽村接待遊客15萬人次,旅遊收入達1500萬元。“連我們村口的大媽也喝起了咖啡。”鮑鑫説,未來他們要擦亮“綠色低碳”這張名片,吸引更多年輕人到鄉村追夢。
湖光山色,度假之州。這些年,依託青山綠水、濕地湖泊等資源,湖州旅遊産業從鄉村旅遊轉向鄉村度假,從景點旅遊轉向全域旅遊,正全力打造“鄉村度假首選地”品牌。數據顯示,湖州是上海人“周邊遊”心願指數最高的地方。
滬蘇湖高鐵的通車,既會帶來大量客流,也會提出如何延長遊客逗留時間的命題,對湖州的旅遊産品和旅遊品質提出更高要求。在吳興代表團分組討論現場,市人大代表胡敏君建議,要放大現有優勢,結合高鐵出行的各類近郊遊、city walk、特種兵旅遊、文化深度遊,把握流量紅利,做好新的業態升級,承接新的消費轉型。
“接下來,我們會加強城市交通網路與高速鐵路的有效對接,尤其是城市主幹道、城市軌道交通、公路客運、景區專線等與高鐵無縫連接的線路規劃和站點設置。”周燕表示,實現零距離換乘、無縫隙對接,將高鐵紅利導流至湖州全域。
有專家指出,高鐵通車後,決定城市吸引力和輻射力的,已不再是區位,而是由産業配套、市場潛力、政府服務等因素疊加在一起形成的綜合環境優勢。
交流中,市政協委員劉暢作為一名“新湖州人”,和大家分享自己從北京到湖州的親身感受。“這裡的營商環境、人才政策都堪稱第一梯隊。”她説,各大城市人才爭奪戰已呈“白熱化”,高鐵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容易出現“虹吸效應”,未來湖州還是要進一步完善人才、智力、項目相結合的人才引進機制,優化人才公共服務,提高城市建設品質,不斷提升軟實力,避免人才逆向流動。
太湖南岸,“江浙滬第一天路”即將疾馳而來,湖州藍圖已繪,正以開放心態擁抱變化,奮力蝶變。
來源:潮新聞 | 撰稿:吳麗燕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